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古建筑臺基構造

臺基是單體建筑的基座,是古建筑三“分”之一的“下分”。臺基在中國古建筑發展中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出現茅茨土階,利用夯實的土臺抬高地面,起御潮防水的作用,增加房屋的堅固性,這便是臺基的雛形。東漢時期出現了夯土外包磚石的臺基,隨著臺基基座材料由夯土向磚石的轉變,其構造也發生了變化,基座的側面和頂面開始包砌磚石,由此產生了階沿石、地栿、陡板石。至隋唐時期臺基已形成固有形式,即素方臺基和須彌座臺基。臺基至清代逐步完善,形成了包括臺明、臺階、欄桿、月臺四個基本組成要素,如圖2-11所示。

圖2-11 臺基的組成要素

一、臺基的作用

1.防水避潮、穩固屋基

從實用性的角度看,臺基可以防水避潮、穩固屋基。《墨子·辭過》中指出:“古之民,未知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從中可以得知通過提升建筑的高度來防水,夯實土層隔離地下潮氣,從而保證建筑的室內有一個較為干燥的環境。既適合于人們的居住和使用,同時也保護了臺基上的木構架,使木構架避免受潮腐朽。另外臺基埋深部分的磉墩和攔土在穩固建筑、承受荷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2.組織空間

在建筑組群構成中,臺基還能起到組織空間、調度空間和突出空間重點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運用月臺和多重臺基。月臺既擴大了主建筑的整體形象,也為主建筑前方組織了富有表現力的“次空間”,加強了主建筑與庭院的聯系。多重臺基最多做三重,通過層層擴展臺基,壯大主建筑整體形象,有效強化了庭院的核心空間,突出了空間重點和高潮。

3.擴大體量、調適構圖

古建筑的臺基是基于技術性功能的需要而形成的,但在使用上還具有積極的美學意義,可以擴大體量、調適構圖。中國古建筑擅長運用臺基來擴大建筑體量。木構架建筑由于自身結構、用材的限制,屋身的間架和屋頂的懸挑都不能采用過大的尺度,因此可以通過臺基有效地擴展體量。提升臺基高度,放大臺基尺度,能夠強化主建筑的中心位置,突出威嚴,強調其重要性。臺基是單體建筑物立面構成的三“分”之一,在重要建筑中,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顯著。它為立面提供寬大的基座,使得視覺構圖平衡,避免大屋頂建筑在視覺上產生頭重腳輕的失衡感,增強了建筑造型的穩定感。

4.獨立建壇

臺基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還可以與屋身、屋頂分離而獨立構成單體建筑。祭祀建筑中的祭壇就屬于這類。例如北京天壇圜丘,三重同心圓的漢白玉臺基,組成了圜丘的主體,充分顯示出臺基獨立組構建筑的潛能。

5.等級標志

臺基很早就被選擇作為建筑上的重要等級標志。《禮記·禮器》中提到,古代臺基以高為貴,規定:“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一直到清代,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中仍然延續對臺基高度的嚴格等級限定:“(順治)十八年(1661年),題準公侯以下,三品官以上,房屋臺階高二尺;四品官以下,至士民房屋,臺階高一尺。”臺基的高低自然地關聯到臺階踏跺的級數,即“階級”的多少,“階級”一詞后來衍生為表明人的階級身份的專用名詞,可見臺基的等級標志作用是極為顯著的。在同一建筑組群中的主次建筑之間,臺基的高度也有差異,等級也有區分。通過對臺基等級的控制,可以強調建筑組群之間的從屬關系,從而加強組群的整體協調性。

