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基礎獸醫學部分
- 鄧樺主編
- 3403字
- 2020-05-19 14:03:59
第八節 呼吸系統
考綱考點:(1)鼻腔的結構;(2)喉軟骨的組成和結構特點及聲帶的位置;(3)氣管和支氣管位置、結構及特點;(4)肺的位置、形態和組織結構及牛、馬、豬、犬肺的結構特點。
呼吸系統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器官。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是氣體出入肺的通道,稱為呼吸道。肺是氣體交換的器官。
一、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對吸入的空氣有溫暖、濕潤和清潔作用;同時又是嗅覺器官。鼻位于口腔背側,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三部分。
鼻腔呈圓桶狀,前方經鼻孔與外界相通,后方以鼻后孔與咽相通。鼻孔一對,位于鼻尖,由內、外側抖翼圍成。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鼻中隔主要由篩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軟骨組成。鼻腔分為鼻前庭和同有鼻腔。
鼻前庭是鼻腔前部襯有皮膚的部分,相當于鼻翼圍成的空間。在鼻前庭的外側壁上有鼻淚管的開口。鼻前庭背側皮下有一盲囊,向后伸達鼻切齒骨切跡,稱鼻憩室或鼻盲囊。
固有鼻腔是鼻腔襯有黏膜的部分,位于鼻前庭后方。每側鼻腔側壁上附有上、下鼻甲,將鼻腔分為三個鼻道,上鼻道位于鼻腔頂壁與上鼻甲之間,狹窄,后端通嗅區;中鼻道位于上、下鼻甲之間,通鼻旁竇;下鼻道位于下鼻甲與鼻腔底壁之間,最寬,直接通鼻后孔。上、下鼻甲與鼻中隔之間形成總鼻道,與以上三個鼻道相通。固有鼻腔根據黏膜性質分為呼吸區和嗅區,呼吸區占據鼻腔前部大部分,黏膜為淡紅色,被覆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嗅區位于篩鼻甲和鼻中隔后部,黏膜顏色因畜種而異,馬、牛呈灰黃色,羊為黃色,綿羊為黑色,豬、犬為棕色,被覆嗅上皮,為嗅覺器官。
二、喉
喉既是空氣出入肺的通道,又是發聲器官,位于頭頸交界的腹側、下頜間隙的后方,懸于兩甲狀舌骨之間。喉壁主要由喉軟骨和喉肌組成,內面襯有喉黏膜。
喉軟骨有4種5塊,包括環狀軟骨、甲狀軟骨、會厭軟骨和成對的杓狀軟骨。環狀軟骨位于第1氣管軟骨環前方,呈戒指樣,背側寬大為板,其余為弓。甲狀軟骨位于環狀軟骨前方,呈U形,兩側為板,底部為體。甲狀軟骨腹側面后部有一突起,稱喉結。會厭軟骨位于甲狀軟骨前方,呈葉片狀。杓狀軟骨位于甲狀軟骨背內側、環狀軟骨前方,呈三面椎體形,向腹側伸出聲帶突,尖向前上方彎曲成鉤狀,稱小角突。
聲帶由聲襞及其外側的聲韌帶和聲帶肌構成。聲襞為喉腔中部側壁上的一對黏膜襞,兩側聲襞之間稱聲門裂,聲襞和聲門裂合稱聲門。聲襞是發音器官。聲門裂前方的喉腔稱喉前庭,內有喉室;后方的喉腔稱喉后腔。
三、氣管和支氣管
氣管和支氣管為圓筒狀長管,由軟骨環構成支架。氣管位于頸腹側中線,由喉向后延伸,經胸前口入胸腔,分為左、右兩條主支氣管,分別經肺門進入左、右肺。反芻動物和豬的氣管在分為主支氣管之前,在右側先分出一氣管支氣管(右尖葉支氣管),進入右肺尖葉。一般左主支氣管稍細長,右主支氣管較短粗。氣管和支氣管由黏膜、黏膜下層、軟骨纖維膜(外膜)組成。軟骨環呈C形,為透明軟骨,缺口朝向背側,由氣管肌和結締組織封閉。
四、肺
1.肺的位置、形態
肺位于胸腔內、心臟兩側,分左肺和右肺,右肺較大。肺呈底面斜切的三面棱柱狀,有3個面和3個緣。肋面隆突,與肋接觸,可見肋壓跡;膈面略凹,與膈相鄰;內側面較平,與胸椎椎體(脊椎部)和縱隔(縱隔部)接觸,有大血管、食管、心等器官的壓跡,中部有肺門,為支氣管、血管、神經出入肺的門戶,這些結構被結締組織包裹在一起稱肺根。背緣隆突;腹緣較薄,有心切跡,左側與第3~6肋相對;底緣薄,為從第6肋軟骨交界處至第11肋骨上端的弧線,在臨診診斷上有重要意義。肺的分葉以主支氣管在肺內的第一級分支為準(氣管支氣管屬肺葉支氣管),左肺分三葉,即尖葉、心葉和膈葉;右肺分四葉,即尖葉、心葉、膈葉和副葉,副葉位于后葉內側,其外側有溝供后腔靜脈通過。
2.肺的組織結構
肺表面被覆一層漿膜,稱為肺胸膜。漿膜下結締組織伸入肺內形成肺間質,將肺組織分隔成許多肺小葉。左、右主支氣管經肺門入肺后分出肺葉支氣管,肺葉支氣管分出肺段支氣管,如此反復分支,形成各級小支氣管。當管徑細至1mm以下時,稱為細支氣管。細支氣管繼續反復分支,管徑至0.5mm以下時,稱為終末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再次分支,管壁上出現肺泡開口,稱為呼吸性細支氣管;后者進一步分支形成大量肺泡開口,致使管壁失去原有的連續結構,稱為肺泡管。由數個肺泡圍成的結構稱肺泡囊。由于支氣管在肺內反復分支成樹狀,故名支氣管樹。每個細支氣管連同其所屬分支和周圍的肺泡共同組成一個肺小葉。臨診上的小葉性肺炎,即指肺小葉的病變。
