-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會論文集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 3990字
- 2020-05-19 16:58:09
我校本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轉型”的思考
崔海亭 劉慶剛 蔣靜智 郭彥書
(河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18)
【摘要】 為了推動工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促進我校本科三批“四四制”培養模式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針對我校本科三批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轉型”的需求,本文在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積極開展與企業深度合作、突出能力培養、強化校內實訓,積極開展頂崗實習與企業聯合執導畢業設計等方面提出了“轉型”方案,通過積極學習先進的工程技術教育模式,努力適應河北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力求使我校該專業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上更加適應經濟全球化、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對工程技術和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 轉型;人才培養模式;四四制;創新能力;培養措施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產業加速轉型與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匱乏的矛盾十分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急需應用型人才缺口大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主要問題是人才供給與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對接,出現了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2011年,我國本科畢業生279.6萬人,分布在1129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于這些學校辦學目標大都定位為學術型院校,評價方式也與追趕世界一流學術型大學為標準,因而學科專業設置時更多的是從學校自身經濟效益和市場行情考慮,而忽視社會需求,致使許多專業低水平重復開設現象嚴重,造成這些專業畢業生結構性過剩,從而結構性失業問題凸顯。這就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科學技術等外部關系的失調,這就要求高等院校根據社會經濟科技等的要求,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做出相應變革,而地方本科院校數量最多,招生規模最大,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因此,大力推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科技大學轉型意義重大,這既是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要求。
河北科技大學(以下稱我校)作為省屬骨干大學,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辦學,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一直以來,我校始終以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人才為己任,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我校開展了實踐教育改革,構建了以“實踐、實驗、實習、實訓”等環節為脈絡的育人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11年,在實踐教育的基礎上,我校又開展了個性化教育教學改革,強調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及其優勢潛能的發掘,培養個性素質良好,和諧發展的人才,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作為我校較早成立的專業之一,近年來,通過加大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精品課程、教材及教學團隊等方面的改革與建設,已成為河北省品牌特色專業。40多年來,已培養本科生3000多名畢業生。大部分畢業生工作在工礦企業、科研機構的第一線,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和基層領導,一部分成為企業的主要技術人才和領導者。該專業的畢業生工作態度認真,基礎知識扎實,適應能力強,為推動科技進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如果能夠按照當前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將使我校該專業與企業的結合更為緊密,并能在與企業的互動和協同中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1 我校本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轉型辦學思路
為了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校不斷地進行專業和就業崗位的調查,并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2008年在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提出了“基礎扎實,口徑適應,突出應用,發展個性,引導創新,彰顯特色”的指導思想,對實施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制定具有本三專業自身特色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方案;以過程、裝備、控制一體化為總體框架優化知識結構,構建符合該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工程實踐教學新體系,規劃并開始建設貫穿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教學基地。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和創新活動,突出應用能力,立足化工行業,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使本專業在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改革、人才水平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盡快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特色專業。
2 轉型的“四四制”人才培養模式
2.1 培養模式構建
根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需求和特點,構建以市場需求、職業需要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實踐體系為主體的全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學分制和模塊化教學,為不同來源的學生制定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四四制”人才培養模式,即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劃分為四個培養教育階段:通識培養階段,專業集群培養階段,專業分類培養階段,創新創業培養階段。在后兩個培養教育階段又按照學生的發展方向和職業規劃,分為四個類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高層次適應性專門人才和高層次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分別對接進入企業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就業創業中心培養、河北科技大
學懷卡托工程學院培養。四個類型的學生人數比例預計40%、30%、20%和10%。
2.2 課程體系構建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應熟悉過程裝備及其控制的設計原理、操作、維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寬厚的專業知識及扎實的專業技能,在面對過程工業的技術升級或技術改造,以及在過程裝備的制造、維護和管理過程中,發揮其專業特長,正確處理和解決各種工程實際問題。這一類人才直接面向和服務于工業生產第一線,是過程工業的主要技術力量,應采用“3+1”的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累積1年在企業工廠實踐和完成畢業設計。為此實施“基礎課夠用,專業基礎課適用,專業課管用”的課程設置原則,將總學分壓縮到160學分,在各個不同的階段所設課程的原則和要求如下。
通識培養階段:新生入學不分專業,按通識教育模式進行培養,加強基礎。主要設置通識課程。改革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等課程的教學,采用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學習目的學生的要求;采取靈活的教學及考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課時,確保“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改善提高。縮減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中一些理論性較強但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聯系不太密切的內容,減少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課時,將多余的課時增加到學生的實踐訓練中。
專業集群培養階段:將服務于同一產業鏈的關聯專業組織為專業集群統籌管理,建立根據社會需求、學校能力和行業指導來設置專業集群,建設好社會需求、辦學有基礎的專業集群。學生自主選擇專業集群,按集群進行培養。所設置的平臺課程為專業類或跨專業類的專業基礎課程,要求本集群各專業學生通修,結合我校學生層次、專業特點、就業方向與化工原理教學內容,搭建化工原理教學平臺。
專業分類培養階段:進入專業學習后,實施分類培養,按技術和能力的不同側重進行培養。根據不同專業、不同類別,構建不同的課程群和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環境。鼓勵以技術活動項目的程序為線索安排教與學的進程,并設計一系列“技術活動項目”為單元的課程體系。探索建立專業教育與職業資格的對接認證機制。根據技術技能類、技術研發類、就業創業類、國際拓展類設置不同的課程模塊,為后續培養奠定基礎。增加特色課程如化工管道工程、安裝工程概預算、化工設備安裝、施工組織設計等,為畢業生盡快適應化工建設單位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四制”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圖

創新創業培養階段:學生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引領,可以選擇本專業學習,成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可以選擇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成為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可以選擇就業創業學習,成為社會急需的高層次適應性專門人才;也可以選擇國際化的學習,成為高層次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分別對接進入企業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就業創業中心培養、河北科技大學懷卡托工程學院培養。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我專業和河北陽煤正元化工集團、石家莊安瑞科氣體機械有限公司、河北博宇節能設備有限公司、石家莊東方石油化工機械廠等企業簽訂了本科生實習實訓中心及創新創業基地,由企業選定一部分學生、與企業簽訂協議,承諾畢業后到企業工作。這部分學生采用企業指定的教材,根據國內外企業要求實施3+1培養模式,其中最后1年在企業頂崗實習。
3 結束語
在上述“四四制”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中,針對產業、行業和就業特點,如何調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合理分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數,突出實踐環節;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行“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與創造機會,以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為基準,優化培養方案,創新培養途徑,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制定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加強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措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轉型過程中長期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崔海亭,郭彥書.強化工程實際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2):13-15.
[2] 彭培英,崔海亭,韋玉堂.以科研促教學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8):14-16.
[3] 陳國華,梁峻.培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45-49.
[4] 楊紅,喻九陽,徐建民等.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創新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1,2:37-40.
[5] 涂善東.全面工程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7(4):28-32.
[6] 李勇,黃炳輝,殷凱.完善工程訓練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5):143-145.
[7] 韋化,曾冬梅,秦鋼年.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