二、臺基的類型

(1)按臺基的使用功能分 可劃分為建筑臺基、獨立夯土臺基、臺座三種類型。

建筑臺基就是單體建筑的基座;獨立夯土臺基大多為祭祀所用,如浙江余杭的瑤山遺址就是用土堆成的長方祭壇;臺座多為大型佛像下部的基座。

(2)按臺基的層數分 可劃分為單層臺基、雙層臺基和三層臺基。

大多數古建筑單體都是單層臺基;皇家建筑和用來祭天的建筑基座常采用三層臺基;少數先賢祠廟中如祭祀孔子的大殿,可以采用雙層臺基。

(3)按臺基的形式分 可劃分為普通臺基、須彌座臺基、復合型臺基,如圖2-12所示。

圖2-12 臺基的形式

普通臺基一般為素方盒子,是普通房屋建筑臺基的通用形式。須彌座臺基的側面呈突凹狀,是宮殿、壇廟建筑臺基的常見形式。除了用于建筑臺基,還用于墻體的下堿部位,作為基座類砌體或作為水池、花壇單獨使用。復合型臺基是普通臺基、須彌座臺基兩種臺基的重疊復合,用于比較重要的宮殿或壇廟建筑。其組合形式有雙層普通臺基、多層須彌座臺基、普通臺基與須彌座臺基的組合。普通臺基與須彌座臺基的組合中,普通臺基相對比較低矮,一般只露出一層階條石的高度,或在階條石之下加一層臺階。多層須彌座臺基的層數大多是雙層,極為重要的宮殿采用三層。多層須彌座臺基的做法中,下層須彌座必須為帶龍頭須彌座,上層則比較靈活。各層須彌座的高度可不相同,但最底層的應最高大。

(4)按臺基的砌筑材料分 可劃分為磚砌臺基、石砌臺基、琉璃砌筑臺基、混合砌筑臺基。

①磚砌臺基:磚砌臺基的磚料可用城磚、條磚,砌筑類型主要是干擺砌筑、絲縫砌筑、糙磚砌筑等類型,多用于民居、地方建筑或室內佛座等基座類砌體。

②石砌臺基:石砌臺基的最上面一層均安放階條石,臺基的四角放置角柱石,臺基的做法有陡板石砌筑、方正石或條石砌筑、虎皮石砌筑、卵石砌筑、碎拼石板砌筑,官式建筑的石砌臺基多用陡板石做法。

③琉璃砌筑臺基:琉璃砌筑臺基常用于基座,多為須彌座形式。

④混合砌筑臺基:混合砌筑臺基主要表現在臺基外側界面的臺幫部位,其做法有磚石混合砌筑和琉璃與石混合砌筑。磚石混合砌筑的做法是階條石、角柱石和土襯石用石料,其余用磚砌筑;琉璃與石混合砌筑的做法是階條石、角柱石和土襯石用石料,其余用琉璃砌筑。磚石混合砌筑的臺基是古建筑臺基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臺基的砌筑類型如圖2-13所示。

圖2-13 臺基的砌筑類型

三、普通臺基構造

臺基由地面以上的露明部分和地面以下的隱蔽部分組成。露明部分稱為臺明,地面以下(即室外地坪以下)的部分稱為埋深,也稱“埋頭”,如圖2-14所示。一般古建筑基礎埋深較淺,多取臺明高度的1/2,但是在現代仿古建筑施工中,一般要考慮到當地凍土深度的影響,故要求埋深不小于當地的冰凍線。古建筑臺基的形式主要有普通臺基與須彌座臺基兩種:普通臺基外形簡潔,多為素方盒子;須彌座臺基,側邊多做凸出凹進的線腳,形式華麗、做工精細。另外,在高等級做法中常常在臺明前部加設月臺,功能上可以作為觀月賞景或作為宗教禮儀和人群集聚的空間。月臺在高度上一般低于臺明一個階條石,在長度上也小于前者,并且為了方便聯系,在月臺兩側常設有抄手踏跺。

圖2-14 普通臺基的構造組成(剖透視)

1.臺明高度

臺明的高度,即室外地坪至臺基上表面(一般指臺基邊緣部位)的垂直距離。其規定宋清各有要求。為了便于排水,臺明一般要做出內高外低的坡度。

(1)宋制規定 《營造法式》卷三述:“立基之制,其高與材五倍。如東西廣者,又加五份至十份。若殿堂中庭修廣者,量其位置隨宜加高,所加雖高不過與材六倍。”即是指臺基高一般按所取用的材等尺寸的五倍確定。如果建筑東西向比較長,可再增加5~10份。若殿堂前為寬闊的庭院,可以根據其位置適當加高,但最高不得超過取材等級的6倍。

