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古建筑地面構造

一、古建筑地面類型

1.按材料劃分

(1)土作地面

①素土地面 素土地面是歷史上最早的地面做法,即以純凈的黃土作為地面用料,按材料分層夯實而成,后來發展為在黃土之中摻雜麥稈(或稻草),以增強地面的抗裂性,夯實后形成滑秸黃土地面。

②灰土地面 灰土作為地面用料,在明清以前的建筑實例中未發現。灰土技術的推廣、普及時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時期是在清代。

③焦渣地面 北方部分地區流行焦渣地面做法,是古代利用廢料作為建筑材料的范例。焦渣地面主要是焦渣和石灰漿經過混合壓實,形成的一種簡易地面,適用于耐磨程度要求不高的地面。

(2)磚作地面

①方磚地面 方磚地面是指采用平面尺寸為方形磚料所鋪砌的地面,方磚類包括尺二方磚、尺四方磚、尺七方磚以及金磚等。

②條磚地面 條磚地面是指采用平面尺寸為長方形磚料所鋪砌的地面,條磚類包括城磚、地趴磚、停泥磚、四丁磚、開條磚等。

(3)石作地面 石活地面也是古代建筑地面的常見形式,包括條石地面、方石板地面、毛石地面、碎石石板(冰裂紋)地面、卵石地面(石子地)等。方石板地面主要用于室內地面,以顏色與質感近似方磚者為宜。重要宮殿可采用花石板(如產于浚縣的花斑石),并做燙蠟處理。

2.按施工精細度劃分

清代官式建筑的地面大多用磚鋪成,在傳統施工做法中,用磚鋪裝地面叫做“墁地”,古建筑室內地面以磚墁地做法為主。

(1)細墁地面 細墁地面的做法特點是,磚料應經過砍磨加工,加工后的磚規格統一準確、棱角完整挺直,表面平整光潔。地面磚的灰縫很細,表面經桐油浸泡,地面平整、細致、潔凈、美觀、堅固耐用。細墁地面多用于大式或小式建筑的室內,做法講究的宅院或宮殿建筑的室外地面也可用細墁做法,但一般只限用于甬路、散水等主要部位,極講究的做法才全部采用細墁做法。

室內細墁地面一般都使用方磚,按照規格不同,有“尺二細地”“尺四細地”等不同做法。細墁地面所用的磚料一般應達到“盒子面”的要求。

(2)淌白地面 淌白地面可以視作細墁地面做法中的簡易做法。淌白地面的要求是墁地所用的磚料僅要求達到磨面即可,其磚料砍制過程不如細墁地用料那么精細,墁好后的外觀效果與細墁地面相似。因此除比較重要的建筑和重要部位用細墁磚外,其他多用淌白地面。

(3)金磚地面 金磚地面可視為細墁地面做法中的高級做法。其磚料使用質量最好的金磚,做法也更加講究,多用于重要宮殿建筑的室內。

(4)糙墁地面 糙墁地面的做法特點是磚料不需要砍磨加工,地面磚的接縫較寬,磚與磚相鄰處的高低差和地面的平整度都不如細墁地面那樣講究,相比之下,要顯得粗糙。大式建筑中多用城磚或方磚糙墁。普通民宅可用四丁磚、開條磚等條磚糙墁。糙墁地面多用于一般建筑的室外,在做法簡單的建筑及地方建筑中,糙墁做法也用于室內地面。

二、古建筑平面尺度權衡

(一)古建筑平面各部位名稱

1.間架的概念

間是建筑平面的數量單位,指四柱之間所圍合的空間或兩縫梁架之間的空間,如圖2-45所示。架是指建筑沿進深方向的數量單位,一般以進深方向承托檁(桁)的數量來取定。間架的多少可以表明建筑的規格大小,體現建筑等級。

圖2-45 間架的概念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對不同階層的住宅均有等級的限定,如: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一、二品官員的廳堂為五間九架,三~五品官員的廳堂為五間七架,六~九品官員的廳堂為三間七架等,庶人房舍不得超過三間五架。

