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減重手術治療肥胖能否“一勞永逸”?
對肥胖者施以減重手術也是目前醫學界治療肥胖的手段之一,其原理主要是通過微創外科手術對胃腸道進行重新修整,使胃的有效容積變小,食量大幅度減少,而且對部分小腸進行了轉位,導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從而實現減重的目的。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肥胖者都適合進行手術。相反,對于手術治療肥胖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醫學界都有明確的界定。
對于減重手術的適應證,BMI是主要的判定指標。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美國肥胖學會等機構制定的2013年版《減肥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營養、代謝和非手術支持臨床實踐指南》中給出如下的定義:BMI≥40,即使無伴發疾病或無嚴重的相關風險的患者也適宜進行手術治療;BMI≥35的患者,存在≥1個嚴重肥胖相關代謝綜合征,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肥胖低通氣綜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腦假性腫瘤、哮喘、靜脈阻塞性疾病、嚴重尿失禁、嚴重關節炎或其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均視為減重手術適應證;BMI在30.0~34.9之間,合并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的患者亦可接受減重手術,但BMI在30~34.9目前可供研究的樣本例數太少,且缺乏長期隨訪數據來說明遠期獲益,因此這方面的臨床證據有限。
我國對減重手術的研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以及參考了國際的經驗,在2007年制定的《中國肥胖病外科治療指南》中,就不單純考慮體重的因素,強調向心性肥胖(腰圍)以及由脂肪過剩引起的伴發病為選擇患者的手術適應證。在2014年由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肥胖和糖尿病外科醫師委員會制定的《中國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中,將BMI與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綜合征相結合來確定是否適宜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肥胖的入選標準

注:代謝綜合征組分(國際糖尿病聯盟定義)包括高三酰甘油(空腹TG≥1.70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空腹 HDL-ch<1.03mmol/L,女性空腹 HDL-ch<1.29mmol/L)、高血壓(收縮壓≥130mm Hg或舒張壓≥85mm Hg)。合并癥包括糖代謝異常及胰島素抵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內分泌功能異常、高尿酸血癥、男性性功能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變形性關節炎、腎功能異常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風險因素或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據《中國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2014)》]。
減重代謝外科歷經幾十年發展出了多種術式,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標準術式有4種:腹腔鏡Roux-en-Y胃旁路術、腹腔鏡胃袖狀切除術、腹腔鏡可調節胃綁帶術、膽胰分流并十二指腸轉位術,其他改進或新術式仍缺乏長期證據支持。由于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術后早期的病死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明顯低于開腹手術,故強烈推薦腹腔鏡手術。
這些手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包括進食后嘔吐、手術后傷口感染、吻合口開裂、吻合口瘺、褥瘡、腸梗阻、肺栓塞、血栓形成等。
常見減重代謝手術的類型和特點

注:據《中國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2014)》。
有些肥胖病患者常常為自己局部脂肪過多而發愁,如在腹部、髂腰部、臀部、下頦和頸部堆積的脂肪,不僅外觀不美,而且影響健康和行動。為此,不少人會采取局部去脂術包括脂肪抽吸術和皮下脂肪切除術來減脂。
目前比較流行的超聲吸脂術是用超聲波作用于局部脂肪組織使脂肪乳化,再通過負壓吸除乳化液。這種方法失血少、比較安全和痛苦少,易被患者接受。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去脂效率低,只能去除皮下脂肪,因而只適合于肥胖癥患者局部的周圍脂肪組織,對腹腔內和臟器周圍的脂肪組織無能為力,因而往往只是暫時滿足患者對外表的美容要求,對肥胖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消除作用較小。吸脂后過一段時間,局部脂肪還容易復原,并且一旦操作不當還有引起脂肪栓塞并發癥的危險。
無論是胃腸道手術還是局部去脂術,都需在有專業水平的醫院進行,不是任何醫院和任何醫生都能做這種手術的。對大多數肥胖者應當反對他們去進行手術治療,尤其反對沒有適應證而盲目進行手術治療,合理飲食和運動加上規范的藥物治療仍然是最佳的選擇和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