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臺階與欄桿構造

臺階和坡道是古建筑中為連接有高差的相鄰地面而設置的垂直交通設施,欄桿則是在有高差的地面邊緣,當達到危險高度時(現代規定為0.7m),所采用的安全維護設施。除了具有使用功能外,這些構造設施兼具裝飾美化的作用,豐富了古建筑的細節,成為古建筑裝飾特色之一。

一、臺階與坡道構造

臺階是古建筑臺基的附屬部分,古時稱“階級”“踏道”“踏跺”,今稱“臺階”。

1.臺階(踏跺)

(1)臺階(踏跺)的類型

①踏跺按照形式可以分為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云步踏跺。

a.垂帶踏跺。垂帶踏跺是兩側做“垂帶石”的踏跺形式,是古建筑中最為常見的踏跺做法。

b.如意踏跺。如意踏跺是指不帶垂帶的踏跺,從三面都可以上人,是一種簡便的做法,多用于民居、園林建筑及附屬建筑??煞譃闂l石制成的圓角和方角兩種做法,屬于等級較低的做法。

c.御路踏跺。御路踏跺是在踏跺正中位置砌有“御路石”的踏跺,多見于宮殿建筑和重要的大型建筑。御路石表面多帶有雕刻,兩側踏跺供行人上下,屬于等級最高的做法。

d.云步踏跺。云步踏跺是用未經加工的石料(一般應為疊山用的石料)仿照自然山石碼成的踏跺。云步踏跺多用于園林建筑,兼有實用和觀賞的雙重功能,表現了恬淡自然的藝術效果,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②踏跺按照位置可以分為抄手踏跺、正面踏跺、垂手踏跺。

a.抄手踏跺。位于臺明或月臺兩個側面,一般為大型建筑所使用的踏跺形式。抄手踏跺為附屬性構筑物,其規格做法均低于正面的單踏跺。

b.正面踏跺。位于臺基正前方的垂帶踏跺稱為正面踏跺,是連接臺基和室外地面主要通行的位置所在。

c.垂手踏跺。若大型建筑臺基正前方與房屋中部三間門相對應都做踏跺,但每間的踏跺分開,并不連做,則中部為正面踏跺,處于正面踏跺兩邊的為“垂手踏跺”。

③踏跺按照數量可以分為單階、雙階和三階三種形制。中國歷史上產生過“兩階制”的禮制規定,即東階和西階,分別供主人和賓客使用。因其在立面造型上不利于突出中央部位,所以在宋代以后逐漸消失。明清臺階數量定型為單階和三階,單階只用正中一組正面踏跺,三階則采用并列的三組臺階,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連三踏跺,即將三個垂帶踏跺連為一體的踏跺,為大型建筑臺階的做法,連三踏跺實際上是兩階制與中部臺階相結合的產物;另一種則是正面踏跺和垂手踏跺的組合形態。

踏跺的類型詳見圖2-32。

圖2-32 踏跺的類型

(2)垂帶踏跺構造

①垂帶踏跺面闊尺寸的確定 宋《營造法式》中指出踏道按面闊的間寬取值。清《工程做法則例》及《營造算例》中規定:踏跺按開間布置,其階寬按柱子中線之面闊而定;如按門寬布置,應按檻框外邊尺寸取定。

②垂帶踏跺的構造組成 垂帶踏跺由垂帶、踏跺、象眼、如意石等組成。

a.垂帶。垂帶位于踏跺兩側,宋稱“副子”,其寬為1.8尺;清稱“垂帶”,按寬厚與階條石同取定。垂帶石的安置一般以明間面闊寬度為準,即俗稱“垂不離柱”,但民間建筑大多不依此法,通常小于明間尺寸。垂帶與階條石(或上枋)相交的斜面叫“垂帶戧頭”,垂帶下端與燕窩石相交的斜面叫“垂帶巴掌”。垂帶戧頭和垂帶巴掌又可統稱為“垂帶靴頭”或“垂帶馬蹄”。

b.踏跺。踏跺,宋稱“階石”,清稱“基石”,臺階最上面一層,緊靠階條石的上基石俗稱“摧階”,垂帶踏跺的第一層下基石稱為“燕窩石”。燕窩石寬、厚與踏步石相同,長比踏步石長一垂帶寬。燕窩石與垂帶交接處要按垂帶形狀鑿出一個淺窩,叫做“垂帶窩”或“燕窩”。上基石與燕窩石之間的都叫做中基石,俗稱“踏跺心子”。古建筑踏跺尺度詳見表2-2和圖2-33。