例如:某宋式殿堂型建筑,用材為二等材,其材廣0.825尺,則臺基高可取定4.125尺[0.825×5=4.125(尺),約為1.287m];若用材為八等材,其材廣0.45尺,則基臺高可取定2.25尺[0.45×5=2.25(尺),約為0.702m];加高取值,用材為二等材,臺基高可增加0.275~0.55尺[每份尺寸為0.825/15=0.055,則增加尺寸為0.055×(5~10)=0.275~0.55尺],若用材為八等材,臺基高可增加0.15~0.3尺[每份尺寸為0.45/15=0.03,增加尺寸為0.03×(5~10)=0.15~0.3尺]。

宋式臺基構造詳見圖2-15。

圖2-15 宋式臺基構造

(2)清制規定 臺明的高度有明確的規定,大式建筑高為檐柱高的1/5,小式建筑的臺明高則為檐柱高的1/7~1/5。

(3)江南《營造法原》規定 《營造法原》在《石作》中提及廳堂階臺至少高1尺,殿庭階臺至少高3~4尺(此處采用魯班尺,1尺為27.5cm)。

2.臺幫構造

臺幫構造指臺明四個側面與臺明地面及室外地坪交界處的構造處理方法,普通臺基臺明部分臺幫有磚砌臺幫、磚石臺幫、石砌臺幫及混合砌筑等做法。其中石砌臺幫中的陡板石臺幫等級最高,構造做法較為復雜,因此本書主要介紹陡板石臺幫的構造組成。陡板石臺幫露明部位自下而上由土襯石、陡板石(埋頭角柱石)、階條石等組成,臺幫里側為磚砌背里。臺幫細部構造如圖2-16所示。

圖2-16 臺幫細部構造

(1)土襯石 土襯石是臺幫石活的底層構件,也是臺明與埋深的分界點,它是承托其上所有石構件(如陡板、埋頭等)的襯墊石。土襯石高出室外地坪1~2寸,比陡板石寬出約2寸,寬出部分就是“金邊”。當土襯石全部露出地面時,可作為臺明的首層。小式建筑或次要建筑中,可以不用土襯石,以青磚代之。土襯石上鑿有安裝連接陡板石的槽口,即“落槽”。按陡板石的寬度,在土襯石上鑿出一道淺槽,陡板石立在槽內,可增強連接的穩固性。

(2)陡板石 陡板石,江南稱為“側塘石”,是臺幫石活底層之上的第二層,位于臺明四周側邊作為護邊石。陡板石一般立置于背里磚外皮,陡板外皮上與階條石外皮齊平,下端安裝在土襯石落槽內。上端作榫,裝入階條石下面的榫窩內,陡板的兩端也可做榫,用以相互連接并與埋頭角柱連接。陡板石長并沒有嚴格的尺寸規定,可根據現場材料進行加工,陡板石通長尺寸為臺基通長減去2倍的角柱石;高為臺明減去階條石厚再加上落槽尺寸;厚度取1/3本身高或同階條石厚。

(3)埋頭角柱 埋頭角柱簡稱“埋頭”,位于臺明四角,是臺明轉角部位的護角石。埋頭側壁與陡板的交界面上應鑿出榫或榫窩,以連接陡板。其規格,宋《營造法式》規定:“造角柱之制,其長視階高,每長一尺則方四寸。柱雖加長,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處合縫,令與角石通平。若殿宇階基用磚作疊澀坐者,其角柱以長五尺為率,每長一尺則方三寸五分。”即角柱石垂直長按臺明高而定,斷面寬窄按0.4臺明高見方計算,但最大不超過1.6尺見方。角柱石兩面要與其上的角石平。如果殿宇用磚砌須彌座,其高不超過5尺,斷面按0.35倍高見方計算,如圖2-15(b)所示。

清《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無陡板埋頭角柱石,按臺基之高除階條石之厚得長,以階條石寬定見方,如階條石寬一尺二寸二分,得埋頭角柱石見方一尺二寸二分。”即角柱石高按臺明高減階條石厚計算,寬、厚可同階條石。埋頭按其部位可以分為出角埋頭、入角埋頭,按構造形式可以分為單埋頭、廂埋頭、混沌埋頭(如意埋頭)、琵琶埋頭,如圖2-17所示。