2.古建筑平面各部位名稱

中國古建筑房屋的開間數一般為單數。沿面闊方向,從正中向兩邊依次為明間(宋稱當心間)、次間、梢間、盡間。之外有柱無隔斷稱為廊,宋稱副階,可以分為前廊、后廊、周圍廊。古建筑開間取奇數,采用3、5、7、9開間,以9開間為最高規格。各部位間的名稱詳見表2-4。北京故宮太和殿為特例,在9開間兩側加廊間共計11開間,形成等級最高的開間形制。在進深方向取決于房屋的架數,可選3、5、7、9架。進深方向有時也依據兩山開間的數量描述為×間,進深方向的間數有單數也有雙數。沿進深方向即從山面部分觀察,若有多間,則分別稱為兩山明間、兩山次間、兩山梢間。

表2-4 古建筑“間”的命名

(二)古建筑房屋面闊、進深尺寸的確定

1.面闊、進深的概念

面闊又稱“面寬”(宋稱間廣),即間的橫向距離。房屋橫向各間面闊之和稱為“通面闊”。進深即間的縱向距離,單體建筑一間的深度。房屋縱向各間進深之和稱為“通進深”。

2.唐宋時期建筑間廣與進深的確定

(1)間廣的確定

①間廣材分的確定 根據陳明達《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建筑間廣與鋪作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宋代,柱間有單補間與雙補間兩種。每兩朵補間鋪作之間的間距,即斗栱的標準中距為125分,但依據《營造法式》中的補充說明“或間廣不均,即每補間鋪作一朵不得過1尺”。陳明達先生以六等材為標準,進而推出標準中距可以上下增減不超過25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在宋代,若二柱之間為單補間鋪作,則柱間間廣為250分,另外根據上下浮動,最大間廣為300分,最小間廣為200分。同理,若二柱之間為雙補間鋪作,則柱間間廣為375分,另外根據上下浮動,最大間廣為450分,最小間廣為300分。

②間廣具體尺寸的確定 根據上述方法,我們能夠確定建筑二柱之間的材分值,然后再根據建筑的規模等級進行選材。如建筑選取三等材,每分尺寸為0.5寸,則單補間間廣一般為12.5尺,最大間廣為15尺,最小間廣為10尺。

另外根據田永復的《園林古建筑構造技術》中的相關研究結論,現存唐宋時期的古建筑中,除個別心間面闊大于18尺以外,大多數面闊都控制在18尺范圍之內。

(2)進深的確定 唐宋時期建筑進深的確定與屋架所搭設的椽子的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據《營造法式》中的用椽之制,廳堂型建筑,每架椽平長(即進深方向兩檁之間架設椽子的水平投影長度)不超過6尺,殿堂(閣)型建筑,每架椽平長在6.5~7.5尺之間。根據進深方向的用椽數量,計取各椽平長之和,即可得建筑進深尺寸。

3.明清時期面闊、進深尺寸的確定

(1)面闊的確定 清《工程做法則例》對面闊有明確的說明,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帶斗栱建筑,另一種是不帶斗栱建筑。

①帶斗栱建筑 清《工程做法則例》卷一中,如九檁單檐帶斗栱廡殿,規定:“凡面闊、進深以斗科攢數而定,每攢以斗口十一分定寬,如斗口二寸五分,以科中分算,得斗科每攢寬二尺七寸五分。如面闊用平身斗科六攢,加兩邊柱頭科各半攢,共斗科七攢,得面闊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如次間,收分一攢,得面闊一丈六尺五寸。梢間同,或再收一攢,臨期酌定”。換算公制為:

明間面闊=(11斗口×0.25尺×7攢)×32cm=19.25尺×0.32m=6.16m

次間面闊=(11斗口×0.25尺×6攢)×32cm=16.5尺×0.32m=5.28m

依上所述,大式帶斗栱建筑的明間面闊,依斗栱的攢數多少而定,每攢斗栱寬度固定為11斗口(重檐建筑也可為12斗口),依據斗口等級來確定斗口大小,次間及梢間、盡間按正間逐次減一攢。這是確定面闊最常用的方法。

