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美學與搭配藝術
- 宋柳葉 王伊千 魏麗葉編著
- 2795字
- 2020-05-19 15:58:31
第二節 服飾的起源
服飾究竟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在人類的意識中的呢?舊石器時代后期是距今大約3萬年至1萬年的一段歷史時期,即人類以狩獵、捕魚和采集植物類食物為生的所謂自然經濟時代。研究發現,那時已出現服飾現象了。這一時期一般分為奧瑞納文化階段(約3萬年前)、索魯特文化階段(約25000年前)和馬德林文化階段(約2萬年前),這些文化階段都屬于冰河時代。
現代文明社會是從原始社會發展而來,作為文化與社會的產物——衣生活,也起源于那個遙遠的年代,甚至更早。關于服飾的起源問題是十分復雜的。由于研究者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完全不同。每一種學說都有各自的立場,但不存在真正的準確和唯一的起源說,代表性的起源學說有生理需求論、心理需求論以及性別需求論。
一、生理需求論
一提到服飾的功能,我們最直接的就會想到“保護”這項功能。保護說從生理的角度出發,以人的生理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予以評論,認為服飾能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保護身體既是服飾的起源,又是起因。
(一)氣候適應說
氣候適應說強調服飾的誕生是基于人類生理的需要。隨著人類的進化,身上的體毛逐漸退化,氣候的冷暖變化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理需求,因此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學會以獸皮、樹葉、羽毛、草片等包裹身體,以抵御寒冷。大約距今10萬至5萬年前,歐洲大陸上的原始人為抵御第四冰河期的寒冷,開始制作獸皮服飾(圖1-11)。即使現在,仍有許多居住在寒冷地區的原始人選擇簡易的“服飾”蔽體防寒。就拿愛斯基摩人來說,他們率先利用毛皮制作服飾,婦女們利用牙齒咬皮革,使其柔軟,以便于穿著。在熱帶地區,由于暑熱,生活在某些熱帶地區的居民至今仍過著裸態的生活方式。不過,也有因熱而穿衣服的現象。生活在沙漠地區的人,由于沙漠地帶氣溫很高,濕度卻很低,非常干燥,人體的水分蒸發得相當厲害,發汗很多,而皮膚卻沒有汗,因為汗水很快就會被蒸發掉。這里的人們穿衣服,主要是為了防止汗的蒸發,同時也避免日光暴曬。

圖1-11 早期人類的獸皮服飾
(二)身體保護說
《釋名·釋衣服》稱:“衣,依也,人所以避寒也?!泵绹b史論專家瑪里琳·霍恩認為:“最早的衣物也許是從抵御嚴寒的需要中發展而來的?!鄙眢w保護說認為,人們穿衣服是為了避免自然界中存在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因素。特別是人類從四足行走進化為兩足直立行走后,因為在狩獵等劇烈活動中某些器官容易受傷,且極為不便,因而需要將某些部位包裹起來,進而產生了腰繩或腰布這種人體包裹物品。這種行為逐漸發展到把身體其他部位包裹起來,進而擴展至全身,形成人類最初的服裝。人類祖先為了在狩獵和勞作時,使赤裸的手腕和腳腕免遭荊棘的刺傷和野獸侵害,用木頭、獸皮做成護腕的手鐲、腳鐲,并且日益精巧、靈便,人類的服飾就逐漸形成了(圖1-12)。

圖1-12 古埃及人民勞作圖
二、心理需求論
在人類的生理進化過程中,隨著嗅覺敏銳程度的退化,視覺敏銳程度的逐漸增強,人們對于形象、色彩、光的感受能力越來越精細和敏銳,對美的感知能力逐漸提高。用一些美麗的羽毛、閃光的貝殼、彩繪、刺青等裝飾自己,都是出于審美和滿足心理需求的需要。
(一)護符裝飾說
原始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人類顯得非常渺小,人們希望借助于精神的力量來對抗自然,因此就有了靈魂和肉體分離的想象。護符裝飾說認為服飾的起源是對自然和圖騰的信仰,用賦有寓意的飾物裝飾人體,這種穿戴行為逐漸演變發展為人類著裝模式。原始居民為了保護善的靈魂并使惡的靈魂不能近身,就把認為可以辟邪和祈福的諸如足蹄、尖角、貝殼、羽毛、獸牙等裝飾在身上(圖1-13)。他們認為服飾具有肉眼看不見的超自然力量,穿戴在身上有一種驅邪的作用,能用來保護他們,抵御可能傷害人類的妖魔。另外,在一些原始部落里,為了求得族群的認同以及表達對種族信仰的堅定,族人們也會在身上涂抹或穿戴象征該種族圖騰的符號,以博取該種族間的尊重和互相信任,也是一種信仰、一種寄托。這種簡陋的身體裝飾逐漸演變發展為人類最早的服飾。