圖2-17 埋頭(角柱)構造

(4)階條石 階條石,宋稱“壓闌石”“壓面石”,江南做法中稱為“階沿石”。它是臺基最上面一層石活的總稱,位于臺明地面周邊,起保護臺面的作用。階條石的規格,宋《營造法式》卷三述“造壓闌石之制,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也就是每塊壓闌石尺寸長3尺、寬2尺、厚6寸。

清《工程做法則例》對于等級較高的建筑,階條石的長度要求按“三間五安、五間七安、七間九安”進行配置,即建筑前檐階條石的塊數比房間數多兩塊,如三間房放置五塊階條石,叫做“三間五安”,以此類推“五間七安”“七間九安”等;一般建筑可不遵循此規則,可按臺明長現場配置。后檐階條石視建筑的等級而定,也可與前檐階條石做法相同。階條石的寬度,大式建筑按下檐出尺寸減半柱頂石,小式建筑按柱頂石方徑減2寸。階條石的厚度,大式建筑按0.4本身寬取定,小式建筑按0.3本身寬取定。

每塊階條石由于所處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好頭石、落心石等,詳見圖2-18。“好頭石”又稱“橫頭”,位于前、后檐的兩端;宮殿及重要建筑中,好頭石通常與兩山條石連做,叫做“聯辦好頭”;“坐中落心石”又稱“長活”,位于前、后檐的中間;“落心石”位于坐中落心石與好頭石之間;“兩山條石”是山墻側的階條石,兩山條石的塊數一般不受限制,而兩山條石和后檐階條石的寬度受建筑形式的影響很大,詳見圖2-19。月臺與主體建筑臺基相接部分的階條石,由于處在屋檐下,所以稱為“月臺滴水石”。做法講究的階條石在大面上要做泛水,階條石的下面可鑿做榫窩,以便和陡板上的榫頭相接。

圖2-18 階條石各部分名稱

圖2-19 兩山條石和后檐階條石的寬度與建筑形式的關系

由于下檐出尺寸的變化,階條石可以做成與柱頂石相接,也可以離開柱頂石。如果下檐出的尺寸較小,階條石的里皮可以比柱頂石的外皮還要靠里,出現這種情況時,要保證柱頂石和階條石的合理放置,應將階條石上多余的部分鑿去,這種做法叫做“掏卡子”。好頭石上的卡子叫“套卡子”,落心石上的卡子叫“蝙蝠卡子”。

《營造法原》明確提出階沿石按臺基邊長定,其寬區分殿庭和廳堂之制,殿庭依廊道界深或小于界深減4寸,廳堂定1~1.6尺;厚按階踏厚。

四、須彌座臺基構造

須彌座臺基源于佛像基座,《營造法原》稱為“金剛座”。“須彌”一詞來源于佛教,印度的須彌山,是中心制高點,因此用于佛像基座能夠顯示其威嚴和崇高,故將佛像下的基座都尊稱為須彌座,之后用于臺基,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流行于高級殿堂建筑中。須彌座除用于臺基外還可用于墻體下堿部位,以及作為基座類砌體或單獨使用。

須彌座作為臺基,經歷了磚、石仿木的歷程,由木質發展為磚作、石作。在房屋的臺基中,石砌須彌座比較多,磚砌須彌座只用于小型建筑。宋式須彌座處于磚仿木的顯著期,其形式都源自木須彌座的形式特征,而清式須彌座則已經取得了石構造的合理和石權衡的完善,層次簡化,雕飾粗放樸實,整體反映出石基座的敦實、莊重,這也是臺基形式美構圖成熟的表現。

