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養殖用藥問題解析與“零用藥”的實現
- 蔣發俊
- 13字
- 2020-05-07 11:50:10
第四章 寄生蟲病害防治的反思
一、寄生蟲病害防治中出現的問題
筆者曾在2011年做過鄭州市魚病流行情況及用藥狀況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寫出了相應的調研報告。在涉及寄生蟲病害防治藥物及其診治工作中暴露的主要問題,就是寄生蟲病害有效治療藥物的欠缺以及診治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1.魚類寄生蟲病害有效治療藥物的欠缺
現在漁藥市場,一些被用于寄生蟲病治療的藥物投入已經幾十年,至今還在使用,其病原體的耐藥性大大增強。如0.7毫克/升的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治療車輪蟲等寄生蟲,這是在20世紀50年代被篩選研發出來的,一直到現在,治療車輪蟲還在使用。剛開始使用時,治療車輪蟲效果很好,但隨著車輪蟲對其耐藥性逐步增強,原來的劑量治療效果大減,如提高施藥劑量,將損及魚類。
由于漁藥研發工作的欠缺,養殖生產中將一些化工產品和獸藥、農藥簡單拿來作為寄生蟲病防治藥物來使用。如硫酸鋅、甲醛溶液、高錳酸鉀、亞甲藍、硫黃、阿維菌素、伊維菌素、菊酯類等。有些養殖戶甚至將人用藥物直接搬來作為漁藥使用,如使用人用的腸蟲清來治療魚類腸道寄生蟲。
原來治療一些寄生蟲病(如小瓜蟲、車輪蟲等)療效比較好的藥品,如硝酸亞汞等,被列為禁藥不準使用,其替代藥物欠缺,或替代藥物需要進一步研發完善。小瓜蟲病、車輪蟲病作為養殖生產中的頑疾難以治愈的原因就在于其替代藥物的缺失。特別是這兩種寄生蟲病對魚、草魚等養殖魚類的苗種階段危害非常大。如
魚魚苗患上小瓜蟲病,若不能采取相應正確的措施,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名優養殖品種及一些無鱗魚類養殖的興起,使漁藥的缺乏體現得更加明顯,它們對常用的寄生蟲類殺蟲劑往往非常敏感,治療劑量往往導致其中毒死亡。
2.魚病診治人員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在魚類病害防治方面,其診斷、用藥、治療等環節缺乏統一的管理與規范。先從診治人員主要的也是常用的儀器工具顯微鏡來說,所用的顯微鏡多是幾百元錢購置的,養殖區域的道路崎嶇顛簸,加上巡診人員對顯微鏡的維修和更新不到位,所以經常是下去巡診的人員帶的顯微鏡,其物鏡5倍、10倍、40倍、100倍齊全能正常使用的不多。這還跟巡診人員對寄生蟲病原體的認識誤區有很大關系,大多數人員認為5倍、10倍這些低倍的物鏡頭就能鑒別看全寄生蟲病原體,個別人戲稱一個鏡頭就能“包打天下”。試想一下,常見的指環蟲(體長1~2毫米)長度大小是毫米級的,而一些孢子蟲(5~15微米)的大小是微米級的,一個物鏡頭豈能“包打天下”?
一些微米級的寄生蟲,需要放大400~640倍才能清楚觀察到,如果只有低倍鏡頭,出現漏診、誤診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物鏡鏡頭齊全,由于大多數基層巡診人員做片子時都是用兩個厚厚的載玻片疊在一起,而不是正確使用蓋玻片,這樣導致低倍鏡頭難以順暢轉換到40倍鏡頭,所以就算有40倍物鏡頭,也很少用到,常常會出現漏診、誤診,不能正確鑒別寄生蟲,也就無法做到對癥下藥,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
一線巡診人員即使正確鑒別出了寄生蟲,在開具處方時其藥物劑量也是偏保守的。近幾年來,池塘水體環境緩沖度大大降低,易變難控制。養殖魚類免疫力和抗病力也大大降低,施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問題,造成大量的死魚損失。一些養殖戶對于病理發展過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在病害初期、發展期施藥不當,都有可能造成施藥后死魚增加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巡診人員常會被埋怨、責怪。所以,一線巡診人員在開具處方時,其藥物劑量常常是偏保守的,以避免出現問題。
在養殖生產中,有不少養殖戶和一些巡診人員將殺蟲藥物作為魚病預防的一項措施,這是很大的誤區。包括養殖過程采取的“治病先殺蟲、殺菌先殺蟲”,不管寄生蟲數量的多少,也不顧寄生蟲是否有危害,一律經常潑灑殺蟲藥物的措施都是錯誤的。殺蟲類藥物與抗生素類藥物一樣,是不能作為預防藥物的。
所以,以上這些魚病防治過程中的種種情況都是寄生蟲產生耐藥性的原因,施藥成了魚類寄生蟲病原體耐藥性培養的“鍛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