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種經濟動物疾病防治大全
- 李典友 高本剛編著
- 4732字
- 2020-05-19 15:14:08
第三章 特種禽類常見疾病防治
一、肉鴿常見疾病防治
(一)鴿瘟
鴿瘟又稱新城疫,是由鴿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和死亡率較高的傳染病。病毒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種途徑傳播。不同齡期的鴿均可感染。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流行性。
1.癥狀
一般潛伏期為1~7天。病鴿表現精神委頓,翅膀下垂,不食,嗜飲,常下痢,排綠色惡臭稀糞。發病后出現轉脖等神經癥狀,有的發生癱瘓,死亡率較高。
剖檢可發現腺胃有出血點、腸黏膜出血、腦炎。
2.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做病毒分離培養,常采用雞胚或雞胚單層細胞、血細胞凝集或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熒光抗體技術鑒定本病。
3.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靠預防。用0.3%過氧乙酸帶鴿噴霧消毒,并用0.5%過氧乙酸進行棚舍、環境消毒。同時要在無鴿瘟流行的地區引進種鴿,先隔離2~3周后方可入場與鴿混群飼養,并用鴿Ⅰ型副黏病毒滅菌苗,在隔離乳鴿30天后做預防注射。胸肌緩慢注射,每只注射0.5毫升。注射后一般15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6個月。一旦發生鴿瘟應及時捕殺。病死鴿火焚或深埋,病鴿舍及用具必須徹底消毒。
(二)鴿副傷寒病
鴿副傷寒又稱鴿沙門桿菌病。本病是由沙門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患鴿和病后治愈鴿污染的飼料和飲水是主要傳染源。通過消化道和蛋傳染,也可經過呼吸道和眼結膜感染。飼養密度大、鴿舍低溫潮濕、營養不良、飼料霉變、不衛生等促使本病發生和流行。各齡期均可發生,發病鴿多見童鴿和乳鴿,死亡率高。
1.癥狀
病鴿精神沉郁,羽毛粗亂,翅膀下垂,閉目呆立,食欲減退或消失,飲水增加,下痢,排糞呈黃綠色或灰綠色的惡臭稀糞,并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急性病鴿2~3天死亡,慢性病鴿持續下痢,體形消瘦衰竭而死。部分病鴿發生頭頸彎曲、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
剖檢可見小腸黏膜水腫出血;肝臟腫大呈古銅色,表面有灰白色壞死點;腎脾腫大,實質器官有灰白色小結節樣病變。
2.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和臨床癥狀及病變即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對實質器官分離病原體,在實驗室確診。
3.防治方法
改善飼養管理條件,隔離病鴿,消毒鴿場。治療用環丙沙星針劑肌內注射1周或每5千克飼料加5克氯霉素拌料連喂3天(產蛋期鴿禁用);或用氟哌酸防治,每50千克飼料加12克喂,服連用5天;也可用磺胺類藥物治療,如用2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1毫升肌內注射,每天2~3次,連注2~3天。