②不帶斗栱建筑 清《工程做法則例》直接規定尺寸:九檁大木(無斗栱),面闊一丈三尺;七檁小式,面闊一丈五寸;五檁小式,面闊一丈。次間、梢間面闊,臨期酌奪地勢定尺寸。

依上所述,大式無斗栱建筑的明間建筑,一般不超過13尺(即4.16m,按現代模數制可取為4m),小式建筑不超過10.5尺(即3.36m,按現代模數制可取為3.3m),其他可根據現狀地形確定。

(2)進深的確定

①帶斗栱建筑 帶斗栱建筑的進深與面闊的計算方法相同,都是以斗栱的攢數和斗口來確定,并以22斗口計一步架。以九檁單檐帶斗栱廡殿為例,清《工程做法則例》中規定:“如進深每山分間,各用平身斗科三攢,兩邊柱頭科各半攢,共斗科四攢,明間、次間各得面闊一丈一尺。再加前后廊各深五尺五寸,得通進深四丈四尺”。這是指進深方向分為三間,每間進深按四攢,即11尺;兩山次間為2間,進深22尺;前后廊深各為11尺,因此通進深共44尺。

②不帶斗栱建筑 清大木柱網布列規整,柱間凈跨度一般宮殿及大式建筑選用二丈,倉房選用一丈半,小式建筑選用一丈二尺,廊深四尺到三尺,柱列整齊。

在仿古建筑設計中,不帶斗栱建筑的進深,可用“步架”來取值(步架是古建筑進深方向的度量單位,梁架上相鄰兩根檁條之間的水平距離即為一步架)。不帶斗栱的大式建筑,步架一般以檐柱高確定,廊步架按檐柱高的0.4倍定深,其余各步架均按照廊步架的0.8倍確定,但是無斗栱大式建筑步架一般不超過5尺;小式建筑一般以檐柱徑確定,廊步為5倍的檐柱徑,其余各步按照廊步架的0.8倍計算;卷棚建筑,頂步架取2~3倍的檁徑,金脊步取4倍的檁徑。

4.江南《營造法原》中面闊、進深尺寸的確定

《營造法原》只規定,次間面闊按正間面闊8/10取定,而正間面闊沒有明確規定,但多以“心間不越18尺”的原則來控制。進深可分三部分,即軒、內四界和后雙步,其中“內四界”為基本,前置為“軒”,后置為“后雙步”,在軒之外還可以加廊和軒。進深尺寸是以大梁(即內四界梁)跨長為準,按照“開間尺寸加二尺”的原則來確定,例如,若開間為一丈八尺,加二尺,則內四界進深為二丈。古建筑面闊、進深的確定方法詳見表2-5。

表2-5 古建筑面闊、進深參考表

注:n為斗栱攢數。

(三)古建筑臺明面闊、進深的確定

古建筑臺明邊線與古建筑邊柱中心線之間均留有一定的距離。對廡殿、歇山和攢尖建筑而言,建筑周圍均出檐,從檐柱中心線至臺明邊緣的距離稱為“下檐出”,下檐出取2/3~4/5上檐出尺寸。對懸、硬山建筑而言,建筑前檐柱中心線至臺明邊緣的距離稱為下檐出,下檐出取2/3上檐出尺寸;建筑后檐柱中心線至臺明邊緣的距離稱為下出,若檐部為老檐出,下出尺寸略小于下檐出即可,若檐部為封護檐,下出尺寸則為外包金加金邊尺寸。左右檐柱中心線至臺明邊緣的距離稱為山出,懸、硬山建筑山出計算各不相同,懸山為2.5倍的山柱徑,硬山為外包金加金邊尺寸。

1.臺明面闊尺寸確定

廡殿、歇山建筑:臺明面闊=通面闊+2倍下檐出

懸、硬山建筑:臺明面闊=通面闊+2倍山出

2.臺明進深尺寸確定

廡殿、歇山建筑:臺明進深=通進深+2倍下檐出

懸、硬山建筑:臺明進深=通進深+下檐出(前)+下出(后)