1.宋式須彌座

(1)須彌座臺基的基本構成 宋《營造法式》在磚作須彌座制度中提到,須彌座臺基的基本構成(自下而上)為:土襯、單混肚、牙腳、罨(yǎn)牙、合蓮、束腰、仰蓮、壸(kǔn)門柱子、罨澀、方澀,共分十三份,其中壸門柱子占3份,方澀平層占2份,其余均為1份,如圖2-20所示。石作須彌座制度比較簡單,記述“以石段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四周并疊澀坐數,令高五尺、下施土襯石,其疊澀每層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板柱,柱內平面作起突壸門造。”即石須彌座用3尺×2尺×0.6尺塊石,圍著四周疊砌數層,高5尺,最下鋪土襯石,束腰高1尺,立角柱,柱內平面要起凸成壸口形。

圖2-20 宋式須彌座構造

(2)須彌座臺基的基本做法 宋式須彌座臺基多用磚砌,由于常用于多層束腰,枋增加到三層或更多。上枋往往雕有寬大的卷花草等紋樣,此外,云紋、水紋、萬字紋、動物紋等也是枋上常用的裝飾主題,素地枋在宋代也并不鮮見。

在體量權衡上,宋式須彌座明顯以壸門柱子層為主體,在此層雕飾壸門柱子。其他各層厚度較小,雕琢的仰蓮、合蓮等紋飾都很纖細,整個柱身主次分明,但仰蓮層、罨牙層、混肚層的線腳頂面都呈水平面,很容易積存雨水,雨水進入水平石縫,冬季結冰膨脹,會導致石塊脹裂,是不太合理的線腳。在格調韻味上,宋式須彌座構造層次多而密、雕飾纖巧,細膩中透露出秀挺、精細、灑脫的韻味。

2.清式須彌座

清式須彌座臺基多用于宮殿建筑,也用于一般的大式建筑。此外,須彌座還可以用于基座類的砌體,如月臺、平臺、祭壇佛座以及陳設座等。須彌座臺基可以做單層、雙層、三層,其中三層須彌座臺基的等級最高。從用材上來看,清式須彌座還可以分為磚砌須彌座、石砌須彌座、琉璃砌須彌座。磚須彌座是指用磚料加工而成的磚須彌座構件,其構造層為:土襯、圭角、連珠混、直檐、下梟磚、下混磚、束腰、上混磚、上梟磚、蓋板,如圖2-21所示。琉璃須彌座是采用琉璃構件做外觀面,多裝飾有花紋,其內襯磚砌體。琉璃構件為定制構件,自下而上為: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層層壘疊,圍在四周一圈成為臺座圈,圈內空當部分與普通臺基結構相同。石砌須彌座是清式最常用的須彌座,其形制主要包括普通須彌座和做法講究的須彌座。

圖2-21 清式磚須彌座

(1)普通須彌座

①基本構成 普通須彌座臺基的基本構成(自下而上)為: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如圖2-22所示。如果高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可將下枋和上枋做成雙層,必要時還可以將土襯也做成雙層,但其中有一層土襯全部露明,如圖2-23所示,坐落在砌體之上的須彌座可以不用土襯。

圖2-22 清式須彌座構造

圖2-23 清式須彌座增加做法

②轉角處理構造 須彌座臺基在束腰位置轉角處理有多種做法:第一種是轉角不做任何處理;第二種是在轉角處使用角柱石(金剛柱),陽角處為“出角角柱”,陰角處為“入角角柱”,用以承托上部構件和保護轉角,具有一定的裝飾性;第三種是在轉角處做成“馬蹄柱”,俗稱“瑪瑙柱”;第四種是在轉角處做人物造型“力士”。須彌座轉角處理詳見圖2-24。

圖2-24 須彌座轉角處理

③尺度權衡 須彌座全高一般為1/5~1/4檐柱高,在這個總高度范圍內,一般將全高定為51份,束腰高8份,加上下皮條線共高10份,與圭角高度相等;上下梟各高6份,各加1份皮條線,各占7份,高度相等;上枋高9份,下枋高8份,基本相等但上枋略高一點點,各層所占份數有一定規律,如圖2-25所示。

圖2-25 清式須彌座各部位尺度權衡

須彌座各層比例可適當調整,在須彌座的各層之中,圭角和束腰可再增大比例,但增高所需的份數應在51份之外另行增加。其調整應遵循幾項原則:一是圭角和束腰的高度應基本一致,并應在各層的高度中最厚;二是上枋應比下枋稍厚;上、下梟的高度應一致,并在各層高度中最薄。

