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種經濟動物疾病防治大全
- 李典友 高本剛編著
- 6184字
- 2020-05-19 15:14:08
二、山雞常見疾病防治
(一)雞新城疫
本病又稱新城雞瘟、亞洲雞瘟。該病是副黏病毒屬中的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病禽和帶毒禽為主要傳染源,經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徑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節較為多見。幼齡山雞較成年山雞易感。
1.癥狀
本病突發性強,最急性病例看不出癥狀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長時病山雞精神委頓,雙翅下垂,羽毛松亂,閉目縮頸眼圈發紫,體溫升高至43~45℃,食欲廢絕,嗉囊充滿液體或氣體,倒提時有刺激性酸臭液體自口腔流出。下痢排黃綠色或灰色稀糞,呼吸困難。后期病雞出現頭頸垂斜、轉圈、抽搐或腿癱瘓、突然跌倒等神經癥狀。
剖檢可見病雞的消化道散布大小不等的出血點,伴有壞死和腸炎變化;腸壁變薄,內有淡黃色的內容物;腺胃與肌胃交界處和盲腸出血并伴有壞死潰瘍;肝脾腫大,水腫;肺部瘀血呈紫色。
2.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癥狀和病變可疑為本病。診斷時應與馬立克氏病、禽霍亂相區別。確診常用采集病山雞血樣經血清學檢查的方法。采用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檢查山雞群感染雞新城疫。
3.防治方法
對于該病目前尚無有效藥物,主要是預防,加強飼養管理,保持雞舍環境和食飲槽清潔衛生及消毒,防止發病。同時要按時接種新城疫疫苗。1~2周齡的雛山雞應用新城疫Ⅱ系疫苗,10倍稀釋,滴鼻防疫,秋季種群普遍進行1次新城疫Ⅰ系疫苗接種,以1000倍稀釋,胸部肌注,幼山雞0.3毫升,成雉0.6毫升。發現本病及時隔離、淘汰,病死山雞必須做無害化處理,病山雞舍及用具必須徹底消毒。
(二)禽霍亂(出血性敗血癥)
山雞禽霍亂又稱禽巴氏桿菌病、禽出敗,是由禽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烈性傳染病。傳染源是帶菌的家禽,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發病。如果飼養管理不良,營養缺乏,山雞抗病力差及氣候突變等都能促使本病發生。
1.癥狀
本病一般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種類型。
最急性型病山雞常無任何癥狀而倒地掙扎,突然死亡,多見于產蛋雞。
急性型病山雞主要表現為精神委頓,閉眼縮頸,羽毛蓬松,雞冠、肉垂藍紫,體溫升高達43~44℃,無食欲,但有飲欲,鼻口流出有泡沫的黏液。病山雞排出灰白色或黃綠色的稀糞,有的混有血液,病后期衰竭昏迷,多經2~3天死亡。
慢性型病山雞精神沉郁,雞冠、肉垂蒼白,有的腹瀉,后期消瘦,病程較長,幾周后死亡。
剖檢可見最急性型無明顯病變;急性型病山雞的腹膜皮下組織和腹部脂肪有小出血點,腸道發生急性卡他性腸炎或出血性腸炎,十二指腸彌漫性出血,腦內容物含有血液,表面附著大量黃白色黏液,肝臟腫大,色澤變淡,表面散布許多灰白色針頭大小的壞死點,心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2.診斷
根據本病發病狀況、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判斷,診斷時應與新城疫、雞傷寒相區別。確診應在實驗室進行病原的分離鑒定和實驗動物發病試驗。
3.防治方法
搞好飼養管理,提高雞體抵抗力,對本病發生有遏制作用。平時雞舍溫度要適宜,通風良好,地面應保持干燥,定期消毒,加強滅蠅、滅鼠工作。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山雞場舍周圍最好種植樹木遮陰。要貫徹自繁自養原則,對引進山雞應進行隔離觀察,種山雞要健康,以免發生垂直感染。藥物預防方法是在飼料中添加喹乙醇,每只雞每天20~25毫克,要混合均勻,連喂3~5天,停藥7~14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1個季節進行3~4個療程。同時要做好預防接種工作,每年定期進行防疫,用禽霍亂弱毒菌苗和滅活菌苗2種疫苗注射,最好選用與本地區流行病原菌同一血清型或多個血清型的菌株作為生產菌株而制成的菌苗進行接種。治療患病山雞用0.1%~0.2%土霉素混飼,連喂2~3天;滅敗靈2毫升,加青霉素5萬單位/只,肌注,連續2~3天,至少連用2天。
