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基礎獸醫學部分
- 鄧樺主編
- 3303字
- 2020-05-19 14:03:59
第九節 泌尿系統
考綱考點:(1)腎的位置、形態和組織結構及牛、馬、豬、犬腎的結構特點;(2)膀胱的位置、結構特點;(3)雄性尿道和雌性尿道的位置、結構特點。
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腎是生成尿液的器官,輸尿管為輸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為暫時儲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排出尿液的管道。
一、腎
1.腎的位置及形態
腎為成對的實質性器官,呈豆形,紅褐色至深褐色,一般位于腹主動脈和后腔靜脈兩側、腰椎的腹側。右腎位置略靠前,常在肝尾葉和右葉上形成腎壓跡。腎的外面通常包有厚層的脂肪,稱脂肪囊;其深面有結締組織構成的纖維囊,纖維囊易與腎剝離。腎的內側緣中部凹陷為腎門,內陷形成腎竇。輸尿管、腎血管、神經和淋巴管等由腎門出入腎。
2.腎的組織結構
(1)被膜 由結締組織構成,結締組織在腎門處進入實質,形成腎間質。
(2)腎實質 分為皮質和髓質。皮質位于外周,切面上可見許多紅色小顆粒,為腎小體。髓質位于內部,血管較少,顏色較淺,呈圓錐狀,稱腎錐體;錐尖鈍圓,稱乳頭體。在髓質切面上可見有許多放射狀、淡色條紋,伸入皮質形成髓放線。每個腎錐體及其周圍的皮質組成一個腎小葉。腎實質實際上是由大量泌尿小管構成,其間有少量結締組織和血管。泌尿小管包括腎單位和集合小管兩部分。
① 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
腎小體:呈球形,由血管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體具有兩個極,小動脈進出的一端為血管極,與血管極相對的一端是尿極。血管球為一團盤曲成團球狀的動脈毛細血管。血管球的動脈毛細血管為有孔毛細血管。無隔膜,血管內皮外是一層基膜。腎小囊為近端小管起始盲端凹陷而成的雙層杯狀結構,包繞中央的血管球。腎小囊的外層為壁層,為單層扁平上皮,在尿極與近端小管相連;內層為臟層,其細胞形態特殊:胞體較大,凸向腎小囊腔,從胞體上伸出若干大的初級突起,初級突起上又分出許多次級突起和三級突起,這些突起的末端膨大并緊貼于毛細血管基膜上,參與形成腎臟濾過膜。臟層的細胞又稱足細胞。足細胞突起有收縮能力,調節裂隙的寬度。腎小囊壁層和臟層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為腎小囊腔,原尿濾過后首先進入腎小囊腔。血管球有孔內皮、基膜和足細胞裂隙膜合稱為濾過膜。腎小囊腔內的原尿,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質外,其余成分與血漿基本相似。在某些病理條件下,濾過膜受損傷,其通透性增高,一些正常情況下不能濾過的大分子蛋白,甚至血細胞也能漏出,導致蛋白尿或血尿。
腎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細段和遠端小管。近端小管與腎小囊尿極相連并盤曲行走于腎小體附近,之后離開皮質進入髓放線并直行至髓質。近端小管曲部簡稱近曲小管,長而彎曲,管徑較粗,管腔小而不規則。近端小管直部簡稱近直小管,近端小管是原尿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可吸收原尿中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以及60%以上的鈉離子、50%的尿素和65%~70%的水分等。細段管徑小,細段的扁平上皮有利于水和離子透過。遠端小管包括直部和曲部,分別稱為遠直小管和遠曲小管。遠直小管經髓質又返回所屬腎小體附近的皮質,盤曲形成遠曲小管。遠曲小管在皮質的腎小體周圍彎曲行走,但其長度要比近曲小管短,外徑也較細。遠曲小管是離子交換的重要部位,在醛固酮的作用下,遠曲小管能主動吸收Na+,并以鈉-鉀交換的方式排出鉀;遠曲小管還可分泌氫離子和氨,并繼續吸收原尿的水分;在神經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亦稱加壓素)作用下,遠曲小管重吸收水分,減少尿量,收縮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壓。
② 集合小管。包括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和乳頭管。
弓形集合小管與遠曲小管相延續,有皮質迷路進入髓放線與直集合小管連接。直集合小管在髓放線和髓質內下行,至腎乳頭處改稱乳頭管并開口于腎乳頭。集合小管上皮一般為單層立方上皮,細胞界限清晰,管腔大而平整,細胞著色較淡。靠近腎乳頭開口處,小管上皮轉變為變移上皮。
腎小體形成的原尿,經過腎小管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有用的物質大部分或全部被重吸收入血,并把無用的物質分泌和排泄到管腔,最后形成終尿。
