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會論文集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 4293字
- 2020-05-19 16:58:04
按大類招生背景下過控專業分流困境與對策
李曉俊 李 昳 崔寶玲
(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流體工程系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 作為高校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針,“按類招生、分流培養”已成為高校本科教育的一種趨勢,“寬口徑、厚基礎、強實力、高素質”已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和方向,然而這種人才培養方式短期內使得過控專業面臨分流困境。通過對浙江省主要設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高校分流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大類招生背景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分流運行機制的實踐困境,重點分析熱門專業填報擁擠的現實背景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招生遇冷的現實情況及其原因。以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的專業分流為例,詳細探討該學院過控專業分流面臨的挑戰,同時對專業分流進行了一些思考,期望以專業分流為機遇,宣傳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建立和健全教學管理配套改革,提升該學院過控專業的實際辦學水平。
【關鍵詞】 大類招生;專業分流;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困境;對策
0 引言
“大類招生、專業分流”是高校加大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教學管理方式,相對于我國原有高等教育模式,按大類招生是實行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1]。其中,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在招生過程中,不再細分專業,而是將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合并成大的專業類而進行招生。而專業分流是指學生入學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高年級階段基于雙向選擇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進行分流培養。
一般來說,大類招生模式有利于高校資源的優化配置,促使大類專業下各專業的動態調整,既能夠提供學生再次專業選擇的機會,又督促相關專業的老師努力調整和改造學科專業結構,從而保證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2]。大類招生的初衷是希望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認識相關專業,在適度競爭的環境下,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選擇感興趣的專業和研究方向。然而,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大類招生對于一些相對艱苦的專業或者基礎性學科的學生質量造成極大地沖擊,這也是按大類招生背景下過控專業分流困境的主要原因[3]。例如,浙江省33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23所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按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但在實踐過程中,有不少院系因為種種原因,回歸按專業招生模式[4]。杭州片區開設過控專業的高校主要有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然而在專業分流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找出造成目前過控專業分流工作存在的困境的原因,筆者結合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按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現狀進行分析,以期對大類招生背景下過控專業的分流培養模式做一些探究。
1 浙江理工大學機控學院“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實施現狀
浙江理工大學機控學院從2009年開始實行大類招生模式,其中對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五個專業合并招生。具體實施方式為:五個專業統一按“機械類”進行招生,學生經過三個學期的基礎教育和通識教育,在第三學期末按專業志愿和學業成績實行專業分流。從近五年的專業分流情況和近兩年的畢業生質量來看,在機械制造等熱門專業填報擁擠的現實背景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分流結果卻非常尷尬:整個年級中績點排名前100名的學生中無人選擇過控專業;一志愿填報率不足三成;進入過控專業的學生平均學業績點呈逐年下降態勢。
總的來說,按大類招生背景下我校過控專業分流困境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1 專業選擇極不平衡,熱門冷門差距明顯
在專業選擇方面,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具有極大的“盲目性”和“跟風性”,并沒有認真的考慮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和方向,而是一味追求“熱門專業”,認為過控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要去化工廠等條件相對惡劣的單位工作,因此大部分學生不會選擇過控專業,從而造成“冷”“熱”專業生源極不平衡。這種現象極大地限制了過控專業的學生培養工作和專業的進一步發展。
1.2 專業志愿滿足率低,過控專業認同感不強
由于大類招生模式是在適度競爭的環境下,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選擇感興趣的專業和研究方向,這勢必造成部分學生的志愿不能得到滿足,而被調劑到他不太熟悉的“冷門”專業。而在實際分流過程中,過控專業的平均學業績點比機制專業的平均績點約低1個學分,在學生中直接導致了“過控專業是差專業”的感覺。由于對過控專業不認同,分專業后學習目標不明確,出現各種消極現象,學習積極性和專業認同感都很差。
1.3 學生分專業后目標不明確,集體活動參與度不高
分到過控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學業績點較低的學生,本身在學習態度和習慣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精力可能并沒有放在學習上,更有甚者沉迷于游戲等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面。另外,專業分流后學生住宿仍以原班級為主,沒有搬遷宿舍;重組班學生相互之間又交流甚少,班級認同感不夠,集體活動參與度不高。
2 影響過控專業分流原因解析
2.1 專業分流標準的科學性
2.1.1 現有分流標準造成更嚴重的應試教育問題
根據學校專業分流管理辦法,學生在完成學科大類教育平臺課程后,可以在學科大類內,根據“志愿+考核”原則自主選擇專業。這種專業分流設計的初衷是期望學生可以基于自身興趣以及個性發展自主選擇專業,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容易陷入應試教育的怪圈。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導致這種局面是因為大類招生模式超前,還是具體操作過程中創新性不足。