圖1-13 尼安德特人造出的人類早期首飾
(二)象征說
象征說認為掛在身上的物品最初是作為身份象征而使用的。在原始人看來,佩戴動物的牙齒、羽毛、貝殼等被認為是具有令人仰慕的特殊本領,同時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征。原始人用獸皮等飾物象征自己的英武;用野獸的牙齒、骨骼和身體的刀痕等,向人們顯示自己在狩獵中的勇敢和成績。例如,印第安人頭冠的高低,標志著主人財富的多少,頭冠越高,威望也就越大,借此顯示優越感(圖1-14)。我國自古以來崇尚服飾制度,有“衣冠王國”的雅譽,并借服飾的形制、色彩、服章等以區別階級、維系倫常。服飾在不同時期充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象征身份和地位。

圖1-14 印第安人頭冠
(三)裝飾審美說
服飾起源于審美是一種普遍的說法,即認為服飾起源于一種美化自我的愿望,是人類追求情感的表現。人們通過大量的試驗發現,一些高級動物對美都有一種本能的追求。原始人看到美麗的花朵、光潔鮮艷的羽毛就會順手摘下來,裝飾在自己的身體上。印第安首領作戰用的無邊扁平軟帽,是由雄鷹毛制作的。原始人將發現的瑪瑙、寶石經過細心琢磨,鑲嵌在一個圓環上,這就是最早的項鏈和手鐲。人們都想得到美麗別致的小物品,裝飾在眾人可見的地方,透過外觀的裝飾及自我吸引力的表現,以達到自我肯定的目的。從古至今,雖然有不穿民族服飾的民族,但極少有不對身體進行裝飾的民族。現在有一些部落仍然崇尚用彩泥涂身、文身、疤痕甚至毀體來裝飾,以表達自己的年齡和社會地位(圖1-15)。

圖1-15 埃塞俄比亞人的外部裝飾
三、性別需求論
男女兩性相互愛慕和吸引,是遠古以來就存在的現象。服飾起源與發展的最終原因是兩性的存在這一論斷,雖然至今還不能令人信服,但是兩性導致現今人們都要求穿用服飾,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
(一)遮羞說
遮羞說認為人們開始穿衣是為了遮蔽身體隱私的部位,這個理論衍生自基督教《圣經》對服飾的解釋,在西方通常會用亞當和夏娃的神話故事來解釋服飾的起源(圖1-16)。依據《舊約全書》的說法,亞當和夏娃起初是不著服飾的,只因為受到蛇的慫恿偷吃了禁果,眼睛明亮了,才用無花果樹葉遮住下體,這便是服飾的雛形。對于這種說法,當代有不少人提出質疑,原因是人的羞恥心并不是天生的,羞恥觀念只會在文明社會出現,即擺脫了蒙昧社會和野蠻社會之后,并隨著時間、地點和習慣的不同而相異。因此,服飾起源于遮羞之說顯然有些牽強。

圖1-16 馬薩喬的壁畫《逐出樂園》
(二)異性吸引說
異性吸引說認為,為了突出男女性別的差異,以引起對方的好感與注意并相互吸引,就用衣物來裝飾強調,由此便有了服飾。人的性沖動是一種本能,服飾是它的延伸,因此服飾的起因也是一種本能。眾所周知,熟悉的事物不會引起好奇,隱藏的東西反而更容易激發人們的好奇心。比如,稍微披上一點遮蓋的東西,但還隱約可見體形,就比全裸更誘人。人類之所以要用服飾裝飾自己,是因為男女兩性想要相互吸引,在性器官部位裝飾服飾是為了突出性特征,引起對方的注意和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