宋《營造法式》并沒有提到臺明部分的尺度計算,通過對其記載圖樣來看,臺明面闊與進深均在屋檐伸出范圍之內,使雨水落于臺明之外。

三、室內樓、地面構造

(一)室內地面構造做法

古建筑室內地面通常由墊層(基層)、結合層和面層磚組成。普通的磚墁地面多以素土夯實后直接作為墊層,比較講究的做法可采用2∶8或3∶7灰土夯實作為墊層。夯實后的墊層表面距磚底皮的距離可控制在5cm左右,局部凹凸偏差不宜超過15mm。做法講究的大式建筑的灰土墊層往往要用兩步甚至三步以上。重要的宮殿建筑還常以墁磚的方式作為墊層,層數可由三層多達十幾層,立置與平置交替鋪墁。每層磚之間不鋪灰泥,每鋪一層磚灌一次生石灰漿,稱為“鋪漿做法”。磚墁地的結合層大多采用摻灰泥,灰泥比例為3∶7或4∶6或5∶5,細墁地面在正式鋪墁之前還要在泥上澆白灰漿,糙墁地面不再澆漿。近年來也有用灰土代替摻灰泥的,類似現代建筑地面使用的干硬性砂漿。室內地面構造做法詳見表2-6。

表2-6 室內地面構造做法

注:1.打點:磚面上如果有殘缺或砂眼,要用磚藥打點整齊。

2.墁水活:磚面如果凸凹不平,用磨頭沾水磨平,并擦干凈。

3.鉆生:在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桐油,油的厚度約為3mm,鉆生時間應到“喝”不進去油的程度為止。鉆生后應用厚牛皮紙將多余的桐油等物刮去,再用軟布反復擦揉地面。

4.鉆生潑墨:金磚墁地在鉆生前,先用黑礬水涂抹地面,待地面干透后再鉆生。

(二)室內樓面構造做法

古建筑二層或多層樓閣建筑中樓面一般由承重梁、楞木、木板墊層及木地板面層組成。古建筑樓面要求必須堅固穩定,因此要考慮樓板下面承重梁的大小及間距。一般樓面的梁直徑不應小于15cm,中心距離不應大于60cm。其上架設楞木,楞木截面多為方形,講究的做法還可以在下面樓層做天花板,使上部樓層結構隱蔽。樓面一般采用木地板或者方磚鋪地,古建筑地面層做木地板就必須做防潮架空層,在近現代建筑中常在地面層做架空木地板。

樓板的厚度不應小于3cm,樓板之間采用企口縫拼接,以增加樓板的穩定性,防止變形,還可以使樓板拼貼緊密,消除接縫。室內樓面構造做法可詳見圖2-46、表2-6。

圖2-46 室內樓面構造做法

(三)室內磚墁地面質量要求

1.宋《營造法式》

一般室內地面用方磚,磚四周磨合平整,地面中心應高出2%~3%,邊柱以外應降低2%~3%。散水依下檐出而定,按定好的距離側砌2道磚線圍成。

2.明清時期

(1)排磚通則

①除特殊情況外,磚縫要按“十字縫”方式,而不應該排成井字格,即不應該按現代地面的通行做法排磚。

②室內磚墁地面應以室內中心線為起始,從中間向兩邊鋪墁。對于方磚墁地應注意“中整邊破”“首整尾破”,通縫必須順中軸線方向。即首先要找中,將中間一趟磚安排在正中,從中間向兩邊趕鋪,中間一趟磚第一塊磚應為整磚順進深方向趕鋪,詳見圖2-47。

圖2-47 室內磚墁地面排磚

③室內及廊間方磚地面,通縫應與進深方向平行;磚的趟數應為單數,“破活”應安排到里面和兩端,門口的一塊磚必須是整磚。

(2)排磚形式 室內磚墁地面主要有方磚排磚和條磚排磚兩種形式。方磚排磚形式有十字縫、斜墁兩種;條磚排磚形式有陡板面朝上和柳葉面朝上之分。陡板面朝上的排磚形式有十字縫、斜墁、拐子錦等,柳葉面朝上的排磚形式有直柳葉、斜柳葉、人子紋等。室內地面磚的排列形式詳見圖2-48。

