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分析實驗
- 郭明 吳榮暉 李銘慧 俞飛主編
- 371字
- 2020-05-07 11:42:38
第6章 核磁共振波譜法
核磁共振波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也稱核磁共振譜,是指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或兩個以上量子化的能級,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分子,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級的躍遷,所產生的波譜。核磁共振波譜法類似于紫外或紅外吸收光譜法,是吸收光譜的另一種形式,不同之處在于待測物必須置于強磁場中,研究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對射頻輻射的吸收。核磁共振波譜用波譜很長(1~100nm)、頻率很小(4~600MHz)、能量很低的射頻電磁波照射分子,不會引起分子的振動或轉動能級躍遷,更不會引起電子能級的躍遷。
目前,核磁共振波譜法是進行化合物結構解析及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應用最多的主要是氫核磁共振譜(簡稱氫譜,1HNMR)和碳-13核磁共振譜(簡稱碳譜,13CNMR)。兩種方法互相補充,與元素分析、紫外光譜、紅外光譜、質譜等方法配合,成為化合物結構解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