(三)禽霍亂
禽霍亂又稱巴氏桿菌病或禽出敗,是鴿的一種傳染快、死亡率高的傳染病。病原是巴氏桿菌。病因主要是飼養管理不當,如營養不良、飼料和飲水不衛生。病菌通過病鴿的排泄物污染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童鴿和成年產蛋鴿多見患此病。
1.癥狀
多為急性死亡不見癥狀;病程較長的表現為患鴿精神萎靡,羽毛松亂無光澤,弓背縮頸,不愿活動,體溫升高達42℃以上,食欲減退或廢食,口渴喜飲水造成嗉囊飽滿,胃內流出的水惡臭,伴有下痢,糞便稀呈白色或黃綠色,一般2~3天死亡。
剖檢見心脂肪、嗉囊積液、有酸臭味,及心肌有出血點,肝腫大呈黑紅色,有針尖大小不等的灰白點狀壞死。
2.診斷
根據鴿病流行情況,結合臨床癥狀及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經過血液和內臟的細菌性檢查和進行病原分離培養和鑒定。
3.防治方法
預防注意消毒,減少應激因素,發現病死鴿嚴禁在場內亂丟。有鴿霍亂的鴿場,應于60日齡左右注射禽霍亂菌苗預防。若為弱毒活菌苗,可能反應較大,應先注射10~20只,觀察7天,視反應情況再決定是否進行群注射,將產蛋母鴿不宜注射;若發現有鴿霍亂,應將病鴿隔離,及時用氟哌酸進行治療,每50千克飼料加藥12克,也可用復方禽菌靈防治,連用5天。或用2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1毫升肌內注射,每天2~3次,連注2~3天。
(四)鴿鸚鵡熱
鴿鸚鵡熱,又名鴿鳥疫,是由一種叫鸚鵡衣原體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病鴿的排泄物中含有病原體,干燥后隨風飄散,被健康鴿吸入呼吸道,健康鴿就會感染得病。病原體還可從皮膚傷口侵入鴿體,各種年齡鴿均可感染,但本病多發生于2~3周齡的雛鴿。青年鴿常呈隱性感染。在動物中,鸚鵡的感染率最高,故稱之為鸚鵡熱。每年5~7月和10~12月是鴿得病的流行季節。該病可傳播全群,發病率很高,但死亡較少。
1.癥狀
病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肛門附近的羽毛常被糞便污染,鴿體消瘦;一側或兩側的眼結膜腫脹發炎,流出漿液性分泌物;鼻孔內常可見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流出,常引起呼吸困難,胸肌皮膚呈藍色,急性者常突然死亡。成年鴿的癥狀一般較輕,而且可以自愈,但也有出現情緒不安、眼鼻流液、衰弱、消瘦、不食和腹瀉等情況。少數病例出現頸翅麻痹等神經癥狀。
2.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或血清學方法檢查。
3.防治方法
發現鴿患鸚鵡熱時,必須隔離病鴿;鴿舍和用具必須用福爾馬林、燒堿或石灰乳進行徹底消毒,深埋死鴿。同時,也要做好管理人員的預防消毒工作,以免感染。病鴿可用四環素或土霉素治療,每只鴿用10萬單位灌服,每日2次,連用數日。預防量減半。青霉素也有一定治療效果。用量是每只鴿每次5萬單位,胸肌內注射,每日2次。大群治療用水溶性強力霉素飲水,連用5天;也可在每千克飼料中,加入四環素(土霉素或金霉素亦可)0.2~0.4克,充分混合,連喂1~3周,可減輕臨床癥狀進而逐漸康復。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護理,一般5~6周以后可以康復,以后便具有免疫力。