2.1.2 過控專業的專業特殊性
在目前學校劃分的機械大類中,機制專業和機電專業是所謂的熱門專業,與這兩個專業相比,過控專業的專業性更強,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對學生素質要求更高,而且傳統過控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職業比較特殊。這些因素導致過控專業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呈現多、難、雜的特點,這一方面造成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的猶豫;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招生框架內,學生進入過控專業后,專業老師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來彌補學生在專業基礎課上的不足。
2.1.3 冷門專業的保護性措施
如果按照機械類招生,過控專業屬于絕對的“冷門專業”,在招生規模和招生質量上均存在較大的問題。然而學校“志愿加綜合素質”的大類招生模式過于強調學生專業選擇的公開公正,對冷門專業的保護性措施和政策傾斜性不足,學校大類招生制度建設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2.2 專業教育宣傳的緊迫性
在學生進行基礎課和通識課教育的前三個學期,除了專業導論課,過控專業的老師很少長時間跟學生接觸,而學生卻能在機械制圖等機械類課堂上接觸機制專業的老師,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學生與過控專業的距離。在專業宣傳上也存在一定的滯后和不足,過控專業的老師會在第二和第三學期安排學生進入工廠參觀學習,同時也加大了相應的宣傳力度,然而從目前分流結果來看,專業認識度的宣傳仍需加強。另外,由于學生對專業現狀、分流的情況及專業發展前景了解太晚,時間太倉促,以至于某些學生望文生義、道聽途說,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盲目“追風”現象。
2.3 專業分流后學生管理的滯后性
近些年專業分流的結果雖然引起過控專業老師的重視,然而專業建設和專業結構調整的緊迫性仍略顯滯后;分流后學生專業知識的普及度方面、學生心理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方面、專業實踐以及就業關注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過控專業整體以及學生個體間的動態管理仍有較大的調整空間;過控專業的品牌管理以及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度和依賴度仍需進一步的提高。
3 解決過控專業分流問題的初步思考
3.1 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專業分流依據
3.1.1 正確的學生專業觀
學校應建立健全的綜合測評體系,修改和調整現有的“唯成績論”的標準,綜合考慮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和能力發展等。針對熱門專業“供不應求”和專業選擇的“盲目跟風”等現象,學校應該采取分流前引導、分流后關注的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適合自己能力發展的專業觀。
3.1.2 健全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學校需要引入科學的測評和監測手段,一方面開設相關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狀況與所報專業的匹配度,使得學生能夠理性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和行為;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發現冷門專業的興趣,鼓勵老師更多地介入學生學業規劃和科研訓練中,使學生更好地規劃自己。
3.1.3 適度的冷門專業補償措施
過控專業在我校專業分流過程中屬于弱勢專業,如果學校層面不進行必要的改革,過控專業必然更趨于弱勢。對于弱勢或冷門專業,學校和學院應該采取適度的冷門專業補償措施,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5]。在兼顧社會需求與學生志愿的前提下,遵循有利于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學科專業的穩定發展的原則,建立有條件的分流引導和適度的弱勢專業補償措施相結合的專業分流方案。
3.2 建立健全學生的動態培養制度
3.2.1 鞏固現有優秀生導師制度,加強部分學生的精英化教育
結合學校針對優秀生的本科生導師制度,加強對部分學生的培養,使其能夠發揮學業和科研實踐的帶頭作用,利用他們來感染和帶動同學們積極進步。
3.2.2 適度的學科宣傳,打造專業品牌意識
針對分流前學生,開展適度的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打造品牌意識,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近距離地了解專業。例如,目前正在籌備的針對大一學生的風力機競賽以及定期召集學生去杭州附近的企業參觀實踐等。
3.2.3 深化本科生導師制,增強專業歸屬感
針對分流后學生,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增強學生的專業依賴度和歸屬感。在專業內部開展導師學生雙向選擇制,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導師負責管理;鼓勵導師將本科生納入自己的研究團隊,并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激勵,便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力;參照學校現有的優秀生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導師工作和考核制度,加強導師和學生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專業歸屬感。
3.2.4 開展多目標、多層次的教育平臺設計,拓寬學生的畢業渠道
開展多目標、多層次的教育平臺設計,積極推進專業國際化教育和專業實踐教育,拓寬學生的上升空間和就業渠道。一方面積極推進專業的國際化教育,給學生提供便利的上升空間;另一方面,結合社會需求,開展教育與崗位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就業選擇。同時定期與已畢業的學生進行溝通,掌握他們在工作過程中所欠缺和擅長的專業技能,從而動態調整專業體系和專業發展方向,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 董澤芳,黃紅霞.試論高等教育分流策略的科學化趨勢[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16-119.
[2] 汪毅能,盛志琴.多學科工科院系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4(8):12-14.
[3] 鐘文強.高校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若干問題與對策的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5):11-12.
[4] 李玲霞.地方高校專業分流實踐中的問題與解決路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1):153-156.
[5] 鄭孟狀,李學蘭,林上洪等.探索專業結構調整的動態優化機制——以寧波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