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美學與搭配藝術
- 宋柳葉 王伊千 魏麗葉編著
- 1494字
- 2020-05-19 15:58:32
第三節 服飾的實用性
馬克思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人類作為生物體存在時,為適應自然環境以及應對自身的生理現象,而產生了對服飾的實際需求。服飾的實用性也稱適用性,是人著裝的主要目的之一。服飾的實用性似乎與美學無關,但卻是服飾存在的基礎。而任何忽視這點的形而上的美的服飾,都不具備很大的“可穿戴性”。
一、護體性能
服飾是人體的外包裝,對于人而言服飾是人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主要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服飾的實用性對于人類自身而言是服飾的使用價值的問題,這個價值主要是指關于人體生理機能補益的需要和身體保護。在自然氣候與人的關系中,溫度、濕度、降水量等因素并非各自單獨的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綜合在一起,影響人的生活。對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為了彌補人體生理機能的缺陷,使身體保持舒適的狀態,或者說是為了調節體溫,人穿用了衣物。在生活中,對應來自外界的危害,為了保護身體,人穿用了衣物。這就是服飾對于人的使用價值或服飾的基本功能,如根據自然環境而產生的羽絨服(圖1-17),以及各種防雨、防風、防塵、防彈類服飾。

圖1-17 保暖羽絨服
二、社會禮儀性能
人是社會動物,以社會形式存在。在社會生活中,為了使得自己很好地與他人相處,融入集體,人們常使用服飾來保持禮節、展示風度、表達敬意、端正風度儀表,進而與他人順利交流合作。服飾的社會禮儀功能在20世紀前的生活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們的著裝不僅受到所處的社會、民族、地域等社會環境和風俗習慣的限制,還受到社會地位的限制。服飾不僅能顯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也能顯示出一個人的修養水平。穿著得體、貼切、符合活動場合,能彰顯一個人的風度和品格;穿著高檔、時尚,顯示著一個人在經濟方面的優越地位;穿著藝術、格調,顯示著一個人的品位;穿著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則顯示了一個人特立獨行的個性。社交場合的合理合情的穿著是日常衣著的一個重要內容(圖1-18)。

圖1-18 奧斯卡紅毯上的明星
三、舒適性能
現代人著裝不僅要求服飾能夠保護人體,維持人體的熱平衡,同時要求在穿著中要適合人的身體活動,使人有舒適感。服飾的舒適性主要是指日常穿用的便服、工作服、運動服、禮服等在人體活動時的舒適程度,所有服飾在設計制作時都需考慮是否適合人體結構和身體活動,考慮人在行走、鍛煉、運動、勞動等活動時最大的活動量與服飾形態變化的關系。過緊的、缺乏彈性的服飾,會限制人體的活動,甚至影響人的正常呼吸,長時間穿這樣的服飾,還會使人體骨骼發生變形,對未發育成熟的少年來說危害更大。同時,現代人也越來越重視服飾與人體皮膚的觸覺舒適性。例如,經過起毛絨整理和柔軟處理的織物都比較柔軟,這樣的織物加工成服飾,其舒適性較好,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也能夠滿足提高人的活動效率的要求(圖1-19)。


圖1-19 寬松的針織服飾
四、衛生性能
服飾使得人體肌膚避免了與外界的直接接觸,因而可以保持身體干凈健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類對于服飾的衛生性能需求逐漸提高,要求服飾能夠保護人體不受外界和內部的污染,使服飾能夠防止塵土、煤煙、工業氣體及粉塵等外部污染侵入皮膚。同時,服飾還應具有防止外界的致病微生物或非病原微生物侵入,或最好能在其表面殺滅的性能。科學的進步使一些功能性服飾應運而生:殺菌服、調溫服、防磁服、防紫外線服、治病服、減肥服、隨人而“長”的衣服等。這些功能性服飾的共有特征是使平平常常的服飾在人體處于舒適狀態的前提下,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這些體現了當代人對健康的重視和環保的觀念(圖1-20)。

圖1-20 防塵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