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養殖用藥問題解析與“零用藥”的實現
- 蔣發俊
- 13字
- 2020-05-07 11:50:09
上篇 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的反思
第一章 緒論
近十幾年來,在大力提倡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的背景下,養殖水體的每畝(1畝=666.7米2)施藥成本卻大幅增加,病害肆虐、死魚損失越來越大,與預期的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目標背道而馳。
先從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說起,即病害增多與施藥量相關聯,且成正相關,這一點很少人會想到。沒有多年從業實踐,沒有親身經歷,前后對比,體會不會很深刻。
從縱向來看,2001~2007年期間,筆者在鄭州市西郊沿黃灘區養過魚,那時連片池塘養殖水面數千畝。當時每畝用藥成本平均幾十元,很少超過100元的,而期間發病率、病死率都處于較低水平,很少出現因病害而造成大批死魚的情況。而后來,每畝用藥成本逐年攀升,從2010年開始300~500元,到近幾年的600~800元。與此同時,病害及其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如鯉魚“急性爛鰓”、魚春季暴發疾病綜合征等病害肆虐橫行,有些池塘死亡率高達60%~90%,甚至全軍覆沒。
從橫向來分析,近幾年來,從鄭州地區主要養殖品種的用藥量來看,鯉魚每養殖年度每畝用藥成本在300~800元,鯧魚每養殖年度每畝用藥成本在500~800元,魚跨兩個養殖年度每畝用藥成本在800~2000元。通過長時間跟蹤了解,對比研究分析,用藥量處于平均水平以下的,其發病率、病死率普遍處于較低水平,飼料系數、養魚成本、產量等養殖效果較好;用藥量處于平均水平以上的,病害普遍嚴重,養殖效果還差。統計發現,凡是出現病害死亡率10%以上的養殖池塘,用藥量都是處于平均水平以上。
為什么一直大力提倡少施藥、少用藥,實行生態養殖,用藥量反而越來越大?這是因為少施藥、少用藥、實行生態養殖內涵模糊不清,還是停留在概念炒作上。其實在實際養殖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傳統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措施和理念。
隨著水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受重視,市場準入檢測,從養殖品種到殘留藥物檢測范圍逐漸擴大,現行模式的水產養殖還會持續下去嗎?隨著環保壓力越來越大,還會允許隨意向水體潑灑抗生素、殺蟲劑、消毒劑嗎?
隨著對現有模式水產養殖業的限制力度越來越大,處于困境中的水產養殖從業者,是不是應該靜下來好好反思:我們一貫采用的傳統病害治療措施以及不斷加強的病害預防措施,其理念及方法是不是錯了?
比如強調堅持的定期消毒殺菌,每10~15天消毒殺菌一次,在病害流行期間要求更頻繁。這些消毒殺菌藥物如水體消毒劑以及抗生素,全池潑灑到水體,不僅殺滅細菌,還能殺滅藻類。而細菌和藻類是池塘生態系統自凈過程中不可缺少、至關重要的兩個環節。這些一再強調的預防措施,嚴重破壞水體生態系統的循環運行,導致池塘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下降。
再比如常用的藥餌內服,由于養殖病害越來越嚴重,內服抗生素非常普遍和頻繁。藥餌內服法的問題在于“一條魚兒有病,一池魚兒陪著吃藥”。它無法將患病魚兒從眾多健康群體里分離出來,單獨進行對癥下藥治療,而是采取普遍式投喂,患病魚兒本來食欲不振,難以搶食到藥餌,藥餌基本上都被健康魚群吃掉。當健康的魚吃進這些不需要的抗生素等藥物,會殺滅腸道正常菌落,破壞魚機體的消化機能。頻繁內服的藥物累積傷害著魚體肝、腎等代謝系統實質性器官,嚴重損傷魚機體的免疫力。
書中第五章以較大篇幅闡述了鯉魚“急性爛鰓”。該病是北方鯉魚主養區以及河南地區鯉魚養殖中危害特別嚴重的急性流行病,呈現出發病急、來勢猛、病死率高的特點。
自2013年起連續四年多,筆者對鯉魚“急性爛鰓”的發病原因、發病癥狀,水質狀況、施用藥物及其治療情況,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對該病發病機理得出了與主流觀點完全不一樣的結論——鯉魚“急性爛鰓”不是由錦鯉皰疹病毒(KHV)所主導的疾病,其短時間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質嚴重惡化,環境脅迫使池養鯉魚處于應激狀態,此時又盲目連續大量施藥,加上陰雨天氣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所造成的。
正是在對鯉魚“急性爛鰓”病害長時間的跟蹤了解、大量病例的調查研究、其發病機理的探討過程中,結合相關科學知識的學習,筆者對傳統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措施及理念開始產生質疑,并通過實例驗證其弊端,再到后來認為需要進行革新。
水產養殖過程“零用藥”,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這是必然的趨勢。要做到這些,一是必須充分認識并敬畏池塘生態水環境的自凈能力。池塘養殖產生大量殘餌、糞便等污染物,可通過池塘自凈能力處理和利用。它是大自然經過億萬年不斷淘汰、不斷篩選、不斷進化形成,具有循環可持續的特征。人類能做的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協助、維持該處理利用系統,絕對不能干擾和破壞。
二是要認識到養殖魚類都是在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的物種,其自身免疫力完全能戰勝自然界的病原體,避免摧殘和傷害魚類免疫力的措施行為頻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