(三)雛山雞白痢病
本病是由雞白痢沙門桿菌引起的以拉白痢為特征的傳染病,家雞、山雞、珍珠雞、火雞的幼雞易感染發病。病山雞和帶菌雞為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氣溫過冷或過熱時易流行。中雛裝籠飼養或地上平養,氣候變化或室溫偏低,飼料改變或喂給發霉變質飼料,飼養密度過大等均易引發此病。主要侵害幼禽,出殼后3~4天雛雞最易發生本病。本病傳播快,死亡率高。成齡禽呈慢性或隱性感染。
1.癥狀
發病快,患病雞精神委頓,絨羽松亂,翅膀下垂,怕冷萎縮,身體蜷縮,常堆集在一起,食欲不振,下痢,排出糊狀白色稀糞,下痢后肛門周圍黏白色石灰樣糞團。雛雞肺型白痢病表現為呼吸困難,喘息呈腹式呼吸。多呈急性敗血性經過,絕大多數發病1~2天后死亡,死亡率達50%以上。3周齡以上病山雞呼吸癥狀較少。慢性病山雞生長發育不良,生長停滯。育成雞白痢的明顯特征是腹瀉,排出顏色不正常的糞便。病程比雛雞白痢要長,病母山雞產蛋減少,有時精神萎靡,肉冠發紺。
剖檢病程較長者可見病變大多表現為肺臟出血、水腫、壞死,表面及切面有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黃色結節。育成雞白痢病變較雛雞白痢病變復雜,肝臟腫大,有壞死性,呈土黃色至深紫色,表面可見散布或彌漫性的小紅點或黃白色粟粒大小或大小不一的壞死灶,質脆易破,因此常有內出血;脾臟腫大,有的表面有灰白色結節;腸道多呈卡他性炎癥,腸內有豆腐渣樣內容物,并混有血液,心包液渾濁,量增加,心肌、腺胃上有灰黃色結節;肺有大小不等的實變病灶。診斷此病時應注意與馬立克氏病相區別,馬立克氏病的腫瘤結節是灰白色、脂肪樣的,肝臟上不會出現小壞死灶和小紅點。剖檢可見肝臟腫大充血,形成特殊磚紅色,多紋出血。
2.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初步診斷。診斷時應與雞傷寒、副傷寒相區別。確診需要實驗室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
3.防治方法
平時加強對野雞(尤其是雛雞)的飼養管理,保持雞舍清潔干燥,用具要定期消毒。加強檢疫,杜絕病原傳入。防治山雞白痢可將大蒜泥混在飼料中喂服。預防量和治療量每只雞3~4毫升,也可用0.02%黃連素水溶液飲用3~5天。治療本病或用土霉素0.1%~0.3%混入1千克飼料中喂服,或用復方敵菌凈0.04%~0.06%混飼,連喂3~5天。嚴重病例用卡那霉素20~30毫克/千克體重,或用慶大霉素1萬單位/千克體重,肌內注射5~7天。
(四)山雞球蟲病
本病主要是艾美爾屬的多種球蟲(多屬盲腸球蟲)引起的一種急性流行性原蟲寄生蟲病,多發生于3~8周齡雛山雞,死亡率高,地面平養較離地網養者多見,多雨時節尤為多見。
1.癥狀
雛雞感染本病后精神萎靡,羽毛蓬松,縮頸呆立,雙翅下垂,食欲減退,消瘦貧血,病雞出現血性下痢。病雞肛門外圍粘有糞便,嚴重時會堵塞肛門,造成排糞困難。
剖檢見盲腸黏膜明顯腫脹,腸壁增厚,呈彌漫性充血出血,內容物呈血樣。
2.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診斷時應與潰瘍性腸炎等類似病癥相區別。確診需從病變腸黏膜、腸內容物和糞便中檢出大量球蟲卵囊。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飼喂全價平衡日糧,并從雛山雞7~10日齡開始,在日糧中添加預防量的抗球蟲藥物,預防本病發作。搞好飼舍衛生及消毒,勤清除雞糞便并做堆積發酵處理。治療:①用青霉素3萬~5萬單位/只,每天肌注1次,連用3~5天;或按6萬~8萬單位/只混飲,1天2次,連用3~5天;②用氨丙啉125~250毫克/千克混飼,連喂1周后,劑量減半,再喂1~2周。喂藥治療期間需添加維生素K3 1~2毫克/只,魚肝油10~20毫克/千克飼料。
(五)山雞痘
山雞痘病是一種較大的過濾性雞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病毒通過雞皮膚、黏膜傷口侵入雞體內而致病。多因山雞群過大、飼養過密而互啄或交配等接觸病毒傳染。脫落的散碎痂皮是主要傳染源。病毒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損傷皮膚黏膜。根據患病部位可分皮膚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山雞痘。各齡山雞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秋冬季發病最多。