表2-2 古建筑踏跺尺度表

圖2-33 古建筑踏跺尺度權衡

c.象眼。垂帶之下的三角形部分叫做象眼。象眼可用磚砌,也可用石砌,用石料做成的叫象眼石。象眼與垂帶也可以由一塊石料連做而成。宋制象眼層層內凹,按每層內退2寸砌筑,當臺階高4.5~5尺者按三層內凹,6~8尺按五層或六層內凹;清制為垂直平面,立砌陡板,象眼石厚按垂帶寬1/3取定。

d.如意石。宮殿建筑的臺階燕窩石前,如再放置一塊與燕窩石同長的條石稱為“如意石”,如意石應與室外地面高度相同。

e.平頭土襯。平頭土襯放在臺基土襯和臺階燕窩石之間,是象眼石下的墊基石。其寬、厚與踏跺石相同,露明高度及金邊寬度應與臺基土襯相同。

垂帶踏跺的構造組成詳見圖2-34,垂帶踏跺剖面詳見圖2-35。

圖2-34 垂帶踏跺的構造組成

圖2-35 垂帶踏跺剖面

2.礓磋(慢道)

坡道在宋代稱為慢道、清代稱為礓磋。根據《營造法式》卷十五《磚作制度》中描述“壘砌慢道之制:城門慢道,每露臺磚基高一尺,拽腳斜長五尺。廳堂等慢道,每階基高一尺,拽腳斜長四尺……凡慢道面磚露齦皆深三分(如華磚即不露齦)”。據有關專家研究指出,宋代的慢道多用于上城頭的馬道、廳堂宮殿門前,用于城門慢道的高斜比為1∶5,用于房屋慢道高斜比為1∶4。慢道一般采用磚陡面立置斜砌的構造做法,露齦深三分(約10mm),如采用花磚斜鋪則不露齦。

清代礓磋多用于車輛經常出入的地方,如宮門、府門、過街牌樓等處,分為磚構和石構兩種,磚構做法與宋代慢道相同,石構多為整石鑿糙道形成,其高寬比為1/9~1/3。石構礓磋與垂帶踏跺構造相似,由垂帶、礓磋、象眼、燕窩石等構件組成,在高等級做法中,還可以在燕窩石外面放置一塊如意石?!绊浯琛边€可以與踏跺混用。當礓磋與踏跺混用時,中間的一間做成礓磋,兩邊為踏跺,這種“連三踏跺”臺階既有富于變化的造型,又便于使用。

礓磋的各部位名稱詳見圖2-36,礓磋剖面詳見圖2-37。

圖2-36 礓磋構造

圖2-37 礓磋剖面

二、欄桿構造

欄桿,宋稱為“勾闌”,也做“闌干”,橫木為闌,縱木為干,可知欄桿最早為木制。欄桿既有攔護的實用功能,又有使建筑的形體更為豐富的裝飾作用,還可以分隔空間、豐富剪影。既可用于高等級的須彌座臺基,也可用于普通臺基之上;還可以用于石橋及某些需要圍護或裝飾的地方,如華表周圍、花壇、水池四周等。

古建筑制作欄桿的材料以木、石為最多見,此外還有磚、瓦、琉璃、鐵藝、竹等。由于木材與石材的防水性能不同,檐下及室內多用木欄桿,室外臺基、臺階、橋梁邊緣多用石欄桿。木欄桿構造詳見本書第七章木裝修,本節主要介紹石欄桿的構造。

1.宋式石勾闌

宋式石質欄桿的形式是從木欄桿轉化而來的,它的構造和形式都受到木欄桿的構造方式和形式的影響。石質尋杖欄桿的結束處有時使用矮欄(將欄桿降低,再做一欄)作為造型上的收尾處理,此手法影響了以后各代(尤其是對抱鼓石)。

宋《營造法式》中述及的石欄桿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重臺勾闌,其等級較高,尺寸較大,每段闌板高4尺、長7尺;另一種是單勾闌,其尺寸和等級都低于前者,每段闌板高3.5尺、長6尺,單勾闌出現較早,是重臺勾闌產生的直接形式。宋式勾闌構造詳見圖2-38。

圖2-38 宋式勾闌構造

宋代單勾闌望柱由柱頭、柱身、柱礎三部分組成,斷面為八角形,柱身為素地,不施雕刻。望柱間的勾闌從上到下依次為尋杖、云栱、癭項、盆唇、華版、蜀柱、地栿、螭子石(可不用)。重臺勾闌望柱的構造組成與單勾闌相同,只是柱身滿飾雕刻。勾闌部分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云栱癭項部分變化為云栱撮項(撮項為收頸束腰,癭項為樹瘤狀);另一區別是單勾闌為單層華版,而重臺勾闌有兩層華版(位于束腰上的稱為大華版、束腰之下的稱為小華版)。

2.清式勾闌

清式石欄桿的構成形態多樣,主要有尋杖欄桿、欄板式欄桿、羅漢欄板式欄桿三種,其他如直欞欄桿、石坐凳欄桿等散見于民居及園林之中,如圖2-39所示。

圖2-39 清式石欄桿類型

尋杖欄桿作為通用形制在清官式做法普遍運用,并與石須彌座相互搭配,是等級最高的體制。欄桿一般由地栿、欄板、望柱三部分組成。在垂帶踏跺兩側的欄桿除了地栿、欄板、望柱之外,還增加了收尾構件抱鼓石。清式勾闌構造如圖2-40所示。