(五)鴿痘
鴿痘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原為鴿瘟病毒。病毒經空氣傳入傷口,通過結痂、唾液、鼻腔分泌物和眼淚傳播,鴿接觸被污染的飼料、飲水、保健沙和塵埃而感染。鴿群飼養密度越大,傳染率越高。該病多見于雛鴿,且死亡率較高,而成鴿死亡率不高。
1.癥狀
潛伏期4~14天,可分為皮膚型、黏膜型及混合型三種,以皮膚和黏膜混合型多發。具體特征如下:① 皮膚型鴿痘可見鴿沒有羽毛生長的皮膚上形成痘痂,常見于眼的周圍、喙和腿腳上,皮膚出現粟粒狀痘疹,開始為灰白色小結節,其后結節逐漸變為棕褐色的結痂,凸出于皮膚表面;若有細菌感染,會使痘痂化膿,一般3~4天后痂皮自行脫落;② 黏膜型鴿痘主要發生在喙部和咽喉黏膜上,病初呈黃白色小結節,逐漸匯合成一層黃白色干酪樣假膜,有惡臭氣體,有不易剝落的積聚物,致使病鴿吞咽和呼吸困難,最后窒息而死;③ 混合型是指在同一鴿體的皮膚和黏膜同時出現上述兩種癥狀。
2.診斷
皮膚型和混合型鴿痘癥狀顯而易見,不難診斷;早期黏膜型鴿痘較難確診。需通過實驗室對病變黏膜組織切片或接種雞胚絨毛尿囊膜后才能確診。
3.防治方法
預防本病要注意滅蚊,并在雛鴿生后3~5天接種雞痘疫苗。治療時隔離病鴿后用濃鹽水涂擦,剝去痘痂后再涂上碘酊和紫藥水;或用2%~4%硼酸溶液洗滌患部,再涂上紫藥水;治療黏膜型鴿痘可先除去喉部假膜,然后涂上碘甘油,每天2~3次。對于混合型和有嚴重細菌感染,出現全身癥狀時,可用0.04%金霉素拌料或每只鴿每天投喂50毫克金霉素(藥片或膠囊),連用4天;也可在1升水中加0.08克泰樂菌素,飲用4天。治療眼部病灶,先將沉著物擠出,然后用2%硼酸水沖洗,再滴入5%弱蛋白銀或金霉素眼藥水。
(六)鴿軟嗉囊病
鴿軟嗉囊病又稱嗉囊酸酵病,是鴿常見嗉囊病。病因是肉鴿采食了發霉變質的飼料或不潔飲水或過于飽食,消化不良;有的鴿因腸胃疾病引發此病,1~3月齡的幼鴿較為多見。
1.癥狀
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嗉囊中食物結團。病因是肉鴿過于飽食,消化不良。發酵產氣致使嗉囊腫脹,凸出于頸下,觸摸嗉囊綿軟而有彈性,呼出酸臭的氣味,嚴重者嗉囊腫大,呼吸困難,病后期嗉囊潰爛,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而死亡。
2.診斷
根據鴿嗉囊一直異常膨大、內容物硬實或綿軟即可做出診斷。
3.防治方法
預防本病主要是加強飼料管理,禁喂發霉和容易發酵及難以消化的飼料。治療食料過飽,并喂服酵母片或乳酶生2片(乳鴿1片)等助消化藥物,每天1次,連喂3天。用2%的食鹽水灌服,并用手輕揉嗉囊中硬團,使之軟化。如此幾次即可治愈。若上述方法不見效,則用刀切開嗉囊取出積食然后縫合刀口,數日可愈。
(七)腸炎
肉鴿腸炎是一種常見消化道疾病,此病是由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發病主要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如營養不良,飼喂不潔霉爛飼料和飲水或飼料搭配不當或經常變換。此外多種疾病和寄生蟲損傷腸黏膜。該病各種年齡的肉鴿均可發生,幼鴿和青年鴿易患此病。
1.癥狀
病鴿精神沉郁,不愛活動,羽毛松亂,常蹲伏于僻靜處,厭食,喜飲水,目光無神,體質消瘦,腹脹、拉痢,拉痢初期糞便帶白色或綠色,嚴重時稀糞變成黏液,肛門周圍的羽毛被糞污染。