(2)做法講究的須彌座

①帶勾欄須彌座 帶勾欄須彌座即是帶有欄板望柱的須彌座,多用于比較重要的宮殿建筑中,如圖2-26所示。

圖2-26 帶勾欄須彌座

②帶龍頭須彌座 帶龍頭須彌座即是在須彌座的上枋部位,勾欄的柱子之下,安放挑出的石雕龍頭,如圖2-27所示。龍頭又叫螭首,俗稱噴水首,不僅是一種裝飾物,更重要的是作為臺明雨水的排水設施,通過管口將雨水從龍嘴吐出。四角位置的龍頭稱為大龍頭或四角龍頭,其他的龍頭稱為小龍頭或正身龍頭。大龍頭長約3倍角柱石寬(挑出長約1份,后尾嵌入2份),寬度大于或等于角柱石斜寬,高約2.5/3角柱石寬;小龍頭出挑長度約0.8角柱石寬,寬1望柱徑,厚按1.2上枋厚。須彌座帶龍頭就必須為勾欄須彌座,轉角處必須為角柱做法。大、小龍頭與勾欄之間的組合關系詳見圖2-28。

圖2-27 帶龍頭須彌座

圖2-28

圖2-28 大、小龍頭與勾欄的組合關系

③帶雕刻的須彌座 帶雕刻的須彌座有三種形式,如圖2-29所示。

圖2-29 帶雕刻的須彌座

第一種,僅在束腰部位進行雕刻。束腰部位的雕刻圖案以“椀花結帶”為主,即以串椀狀的花草構圖,并以飄帶相配。廟宇中的須彌座還可以在束腰部位雕刻“佛八寶”等圖案。

第二種,雕飾的幅度比第一種有所擴展,一般是在束腰和上枋兩個部位,也可在束腰和上、下枋三個部位。上、下梟的雕刻,多為“巴達馬”。“巴達馬”是梵文的譯音,意為蓮花。在古建筑雕刻圖案中,“巴達馬”與蓮瓣的區別很大,蓮瓣為尖形花瓣,花瓣表面不做其他雕刻,而“巴達馬”的花瓣頂端呈內收狀,花瓣表面還要雕刻出包皮、云子等紋樣。“巴達馬”與蓮瓣都可以做須彌座上的裝飾,但對于石制的須彌座來說,上、下梟雕刻更多采用“巴達馬”式樣。上、下枋的雕刻,圖案以寶相花、番草(卷草)及云龍圖案為主。無論雕刻的程度如何,圭角部位都要做如意云的紋樣。

第三種,所有部位均有雕刻。

以上帶雕刻的須彌座,以第三種雕刻方式最為華貴。無論雕刻程度多么復雜或簡單,乃至不做雕刻的須彌座,圭角部位都要雕刻如意云的紋樣。

清式須彌座的雕刻圖案詳見圖2-30。

圖2-30 清式須彌座的雕刻圖案

3.宋代須彌座和清代須彌座差異

宋代須彌座多為磚做,清須彌座多為石做,二者在構造做法與藝術表現形式上均有較大的差異,詳見表2-1。

表2-1 宋式須彌座與清式須彌座比較

4.《營造法原》金剛座

《營造法原》稱石須彌座為“金剛座”。其結構為:臺口石、圓線腳、荷花瓣、拖泥、土襯等,詳見圖2-31。

圖2-31 江南金剛座構造示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城县| 东宁县| 皮山县| 翁牛特旗| 开鲁县| 蒙山县| 廉江市| 长子县| 沂南县| 商南县| 凤山县| 昌宁县| 咸宁市| 成都市| 泸西县| 沙田区| 墨竹工卡县| 迁西县| 克山县| 红安县| 巫山县| 鹤壁市| 淳安县| 华宁县| 旌德县| 太仓市| 陵川县| 都兰县| 西昌市| 蚌埠市| 石屏县| 商都县| 始兴县| 广灵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江达县| 达尔| 阳新县| 喀什市| 卫辉市|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