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花清味: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史
- 馬大勇編著
- 2228字
- 2020-07-01 17:21:25
第三節 插花的肇始時期
花卉神話萌發、盛行的原初時代、先秦時代,也正是中國插花的肇始期。雖然造型還較樸素簡單,但具備了神奇浪漫的神話般的藝術內核、風采。
栽培花卉在原初時代已經出現,與隨手采摘的野花共同美化著人們的生活。插花也許在那時就出現了,那些精美的彩陶瓶,難道不能做插花的器皿嗎?只是并無確證。
周代,代表著美好的花不單用作祭祀、裝飾環境,還廣泛應用于民間與宮廷,執于手上互贈,還作禮儀、佩飾使用。當時主要用折枝花,即切花。如周代諸侯國交往就相贈鮮花,漢代劉向《說苑》記述,春秋時越國使者諸發出使魏國,贈一枝梅花給魏梁王以示友誼。
花卉,是禮儀之邦的象征。
花卉做佩飾,記載更多。《楚辭》寫到人們身上佩戴花。《離騷》:“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九歌》寫少女山鬼身上披滿鮮花:“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被石蘭兮帶杜蘅。”
可見先祖至少在周代已廣泛使用多種多樣的折枝花,運用于各種場合,表達不同內涵,有披飾花、佩戴花、花束、執花、花船、花旗、花車、花屋、執花起舞等,以堆壘、披垂為主,以馨香、繁盛為美,正是后來多種飾花的來歷、文化內涵的起源。
此時有無將花卉插于容器的應用,亦即狹義說的插花,史無明文。但如前所述,商周時在祭祀場合使用花樹很多,都插在底座上(不排除插在容器中的可能),如商代三星堆銅神樹即插于座上,插自然生長的樹木自是比銅樹更早。
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插在四方底座的楚國神樹,是一整棵樹木刪削而成,樹干下部沒有枝條,十分清朗,上部伸展出繁而不亂的枝丫,整體造型也很美觀,就像一枝折枝花,說明當時的制作者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也說明先秦時用插花樹來表達深厚的內涵,類似甘肅等地流傳的插在瓶內的分天地人三才之生命之花樹紋樣,類似連枝燈、百花燈等。
《說苑》載贈梅花應是養在盛水器皿中。河南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春秋時的蓮鶴方壺,洛陽金村出土的戰國令狐君嗣子壺,也類似于此,蓋邊上都有鏤空蟠螭紋蓮瓣。春秋晚期一對河南出土的趙孟庎壺也是壺蓋作蓮花狀(圖1-7)。湖北棗陽市九連墩一號楚墓出土一件戰國龍耳壺,壺蓋為鏤空蓮花狀。曾侯乙墓一件簋蓋上則有五瓣蓮花狀的捉手。類似的還有北方的燕下都遺址出土的蓮花狀壺蓋的陶壺。它們造型都很美,整體看上去就像壺口或豆上、簋蓋上綴了一朵蓮花。

圖1-7 趙孟庎壺(大英博物館藏)
《詩經》描寫的蓮花園苑也說明蓮花觀賞很普遍,把蓮花插在容器內賞玩也是可能的。《詩經》等古籍也出現瓶字,是酒器或水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南北朝時梁元帝有《芙蓉蘸鼎圖》,是插花或盆栽難說,但應是取青銅鼎類作花器,承自遠古。
學者李汝寬的《Oriental Lacquer Art》(《東方漆器藝術》)一書,收錄有竹漆花池、竹漆墻瓶(懸掛于墻,類似后世的壁瓶)兩件楚國竹器,鏤有孔,加彩漆花紋。
這些都說明,在花卉文化的深刻浸染之下,至少在近三千六百年前的商代,已經有插花樹于底座的插花。至少在二千七八百年前的春秋戰國,已經有在容器中插花。我國插花至少從商代開始出現,這是插花的萌芽階段。雖然只是出現了插花的初級形式,但這純樸形式、神話風采,帶著原初的文明印記,永遠給后人以心靈的感染,其古老的宇宙觀之哲思、托物寓情、營建意境之手法也相沿至今。
以花果樹木與太陽星宿測定天文地理、宇宙空間時令,推演陰陽八卦變易協和,推崇生命繁育之天地人哲思,源于萬年前。三星堆神樹有花與太陽,也呈現古老宇宙觀。天星觀二號墓的神樹亦然,樹干與枝用紅、黑二色間隔涂飾,象征陰陽,插于方座中;樹梢上刻出十一只紅色鳥兒,即扶桑樹上的金烏(比十日神話多出一個);滋生萬物的日如鳥兒循環飛翔,象征天;方座象征著大地、東西南北;樹插于座中,東西南北中五方的中央,即天地之中,是陰陽交會所在,萬物得以滋生。其寓意即天圓地方、天地人三才、三界、四季、五行、六合、七政、十方,萬物繁盛(參見《楚神樹研究》,張華珍、項章撰文)。
周代楚國的紅棕絹刺繡鳳凰(雉鳥狀)花卉紋鏡衣,馬山一號楚墓出土,可見一大朵蓮花,花心有蓮蓬,蓮子按五方排列,環襯以八支草葉(圖1-8)。這也是中央與五方、八方、九宮的宇宙觀的折射,是對稱圖案配置法的早期形象。后世的圖案、插花技巧也同樣根源于此種宇宙觀。

圖1-8 楚國鳳凰花卉紋鏡衣(荊州博物館藏)
先秦祭祀時也要于籩、豆盛載果物,作為祭品,也是一直影響至今的。
這些都蘊含著古老的天人哲思:觀象于天、觀法于地,觀察人類本身;尊崇天地,人與天地協同,與天時同運轉,天道地道人道合符;陰陽和合,萬物生生。可遠溯至一萬多年前的山西吉縣柿子灘巖畫,繪母體女神與星斗;寧夏賀蘭山巖畫,繪太陽、草葉與谷穗;遠溯至八千至四五千年前的裴李崗、磁山、賈湖、大地灣、興隆洼、河姆渡、將軍巖、高廟、仰韶、大汶口、紅山、薛家崗、良渚、陶寺等原初文明的太陽(火焰)花、太陽鳥、八角星花、花葉、谷果、神樹、天蓋或華蓋、陶匏(葫蘆)與女性母體、琮、鼎、笛(竹、骨)、天圓地方等造型;見于巖畫、陶器、玉器、建筑等。上古神話,先秦三代以來的甲骨刻辭,《易經》《尚書》等儒家經典,青銅器、玉器、建筑等藝術,也繼承同樣含義。先秦以來,直到漢代的九枝燈、百花燈,到唐宋明清、到近年時,蘊藏天圓地方、陰陽兩儀、日月麗乎天、五行五德、七政、八卦、九宮、六合十方、天人合符、萬物繁盛、仁愛之哲理的神樹、插花圖像與葫蘆(匏)瓶、琮瓶、鼎、竹等花器都在不斷呈現;宇宙、太陽、生靈之花,由天人之思營造、醞釀而出,這即是中國插花的原形。中國插花,植根、繁生于天地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