2.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發病情況綜合分析,可做出診斷。
3.防治方法
預防本病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飼料和飲水衛生,同時要合理搭配飼料。治療:發現病鴿,病輕者可在飼料中摻木炭粉和酵母片,每天2次,每次1片,連服3天;嚴重病例可用磺胺胍治療,每次用量為1/8~1/4片,每日4次,連服2~3天;或口服黃連素片,每天2次,每次1片,連服3天;或用抗生素藥物(如飲用0.005%四環素或肌內注射慶大霉素)治療。
(八)有機磷農藥中毒
鴿因誤食了樂果、敵敵畏、敵百蟲等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中毒。
1.癥狀
病鴿急性中毒往往不表現明顯癥狀就突然死亡。一般中毒后表現為嗉囊積液,不食,腳軟,口流黏液,瞳孔縮小及反應遲鈍,流淚,頭頸震顫,呼吸困難,張口喘氣。最后常因呼吸中樞抑制窒息而死。
2.診斷
根據吃食及飲水情況與臨床癥狀及病鴿嗉囊中吐出物的檢驗可做診斷。
3.防治方法
平時加強飼料管理,放飛要注意防止食或飲被污染的谷料或飲水。中毒鴿治療時可灌顛茄酊1次,喂量為0.01~0.03毫升,或肌內注射氯磷定,每千克體重0.01~0.02克。
(九)軟蛋癥
雌鴿產軟蛋是由于缺乏鈣、磷和維生素D所致,多發生于產蛋多的高產雌鴿。
1.癥狀
軟蛋殼,殼不光滑,呈粗糙沙粒狀。
2.防治方法
平時在鴿飼料中加入少許陳石灰可以預防軟殼蛋,發現雌鴿產軟殼蛋時應補充微量元素(如口服鈣片)。防治方法為服用魚肝油,每次1粒,1日2次,連用7日;喂維生素D 1片與消炎片半片,1日2次。
(十)鴿蛔蟲病
鴿蛔蟲病是由腸道寄生蟲蛔蟲寄生于鴿小腸引起的寄生蟲病。鴿吃了被鴿糞污染的飼料、飲水、保健沙等均可發生蛔蟲病;維生素A攝入量不足或缺乏,也會引起蛔蟲病。幼鴿感染率高,成鴿多呈隱性感染。
1.癥狀
病鴿獨處一隅,頭縮翅垂,羽毛失去光澤,上下眼瞼輕微浮腫,眼瞼周圍毛脫落似戴眼鏡,眼睛常閉合,食欲明顯減退,有時少食或整天不食,投料時病鴿慢慢接近料槽但不啄食,有時拉淡黃色稀糞,生長發育不良,機體逐漸消瘦,如果大量蛔蟲寄生阻塞腸道,病鴿逐漸死亡。
2.診斷
根據病史及臨床癥狀及剖檢和糞便檢查發現蟲體和蟲卵可診斷為本病。
3.防治方法
平時要清理鴿糞,并注意不要污染飼料和飲水,鴿舍食槽以及飲水器要經常擦洗,定期消毒,每2~3個月驅蟲1次。治療用驅蟲靈,每次用半粒;或用驅蟲凈,按每千克體重用藥40毫克,晚上喂服,連服2晚;也可口服枸櫞酸呱嗪,每只每次喂半片(0.25~0.5克),童鴿酌量,碾碎晚上喂服,每2~3個月驅蟲1次。大群鴿可按鴿的體重計算用量,將藥溶于水或混入保健沙中一起喂。
(十一)鴿羽虱
鴿羽虱又稱羽蟲,可分為長羽虱、大羽虱和絨羽虱三種。多因鴿舍潮濕、衛生差引起發病。羽虱多寄生于鴿翅膀軸邊的羽毛之間。
1.癥狀
羽虱以羽毛和皮屑為食,因而使羽毛粗亂無光澤,易斷開,甚至脫落。患鴿表現不安、失神、無力,鴿體逐漸消瘦。
2.診斷
鴿羽虱肉眼可見,臨床癥狀表現為瘙癢不安,羽毛發生磨損。檢查羽毛發現羽虱或虱卵即可確診。
3.防治方法
搞好鴿舍環境衛生,定期消毒鴿舍、鴿窩、設備和用具。防治方法為:用0.2 %~0.3%敵百蟲水溶液供鴿進行水浴;或用殺滅菌酯防治,濃度為1∶2000,可用于藥物沙浴。對已產蛋的種鴿,尤其是仔鴿出殼后10天左右,在其窩內撒上少量硫黃粉末可殺死種鴿及其仔鴿身體上的虱子,3天后將窩墊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