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臨床研究方法與實用技巧2作者名: 趙一鳴等編著本章字數: 1148字更新時間: 2020-05-19 11:56:50
15 1+1=2?——結局指標的同質性
趙一鳴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研究對象的同質性問題,這里我們將繼續討論臨床結局指標的同質性問題。
結局指標是臨床研究最終落地的“點”,決定了研究結果的臨床意義和價值有多大。結局指標的臨床意義包括兩方面,結局指標本身和結局指標測量評價的時間點。如多臟器衰竭臨床治療的結局評價指標可以選擇存活或死亡;評價的時間點可以選擇進入ICU后的第28天,用“28天病死率”評價治療效果。
結局指標的同質性有時候很好解決,有時候很麻煩。如死亡的評價相對比較容易,頭痛的評價就比較麻煩,針對頭痛的療效評價指標的選擇和設計有一定難度。客觀指標受到干擾的機會比較少,同質性比較好;主觀指標的測量受許多因素影響,保證測量同質性的難度較大。改善主觀評價指標的同質性有多種方法,如頭痛的療效評價可以用視覺模擬評分(VAS),使主觀評價指標相對客觀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質性。
結局指標的同質性還與患者和研究者相關。如患者知道自己進入了試驗組,認為試用新藥的療效更好,在主觀評價療效時,往往會無意識地夸大療效;而分配到對照組的患者則不會無意識地夸大療效,導致兩組療效評價結局指標的同質性出現差異。在研究者測量結局指標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針對這類問題,臨床研究中往往采用盲法,在患者和(或)研究者不知情的盲態下測量結局指標,以保證結局指標的同質性。
結局指標的測量時間點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做到同質性,即在同一時間點進行測量評價,但在某些情況下很難,要做適當變通。如前面的案例中,進入ICU的多臟器衰竭患者的死亡發生在不同時間點,用病死率評價時必須有一個確定的時間點。在臨床工作和臨床研究中,人為規定將患者進入ICU后的第28天作為結局指標的觀察時間點,以這個時間點上患者存活或死亡作為結局評價的終點。Meta分析中,一些文獻的結局評價時間點是治療后第6個月,另一些是第9個月,顯然兩者不完全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文獻資料能否合并做Meta分析?核心問題是這些數據是否具有同質性。這類問題的同質性評價主要依靠專業,如治療第6個月專業上被認為已經進入治療后的穩定期,患者的狀態不會繼續發生明顯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第6個月和第9個月的數據具有相對同質性,可以考慮合并,下結論時可以定義為6個月及以上的療效。
臨床研究結局指標要做到完全同質非常困難,研究中可以做到的往往是相對同質。因此,1加1不一定完全等于2,能夠做到的是近似2。相對同質能否滿足研究需要,能否保證在下結論時不發生偏差,關鍵是專業知識的介入,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下結論時要留有余地??磥恚?加1等于2?”最后的問號是有實質性意義的,在臨床研究中“1加1等于2?”是相對真理,盡可能接近于真實情況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標,相對同質性是同質性概念的延伸,研究者要在科學性和可行性之間找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