圖2-40 清式勾闌構造

(1)地栿 地栿是欄板的首層。地栿的位置比臺基階條石(或須彌座上枋)退進一些,退進的部分叫“臺基金邊”或“上枋金邊”,金邊寬度為1/5~1/2地栿高。

地栿的上面要按望柱和欄板的寬度鑿出淺槽,即“落槽”,又叫“仔口”,槽內鑿出和欄板、望柱相接的榫窩。望柱之間的長身地栿中間的底面鑿出“過水溝”,以利于排水。地栿構造詳見圖2-41。

圖2-41 地栿構造

(2)望柱 望柱處于勾欄欄板兩端,于兩側固定欄桿,下由地栿承托。望柱可以分為柱頭和柱身兩部分,斷面多為方形。柱身的形狀比較簡單,一般只落兩層“盤子”,也叫“池子”。柱頭的形式種類較多,常見官式做法有蓮瓣頭、復蓮頭、石榴頭、二十四氣柱頭、疊落云子、水紋頭、素方頭、仙人頭、龍鳳頭、獅子頭、麻葉頭、八不蹭等。地方做法更是豐富多變,如各種水果、各種動物、文房四寶、琴棋書畫、人物故事等。望柱柱頭樣式詳見圖2-42。

圖2-42 望柱柱頭樣式

在選擇柱頭時應注意,在同一建筑上,地方建筑風格的柱頭可采用多種樣式,而官式建筑一般只采用一種樣式;選擇柱頭樣式時,應注意與建筑環境相互協調及等級上的匹配,如宮殿建筑應采用龍鳳頭。

柱子的底面要鑿出榫頭,兩個側面要落欄板槽,槽內要按欄板榫的位置鑿出榫窩。

(3)欄板 清式欄板以尋杖欄板較常見,尋杖欄板中又以透瓶欄板最常見,在官式建筑中已經成為標準形制。透瓶欄板由禪杖(尋杖)、凈瓶和面枋組成,禪杖上要起鼓線。凈瓶一般為每段三個,但兩端的只鑿做一半。垂帶上欄板或某些拐角處的欄板,凈瓶可為兩個,每個都鑿成半個形象。凈瓶部分一般為凈瓶荷葉或凈瓶云子,有時也改做其他圖案,如牡丹、寶相花等,但外形輪廓不改變。面枋上一般只落“盤子”,或稱為“合子”。極講究者則雕刻圖案,在“合子”中的雕刻稱為“合子心”。欄板的兩頭和底面要鑿出石榫,安裝在柱子和地栿的榫窩內。

(4)垂帶欄桿 垂帶上欄板柱子的尺寸應以臺基上欄桿的尺寸為基礎,如“長身柱子”“長身欄板”和“長身地栿”,根據塊數核算其長度,再根據垂帶的坡度,求出準確的規格。垂帶上柱子底部應隨垂帶地栿做出斜面,頂部與“長身柱子”做法相同,如圖2-43所示。

圖2-43 垂帶上欄板柱子

垂帶地栿上下兩端的做法各不相同,上端與臺基上地栿拼合,下端從垂帶退進,形成地栿前的垂帶金邊,其寬度是臺基上地栿金邊的1~2倍。出于美觀,抱鼓石也應從地栿邊緣退進,其寬度是地栿本身寬度的1~1.5倍。垂帶地栿可與垂帶“聯辦”,可與垂帶下的象眼“聯辦”。

抱鼓位于垂帶上欄板柱子下方端部,清式勾闌承襲宋式勾闌形制,保留了端部構件加強的方式,創造了結構性和裝飾性構件——抱鼓石。抱鼓的大鼓內一般僅做簡單的“云頭素線”,其盡端形狀多為麻葉頭和角背頭兩種式樣,抱鼓石的內側面和底面要鑿做石榫,安裝在柱子和地栿的榫窩內。抱鼓石形式詳見圖2-44。

圖2-44 抱鼓石形式

3.宋式勾闌與清式勾闌的比較

綜上所述,宋式勾闌與清式勾闌構造做法與風格差異較大,二者之間的比較詳見表2-3。

表2-3 宋式勾闌與清式勾闌的比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江区| 富源县| 赫章县| 东辽县| 翼城县| 贺州市| 滦南县| 随州市| 长海县| 河源市| 辉县市| 长汀县| 清流县| 香格里拉县| 灵石县| 伊宁县| 景德镇市| 长子县| 揭东县| 娄烦县| 田东县| 峨山| 香格里拉县| 耒阳市| 鄢陵县| 西峡县| 司法| 惠州市| 集贤县| 屯门区| 浑源县| 磐安县| 昂仁县| 疏附县| 清流县| 宁陵县| 茌平县| 改则县| 天门市| 阜城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