1.癥狀
皮膚型主要是在皮膚和頭部黏膜上形成痘疹,持續10天左右。然后逐漸從表皮部崩解形成痘皮,最后痂皮脫落,形成一種灰白色斑痕。黏膜型又稱白喉型, 痘疹在口腔咽喉黏膜上生成黃白色的小結節,繼而結節增大融合成片,形成一層白色的假膜,引起病山雞呼吸困難,窒息而死。隨著病程進展,病雉眼睛腫脹、流膿失明?;旌闲褪瞧つw和口腔黏膜癥狀同時發生,死亡率較高。
2.診斷
取患部痘疹病樣做涂片,染色鏡檢上皮細胞漿內的包涵體。
3.防治方法
應用汕系雞痘弱毒疫苗接種,可以防止本病發生。接種方法為翼下避開血管針刺接種。如接種處形成結痂,說明接種成功,免疫期2個月。雛雉接種1次,種雉接種60天后須再接種1次。治療本病目前無特效藥物,只能用對癥療法以減輕癥狀和防止并發癥。如為皮膚型,將患部痘痂剝掉,涂5%碘酊或龍膽紫。如為黏膜型,則需將口腔和咽喉部的假膜、爛斑用小刀剝離下來,傷口涂以碘甘油(5%碘酊20毫升,加甘油80毫升),剝下的假膜、爛斑不能隨地亂丟,應收集燒毀,以免病毒傳播。
(六)山雞螺旋體病
山雞螺旋體病是由鵝疏螺旋體(又稱雞疏螺旋體)感染所致,故又稱鵝包柔氏病。該病由蜱傳播,主要通過波斯銳緣蜱及雞螨、雞虱等的刺咬傳播,經消化道、皮膚外傷感染發病。山雞、火雞、雞、鴨、鵝等禽類均易感,幼山雞和維生素缺乏禽發病率高,多發于夏秋季節。
1.癥狀
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病禽常無明顯癥狀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 病禽精神委頓,羽毛松亂,垂頭閉目,呆立一角,體溫高達43℃以上,廢食,渴欲亢進,下痢,排出的糞呈黃綠色,病后期貧血和黃疸,腿翅麻痹,步態不穩,抽搐死亡,病程4~6天。
(3)慢性型 病禽發病癥狀較輕且緩,經1~2周可愈。
剖檢可見脾顯著腫大,有花斑狀出血和灰白色小出血點及壞死;慢性病例可見肝、脾縮小,肝間腫大,有彌漫性的白色小出血點及壞死,少數呈鮮綠色。有的腎腫大,色淡;常有卡他性腸炎,腸腔內常有綠色黏液。
2.診斷
發病初期血液涂片或取病死山雞肝、脾等病料做觸片用姬姆薩染色液染色后鏡檢,菌體作懸滴標本,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到運動的螺旋體,確診本病。
3.防治方法
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環境衛生,消滅蜱螨和蚊蠅等吸血昆蟲,同時用多價菌苗或滅活菌苗進行預防接種可預防本病。治療本病早期用青霉素、土霉素和新砷礬鈉明(九一四)等藥物有良好療效。
(七)山雞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又稱曲霉性肺炎。霉菌種類很多,其中對禽鳥有危害的主要是曲霉菌。曲霉菌經常存在于墊草和飼料中。曲霉菌孢子可通過空氣傳播。被染污的飼料、墊草、飲水及器具等常是此病傳染媒介。飼養管理不善、環境衛生不良、雞群飼養密度過大、雞舍通風透氣不良,尤其喂霉變飼料等均促發病。急性暴發常見于雛山雞,特別是1月齡的雛山雞對其特別敏感,發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成山雞僅個別散發,而且呈慢性經過。山雞曲霉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于溫度低的梅雨季節。
1.癥狀
雛山雞發病后精神沉郁,羽毛粗亂,垂翅呆立一隅,嗜睡,厭食,呼吸次數猛增,伸頸張口呼吸,搖頭擺尾,口腔黏膜發紺,有時伴有下痢及鼻孔中流出膿性分泌物。有些病山雞可發生眼炎,表現為眼瞼下形成黃色干酪樣小球狀物,有時角膜潰瘍,最后因窒息和衰竭而死。
剖檢:主要病變是肺和氣囊。皮膚發紅,皮下水腫。特征性病變是肝臟腫大,有出血斑點。
2.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和綜合分析飼料、墊草、舍內環境、病原菌存在情況可做初步診斷。確診本病需要取肺及氣囊結節壓片鏡檢,發現黃曲霉菌菌絲體即可確診。
3.防治方法
對發病種群要及時找出發病原因,停止使用發霉飼料,更換發霉墊料,保持室內通風干燥。潮濕季節可按每只每日2~3毫克的制菌霉素預防,混飼或混飲5000~8000單位/只,1日2次,用3~5天停3天,連續使用1個療程。藥物治療用制霉菌素。病重者可適當增加藥量,并直接灌服,連用3~5天。
(八)山雞啄癖癥