(3)球旁復合體 在腎小體血管極,由球旁細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細胞組成,也稱血管球旁器,具有內分泌和調節功能。
球旁細胞: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囊時,動脈管壁上的平滑肌纖維轉變為上皮樣細胞,體積變大,細胞呈立方形,胞質充滿特殊分泌顆粒,內含腎素。
致密斑:遠曲小管進入皮質時,在穿過腎小體血管極時,緊靠腎小體一側的管壁上皮細胞轉變為高柱狀,細胞排列緊密,形成一個橢圓形斑,稱為致密斑。致密斑是一個化學感受器,對腎小管內尿液鈉離子濃度變化很敏感,當鈉離子濃度降低或升高時,致密斑將信息通過球外系膜細胞傳遞給球旁細胞,使得后者增加或減少腎素分泌。
球外系膜細胞:指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和致密斑形成的三角區內的一群細胞,也稱極墊細胞,與球內系膜細胞相連續。球外系膜細胞較小,有突起,胞質中可見分泌顆粒,它們的功能與信息傳導有關。
3.牛、馬、豬、犬腎的結構特點
(1)腎的類型 根據腎葉愈合的程度,腎分為4種類型,即復腎、有溝多乳頭腎、光滑多乳頭腎和光滑單乳頭一腎。由許多獨立腎葉構成的腎,為復腎,見于鯨、熊、水獺等動物的腎。如果相鄰腎葉僅中部合并,腎表面以溝分開,每一腎葉仍保留獨立的腎乳頭,為有溝多乳頭腎,如牛的腎。如果所有腎葉的皮質完全合并,腎表面光滑無分界,但每一腎葉仍保留獨立的腎乳頭,為光滑多乳頭腎,如豬和人的腎。如果所有腎葉的皮質和髓質完全合并,腎乳頭也愈合為一個總乳頭,稱光滑單乳頭腎,大多數動物的腎屬于這一類,如馬、羊、兔、犬等。
(2)牛腎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特點 牛的右腎位于最后肋間隙上部至第2~3腰椎橫突腹側,呈背腹壓扁的橢圓形,前端位于肝的腎壓跡內,背側面隆突,腹側面較平,腹內側緣凹陷為腎門;左腎位于第3~5腰椎椎體的腹側,呈三棱形,前端較小,后端較大而圓,背側面隆突,前外側有裂隙狀的腎門。牛腎為有溝多乳頭腎,表面有溝,分葉明顯。皮質位于外周,髓質位于深部,腎錐體明顯,有18~22個腎乳頭。皮質伸入相鄰腎錐體之間,稱腎柱。輸尿管在腎內分為兩個腎大盞,腎大盞分支形成腎小盞。腎小盞呈喇叭狀,包圍每一個腎乳頭。
(3)馬腎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特點 馬的右腎呈圓角的等邊三角形,位于最后2~3個肋骨椎骨端及第1腰椎橫突腹側;左腎呈長橢圓形或豆形,位于最后肋骨的椎骨端及前2~3腰椎橫突腹側。馬腎為光滑單乳頭腎,表面光滑無溝,內側緣中部有腎門。皮質與髓質之間有深紅色的中間區,腎柱不發達,所有腎乳頭合并形成腎嵴。輸尿管在腎竇內膨大呈漏斗狀,稱腎盂。
(4)豬腎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特點 豬的左、右腎位置對稱,位于最后胸椎和前3個腰椎橫突腹側,呈長橢圓形。豬腎為光滑多乳頭腎,表面光滑無溝,皮質較厚,髓質的腎錐體和腎乳頭明顯。輸尿管入腎后膨大為漏斗狀的腎盂,腎盂分為兩支腎大盞,腎大盞分支為8~12個腎小盞,包圍每一個腎乳頭。
(5)犬腎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特點 犬的右腎位于第1~3腰椎橫突腹側;左腎位于第2~4腰椎橫突腹側,呈豆形。犬腎為光滑單乳頭腎,結構與馬腎相似。
二、輸尿管
輸尿管為將尿液輸送至膀胱的細長管道,左右各一,出腎門后沿腹腔頂壁向后延伸,橫過髂外、髂內動脈入盆腔,在尿生殖褶(公畜)中或經子宮闊韌帶(母畜)向后延伸至膀胱頸背側面,斜穿膀胱壁開口于膀胱頸。輸尿管管壁由黏膜、肌層和外膜構成。
三、膀胱
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位于盆腔內,大小如拳頭,充滿尿液時可伸達腹腔底壁。膀胱呈長卵圓形或梨形,分為膀胱頂、膀胱體和膀胱頸。膀胱頸以尿道內口與尿道相連。膀胱由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外眥組成。黏膜形成許多不規則的皺褶,在靠近膀胱頸的背側壁上,輸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層內走行使黏膜隆起,稱輸尿管柱,終于輸尿管口。有一對黏膜襞自輸尿管口向后延伸,稱輸尿管壁。兩輸尿管壁之間形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膀胱三角。膀胱由一對膀胱側韌帶和一膀胱正中韌帶固定,膀胱側韌帶的游離緣為索狀的膀胱圓切帶,為胎兒期臍動脈的遺跡。
四、尿道
雄性尿道為排尿和排精的共同管道,亦稱尿生殖道,分為骨盆部和陰莖部。母畜的尿道較短,似于陰道腹側、骨盆底壁,以尿道內口接膀胱頸,借尿道外口開口于陰道與陰道前庭交界處。牛有明顯的尿道下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