圖2-48 室內地面磚的排列形式

(四)地面石活

地面石活主要是指柱頂石和一些臺基地面上的石活,包括檻墊石、過門石、分心石、拜石、門枕石、門鼓石和滾墩石。

1.柱頂石

柱頂石是古建筑木柱下用以承托柱子的石質構件。其作用是擴大柱腳的受力面積、傳遞荷載;防水避潮,防止柱根糟朽;裝飾美觀。宋《營造法式》中稱為“柱礎”,清《工程做法則例》中稱為“柱頂石”。

(1)宋式柱礎 宋《營造法式》中列有素平、覆盆、鋪地蓮花、仰覆蓮花四種形制。柱礎尺寸如礎方、礎厚、覆盆高、盆唇高等均已有定制。一般方鼓磴尺寸其直徑按2倍柱徑,當方徑在1.4尺以下,其厚按本身方徑的0.8倍;方徑在3尺以上者,其厚按本身方徑的0.5倍;方徑4尺以上者,其厚不超過3尺為原則。覆盆及鋪地蓮花,其高按柱徑尺寸的1/5計算,仰覆蓮花,其高按柱徑尺寸的2/5計算。宋《營造法式》造礎之制見圖2-49。

圖2-49 宋《營造法式》造礎之制(D為柱徑)

(2)清式柱頂石 明清時期柱頂石種類多樣,官式做法中常見的有平柱頂、方鼓鏡柱頂、圓鼓鏡柱頂、異形柱頂四種基本類型,如圖2-50所示。清《工程做法則例》中規定:柱頂石邊長,大式建筑按2倍柱徑取值,厚度按0.5倍柱頂石的邊長取值;小式建筑按2倍柱徑減2寸,厚按1/3柱頂石邊長,并不小于4寸。除了四種標準做法之外,清式柱頂石還出現石鼓磴式、方幞頭式、動物(如獅、象)形象式、多層組合式等各類柱頂石,另外在園林與山地建筑中還有多邊形柱頂、爬山柱頂、聯辦柱頂等類型,如圖2-51所示。宋、清柱礎(柱頂石)比較見表2-7。

圖2-50 清《工程做法則例》中的柱頂石

圖2-51 清地方做法中的柱頂石

表2-7 宋、清柱礎(柱頂石)比較

2.地面石活

地面石活系指古建筑臺基上的一些散件石活,包括檻墊石、過門石、分心石、拜石、門枕石、門鼓石。地面石活散件詳見圖2-52。

圖2-52 地面石活散件

(1)檻墊石 古建筑中,為避免檻框下沉和防潮,常在下檻鋪設一道襯墊石,主要用于承托門檻,稱為“檻墊石”。檻墻下面不用,但講究者也可放置。檻墊石在古建筑中經常使用,特別是稍講究的建筑幾乎都要使用。檻墊石的寬度按3倍下檻寬,厚按0.3~0.5倍本身寬。

①通檻墊 通檻墊又叫合間通檻墊,即為一整塊通長的檻墊石。古建中的檻墊石大多數都是通檻墊。

②掏當檻墊 門檻下使用過門石,檻墊石被過門石斷為兩截,過門石兩側的檻墊石就叫做掏當檻墊。

③帶下檻檻墊 帶下檻檻墊和檻墊“聯辦”而成,多用于宮門、山門等無梁殿建筑。帶下檻檻墊還常與門枕石一并“聯辦”,叫做“帶下檻門枕檻墊”。

④廊門桶檻墊 俗稱“卡子石”。為了行走上的方便,常在廊墻位置做一個門洞,叫做“廊門桶子”,廊門桶處的檻墊石就叫做廊門桶檻墊。

(2)過門石 在一些重要宮殿建筑中,常放置過門石,以示高貴。過門石可只在明間設置,也可同時在次間設置,因此有“明間過門石”與“次間過門石”之分,梢間一般不再設置過門石。過門石可現場按實際情況加工,一般石寬以不小于1.1倍柱頂石直徑為原則;石長不小于2.5倍本身寬,厚按0.3倍本身寬或與檻墊石同厚。

