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水產養殖用藥問題解析與“零用藥”的實現作者名: 蔣發俊本章字數: 831字更新時間: 2020-05-07 11:50:08
序
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但隨著水產養殖不斷發展,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僅養殖病害肆虐流行、養殖水環境污染嚴重,而且水產品質量安全也是堪憂。特別是近幾年來,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被檢出并頻頻曝光,水環境保護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被限養、禁養的范圍和力度越來越大。在上述多重壓力之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已經陷入困境之中。
該書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作者從業三十多年來,大多數時間都處于養殖基層水產技術推廣一線。近幾年來,結合自身經歷的大量事例,面對諸多困境和困惑,以不同視角進行思考與探討,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論述與觀點。
諸如,養殖生產中,出現的許多水質惡化以及病害頻發狀況,都是由池塘污染與自凈能力難以匹配或不平衡造成的。而這種污染與自凈能力的不平衡,主要是由頻繁殺菌殺藻殺蟲,人為破壞池塘生態系統及其自凈能力造成的。由此導致“越施藥越發病,越發病越施藥;施藥量越來越大,病害越來越嚴重”惡性循環的狀況。
由此提出生態養殖的真正內涵,就是充分利用池塘生態系統的“化腐為生”神奇之變,即池塘養殖產生的殘餌、糞便等污染物通過生態系統轉化為細菌、藻類、浮游生物等天然生物,繼而再轉化為有價值的水產品。充分理解、認知這一點,并科學運用于養殖實踐,才可能實行真正的生態養殖。
作者從藻類種間吸收利用營養的競爭優勢比較以及局部出現的營養限制,分析得出藍藻水華暴發的成因及其暴發機理,并提出經濟可行的、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措施。
作者認為池塘養殖的藻類管理非常重要,其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維持養殖水體藻類生態功能的連續和穩定,避免藻類缺失斷檔,所以在管理上應采取的兩項科學有效措施,一是維持藻類生長與被牧食消費之間的平衡,避免藻類的瘋生瘋長;二是避免形成藻類營養的限制。
書中一些論述與觀點,比如對傳統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用藥的反思與質疑,可能會出現一些爭議。對此,我們應持有包容、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創新性的論述與觀點,讓實踐來驗證。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永旭
2018年2月1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