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肥瘦身怎么吃
- 楊毅玲主編
- 1319字
- 2020-05-19 16:40:29
中醫對肥胖如何分類?
中醫認為,肥胖主要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所致,也與體質、遺傳(先天稟賦)、久臥久坐、年老體衰、性別、情志失調、久病正虛等因素有關。《黃帝內經》中將肥胖者分為肥人、膏人、肉人,如《靈樞·衛氣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堅,皮滿者,肥。腘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肌肉堅實、皮膚緊繃的叫做肥人;肌肉萎軟、皮膚松弛的人叫做膏人;皮肉不分的叫做肉人。
金代名醫李東垣在其著作《脾胃論》中指出:“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肥胖患者初期通常食欲旺盛,隨著病程發展,長期飲食無度,導致脾胃損傷,機體氣化功能減弱,出現“少食而肥”的癥狀。
歷代醫家多認為,肥胖病位多在脾、肺、腎、肝膽,致病因素多責之于膏脂、水濕、痰瘀,病性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多見,肺虛、脾虛、腎虛為主,臨床常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活動氣喘、腹滿便溏、惡熱畏寒、面色晦暗、下肢虛浮、健忘溲頻、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或厚、脈濡細。標實以胃熱熾盛、痰濁內盛、氣滯血瘀為主,臨床常見善食易饑、易困嗜睡、頭重昏眩、脘腹脹滿、胸悶噯氣、脅肋不舒、易發疔瘡、便秘、煩躁多夢、唇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細或澀、苔滑膩或厚膩、脈濡數。
對于肥胖的預防和治療,中醫也提倡從飲食上調節,《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氣血調和則百脈疏利,不致痰濕瘀阻、膏脂堆積,因而合理的膳食結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地防止肥胖的發生。
現代中醫將單純性肥胖分為五大類型,即脾虛濕阻型、胃熱濕阻型、肝郁氣滯型、脾腎兩虛型、腎陰虛型。
脾虛濕阻型表現為: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舌苔薄膩,舌質淡,脈沉細。對于此類肥胖人群,可從健脾化濕方面進行調理,宜多食用扁豆、蠶豆、豌豆、赤小豆、綠豆、黃豆芽、綠豆芽、玉米、冬瓜、冬瓜皮、黃瓜、黃瓜皮、西瓜、西瓜皮、白菜、鯉魚等。
胃熱濕阻型表現為:肥胖,頭脹,眩暈,肢體困楚,倦怠,口渴,喜飲,舌苔微黃膩,脈細沉。此類肥胖人群,可從清熱化濕通腑方面調理,宜多吃白菜、圓白菜、芹菜、萵苣、竹筍、莼菜、蓮藕、苦瓜、馬齒莧、馬蘭草、荸薺、鴨梨等。
肝郁氣滯型表現為: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月經不調或閉經,失眠,多夢,舌質暗,脈細弦。此類肥胖人群適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多吃橙子、橘皮、橘子、佛手、蕎麥、高粱米、刀豆、白蘿卜、茴香、茉莉花、山楂、茄子、醋等。
脾腎兩虛型表現為:肥胖,疲乏無力,頭暈腰酸,膝軟,陽痿,舌苔薄,脈細沉。此類肥胖人群可從溫陽化氣利水方面進行調養,可多吃豇豆、刀豆、枸杞子、羊乳、牛乳、羊瘦肉、核桃仁等。
腎陰虛型表現為:肥胖,頭昏,頭疼,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苔薄,舌尖紅,脈細數微弦。此類肥胖人群需要滋陰補腎,可多吃銀耳、黑木耳、黑豆、桑葚、甲魚、豬瘦肉、鴨肉、鴨蛋、海參、海蜇、黑芝麻、豬腎等。
中藥中也有很多減肥降脂的藥材,如大黃、虎杖、茯苓、白術、澤瀉、荷葉、山楂等,如何選擇,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不可貿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