(3)分心石 分心石只在極重要的宮殿使用,是帶有禮儀性質的。分心石和過門石均可看成石御路石在臺基上的延續,但如果放置分心石,就不再放置過門石。分心石寬按0.3~0.4倍本身長,厚按0.3倍本身寬。

(4)拜石 拜石也稱為“如意石”,放在檻墊石的里側,是參拜的位置標志,用于廟宇或重要宮殿。

(5)門枕石與門鼓石 門枕石是安放大門轉軸用的,是專門為門軸設立軸窩的石構件,可用來代替木門枕。門枕石上門軸的相應位置要鑿出“海窩”,海窩內放置一塊生鐵片,用以承托門軸。門枕石高厚按0.7倍下檻高,寬按本身厚加2寸,長按2倍本身寬加下檻厚。

門鼓石俗稱“門鼓子”,用于宅院的大院內,是一種裝飾性的石雕小品,其后尾做成門枕形式,因此又有實用價值。門鼓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圓形,叫“圓鼓子”;另一類是方形的,叫“方鼓子”,又稱為“幞頭鼓子”。圓鼓子做法較難,比方鼓子要講究,門鼓子的兩側、前面和上面均應做雕刻。圓鼓子的兩側圖案以轉角蓮最為常見,稍講究者還可以做成其他圖案,如麒麟臥松、犀牛望月、蝶入蘭山等。圓鼓子的前面(正面)雕刻,一般為如意,也可做成寶相花、五世同居等。圓鼓子的上面一般為獸面形象,方鼓子的兩側和前面做浮雕圖案,上面多做獅子形象,如圖2-53所示。門鼓石分位確定見圖2-54。

圖2-53 門鼓石

圖2-54 門鼓石分位確定

四、室外地面

室外地面鋪裝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稱,如甬路、散水、海墁、天井等。甬路是庭院的道路,重要建筑前的主要甬路用大塊石料鋪墁的叫“御路”。散水用于房屋臺明周圍及甬路兩旁。海墁是指室外除了甬路和散水之外的所用地面全部用磚鋪墁的做法。在四合院中,被十字甬路分開的四塊海墁地面俗稱“天井”。

1.甬路

甬路專指大型院落或墓地中間,正對著廳堂或墳丘等主要建(構)筑物的磚石鋪砌的道路,后泛指用磚石材料鋪砌而成的道路。

(1)磚墁甬路 磚墁甬路可以分為大式甬路和小式甬路,詳見表2-8。大式甬路鋪墁道路用方磚、城磚,主要由甬路和散水組成;小式甬路鋪墁道路用方磚及條磚,只出現甬路,沒有散水。甬路中心排磚一般為單數,如三路、五路、七路等,詳見圖2-55。路面做出泛水,中間高兩邊低,成肩形或魚脊形,以利于排水,磚墁甬路地面構造做法詳見圖2-56。

圖2-55 磚墁甬路地面

圖2-56 磚墁甬路地面構造做法

表2-8 大式甬路與小式甬路

磚墁甬路對于路面交叉處理的節點,有十字交叉和拐角交叉兩種形式,如節點排磚采用方磚常做成篩子底和龜背錦,如節點排磚采用條磚多為步步錦和人字紋,如圖2-57所示。

圖2-57 磚墁甬路地面交叉節點排磚形式

(2)石墁甬路 石墁甬路主要是大式甬路,鋪墁道路用方磚、城磚、方石、條石。石墁甬路主要有普通石墁甬路和御路石甬路兩種形式,普通石墁甬路由中心道路加兩側散水組成,御路石甬路由中心御路石和兩邊甬路以及兩側散水組成,甬路與散水之間栽牙子石,如圖2-58所示。石墁甬路與磚墁甬路都應該做成“魚脊背”形,即中間高兩邊低,以便于排水,如圖2-59所示。