(1)肺的導氣部 管壁分為黏膜、黏膜下層和外膜三層。隨管道反復分支,管徑逐漸變細,管壁逐漸變薄,組織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黏膜上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內有纖毛細胞和無纖毛細胞(包括基細胞、刷細胞、K細胞和分泌細胞);隨管徑變細,杯狀細胞逐漸減少,固有膜外方出現平滑肌并逐漸增多形成完整一層;黏膜下層的腺體數量逐漸減少;外膜結締組織中的軟骨環逐漸變為軟骨小片,數量逐漸減少至接近消失。在終末細支氣管,黏膜形成皺襞,上皮轉變為單層柱狀纖毛上皮或單層柱狀上皮;杯狀細胞、腺體和軟骨片完全消失,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環形肌層。
(2)肺的呼吸部 呼吸性細支氣管:每個終末細支氣管可以分出兩支或兩支以上的呼吸性細支氣管,后者的管壁上有零散的肺泡直接開口。黏膜上皮由單層柱狀纖毛上皮移行為單層柱狀或單層立方上皮,上皮下有少量結締組織或平滑肌。
肺泡管:管壁上出現大量肺泡連續開口,致使管壁結構只有在相鄰肺泡開口之間才出現,該處上皮為單層立方或扁平細胞,上皮下有薄層結締組織和少量的環形平滑肌,因此,在切片上肺泡管壁斷面呈現結節狀膨大。
肺泡囊:為數個肺泡共同開口處。
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泡呈半球狀,一面開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細支氣管,另一面則與結締組織的肺泡隔相貼。相鄰肺泡之間相通的小孔稱為肺泡孔,是溝通相鄰肺泡內氣體的孔道。當細支氣管發生阻塞時,可通過肺泡孔建立側支通氣道。但當肺發生感染時,微生物也可通過肺泡孔擴散,造成炎癥蔓延。肺泡壁薄,腔面襯以上皮細胞,上皮下即為肺泡隔的結締組織和血管等。肺泡上皮根據細胞的形態和功能分為Ⅰ型肺泡細胞和Ⅱ型肺泡細胞。Ⅰ型肺泡細胞呈扁平狀,是執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分。Ⅱ型肺泡細胞是分泌細胞,常單個或三兩成群地鑲嵌于Ⅰ型肺泡細胞之間,呈立方形,突向肺泡腔,胞核大而圓,胞質呈泡沫狀。電鏡下Ⅱ型肺泡細胞的胞質內含大量嗜鋨性板層小體。板層小體周圍包有界膜,內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以胞吐方式分泌后,分布于肺泡上皮表面。表面活性物質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穩定肺泡形態的作用,當呼氣時,肺泡縮小,表面活性物質密度增加,肺泡表面張力減小,肺泡回縮力降低,從而防止肺泡過度回縮而塌陷;吸氣時,肺泡擴張,表面活性物質密度降低,表面張力增大,肺泡回縮力增強,進而防止肺泡過度膨脹。臨診上,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引起表面活性物質合成與分泌受到抑制或破壞,可引起肺泡塌陷,造成肺功能衰竭。
肺泡隔:是相鄰肺泡之間的薄層結締組織,其內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狀纖維和彈性纖維等。在肺泡隔結締組織中,還分布有巨噬細胞,胞體大而不規則,具有明顯的吞噬功能。這種巨噬細胞還可以穿過肺泡上皮進入肺泡腔,并能逆著支氣管樹的分布方向排出體外。當肺內巨噬細胞吞噬塵埃顆粒后,稱為塵細胞,它們屬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氣-血屏障:機體的氣體交換發生于肺泡上皮和肺泡隔毛細血管之間。Ⅰ型肺泡細胞下方及肺泡隔毛細血管內皮之外各有一層基膜,兩層基膜間夾有薄層結締組織。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時,至少要通過肺泡上皮、上皮基膜、血管內皮基膜和內皮細胞四層結構,這四層結構合稱為氣-血屏障。氣-血屏障的任何一層發生病理變化時,都會影響氣體交換。
3.牛、羊、馬、豬、犬肺的形態特征
家畜葉與葉之間有清楚的葉間裂,將肺分為若干個葉。各種家畜的分葉不同。牛、羊的肺分葉很明顯,左肺分3葉:由前向后順次為前葉(又稱尖葉)、中葉(又稱心葉)和后葉(又稱膈葉)。右肺分4葉:前葉(又分前、后兩部)、中葉、后葉和內側的副葉。 馬肺分葉不明顯,在心切跡以前的部分,稱為前葉,前稱肺尖或尖;心切跡以后的部分,稱為后葉,前稱肺體或心膈葉。此外,右肺還有一個副葉,位于后葉的內側、在縱隔和后腔靜脈之間。豬肺分葉情況與犬的相似。左肺分3葉:前葉、中葉和后葉。右肺分4葉:前葉、中葉、后葉和內側的副葉。前葉不分前、后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