啄癖是一種異常惡習。山雞性野好斗,較家雞有更強的異嗜癖。飼養管理不善,日糧中營養不平衡,飼養密度過大過于擁擠,空氣污染,雞舍悶熱潮濕,光線過強,應激及體內外寄生蟲等均能誘發和加重啄癖。
1.癥狀
山雞惡癖的嗜性不同,臨床見到患雞神態不定,有異食癖,常啄食羽毛、樹枝、繩線、碎礫及碎金屬等異物,可發生脾胃堵塞,如啄食了尖利物品可穿刺脾胃和內臟,引發炎癥而死亡。啄肉癖是啄食其他山雞皮肉,被啄雞遍體鱗傷甚至露出腸等內臟,導致受傷山雞死亡。此外,還有啄羽癖、啄肛癖、啄趾癖、啄蛋癖等。
(1)啄羽癖 山雞多在換羽期間相互啄或食自身羽毛,甚至全身無毛皮膚裸露在外而成為“光雞”。
(2)啄肛癖 患雞相互啄肛,致使肛門破傷出血,嚴重者泄殖腔及肛門發炎或潰爛,從而引起“爛肛病”,嚴重時啄食腸道,病雞疼痛不安,多見于產蛋雞群。
(3)啄趾癖 常發生于雛山雞,表現為相互叼啄彼此或自己的腳趾,致使趾破傷出血、發炎、潰爛,跛行或臥地不起。
(4)啄蛋癖 母山雞產蛋后常啄食蛋,尤其搶食生下的薄殼蛋或軟殼蛋,使山雞產下的蛋破損。
2.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和臨床癥狀即可做出診斷。
3.防治方法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發現異啄癖患雞立即揀出隔離飼養。注意改善飼養管理條件,雞舍光線不宜太強,調整飼養密度,保持舍內通風,搞好環境衛生,供給全價飼料或足夠的青綠飼料,飲水新清,并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石膏粉、啄羽靈?;疾∩诫u每天每只喂服0.3~1克硫化鈣或按日糧的0.2%添加蛋氨酸,并在山雞羽毛上涂擦煤油以防止啄羽。每只啄肛山雞飼料中添加硫酸銅0.02克、硫酸錳0.04克,連喂1~2周,可控制啄肛癖。肛門破損處可涂金霉素軟膏或紅霉素軟膏。向啄趾山雞飼料中添加必需的氨基酸及維生素,破趾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軟膏涂抹,嚴重者要包扎。啄蛋山雞要喂全價飼料并補充蛋白質及骨粉。此外,對1~9日齡雛山雞斷喙,可防止啄癖發生。
(九)山雞結核病
山雞結核病是由禽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得病山雞為主要傳染源,污染的籠舍也是傳染源。也可通過皮膚黏膜及蛋的途徑傳播和感染。山雞結核病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各種齡期的山雞均有易感性,多見于齡期較大的山雞。
1.癥狀
病山雞早期無明顯癥狀,呈漸進性消瘦。隨著山雞群病勢的發展,精神萎靡,羽毛蓬亂無光澤,缺乏華麗感,一翅或雙翅下垂,不愿活動,常常蹲于陰暗處打瞌睡,食欲減退,外觀腹圍增大,跛行以及產蛋率下降,最后因機體衰竭或因肝變性碎裂而突然死亡。
剖檢可見肝、脾和腸道病變;肝凸顯腫大,灰黃色,表面及實質內有大小不等、數量不一的灰白色結節樣病變。
2.診斷
根據剖檢具有特征性,結合臨床消瘦癥狀,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平板凝集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及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3.防治方法
引進山雞應進行檢疫,防止病原傳入。加強對山雞飼養管理,健康山雞群平時加強防疫和對籠舍、用具進行消毒,防止結核病傳入。每年按期進行兩次檢疫,4~5月份產蛋前檢疫1次,9~10月份對成齡山雞和育成山雞檢疫1次,淘汰陽性反應山雞。病山雞通常無治療價值,應立即捕殺,并做無害化處理。對被污染的飼料場地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有利于控制本病的傳播。用山雞結核分枝桿菌滅活苗以及滅活苗與卡介苗的混合苗對山雞進行免疫,可取得預防本病的效果。使用范圍為1月齡以上的山雞。在使用疫苗免疫前,應對山雞群進行血清平板凝集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檢測,血清學反應陰性方可應用。1月齡以上的山雞頸部皮下注射0.2~0.3毫升;初次應用本疫苗的山雞群應全群免疫;對幼齡山雞免疫后,應于性成熟時再免疫1次;對種山雞群可每年免疫1次,接連免疫3次后可只免疫新生的幼齡山雞。疫苗應置2~10℃條件下保存,有效期暫定為半年,加入卡介苗后不宜久放,應及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