圖2-58 石墁甬路地面

圖2-59 石墁甬路地面構造做法

(3)雕花甬路 雕花甬路是大式甬路的一種特殊做法,由中心甬路和兩側散水組成,散水采用花磚、瓦條集錦或花石子鋪墁的甬路。花磚,即帶有雕刻的方磚,用于局部地面,不適宜大面積使用;瓦條集錦是指在散水位置用瓦條組成圖案,瓦條之間再鑲嵌卵石;花石子則是用卵石直接排成圖案,圖案以外部分用其他顏色的卵石鑲嵌。

2.散水

散水是用磚或石鋪墁于建筑臺基周邊或室外甬路兩側,且帶有泛水的排水構造做法。散水可采用的材料有方磚、條磚、方石、卵石等,其中以方磚、條磚散水最為多見。

(1) 散水的位置 古建筑房屋周圍散水的位置在硬山、懸山建筑處于前后位置,在廡殿、歇山建筑處于四面,如圖2-60所示。

圖2-60 散水位置

(2)散水的構造 古建筑房屋周圍的散水,其寬度應根據出檐的遠近或建筑的體量決定,以從屋檐流下的水最好能砸在散水上為原則。一般要求散水寬大于回水的距離。詳細內容參見本書第四章木構架中的上檐出、下檐出及回水部分內容。甬路兩邊的散水寬,按現場情況而定,但最小不得少于三路磚。

散水要有泛水,要求里端高、外端低,里口應與臺明的土襯石找平,外口應按室外地面找平。坡度值一般選擇2%~3%。在多雨地區,在散水的坡腳部位還經常做出明溝或暗溝排水。散水構造見圖2-61。

圖2-61 散水構造

(3)散水的排磚形式 方磚散水常選用大規格材料,單磚順出,做出坡度即可,條磚散水根據磚的尺度,可以分為一磚長、1.5磚長、2倍磚長直至3倍磚長。磚的排列方式靈活多樣,詳見圖2-62(a)。在散水轉角(包含陽角和陰角)要注意磚的處理形式,詳見圖2-62(b)。

圖2-62 散水排磚形式

3.海墁

除了甬路和散水之外的全部室外大面積墁地的做法稱為海墁,全部用磚或石鋪墁,是室外庭院鋪地較講究的做法。方磚甬路和海墁的關系有“豎墁甬路橫墁地”之說,即甬路磚的通縫一般應與甬路平行(斜墁者除外),而海墁磚的通縫應與甬路互相垂直,并且應考慮院落的排水問題。

五、園林地面

園林地面主要是指園林景觀環境中出現的園路、景觀節點等位置的地面鋪裝,如圖2-63所示。園林地面鋪裝不僅展現形式的美感和意境的深化,還具有生態美的一面,園林鋪地用材簡單,可利用建筑廢料。《園冶》中就提到:“廢瓦片也有行時,當湖石削鋪,波紋洶涌;破方磚可留大用,繞梅花磨斗,冰裂紛壇。”說明廢料利用在古建筑中很早就已開始出現。

圖2-63 園林鋪地

一般在庭院或園林環境的鋪地中,常用黑、白卵石子與瓦條、石條或整形石板、碎拼石板拼砌成各種花紋圖案。地磚形式有方磚、條磚、六角形、八角形等,其鋪地砌法種類多樣,套八方、拐子紋、人字紋、丁字紋、方勝圖案、冰裂紋等,如圖2-64所示。此外,異形磚排列形式常用龜背錦、車輞形、八卦錦。園林中也可采用“大式小作”,即可適當采用小式做法。

圖2-64 瓦條集錦地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尔夫| 久治县| 综艺| 南安市| 沙坪坝区| 股票| 兰溪市| 阳城县| 高安市| 胶州市| 双牌县| 临海市| 承德市| 额尔古纳市| 湛江市| 溧阳市| 都兰县| 台前县| 沙河市| 永兴县| 庄浪县| 宁明县| 靖江市| 景洪市| 介休市| 日照市| 峨边| SHOW| 晋城| 民县| 托里县| 阿城市| 太湖县| 五大连池市| 鞍山市| 江西省| 宜宾县| 酒泉市| 安宁市| 无极县|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