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典

《周官》:『太宰以正月示治法于象魏。』

《春秋公羊傳》:『天子諸侯臺門,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闕一觀。』

《爾雅》:『觀謂之闕。』(宮門雙闕也。)

《白虎通義》:『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釋門,別尊卑也。』

《風俗通義》:『魯昭公設兩觀于門,是謂之闕。』

《說文》:『闕,門觀也。』

《釋名》:『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觀,觀也,于上觀望也。』

《博雅》:『象魏,闕也。』

崔豹《古今注》:『闕,觀也。于前所摽表宮門也。其中可居,登之可遠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其上丹壁(堊土),其下皆畫云氣、仙靈、奇禽、怪獸,以示四方:蒼龍、白虎、玄武、朱雀,并畫其形。』

《義訓》:『觀謂之闕,闕謂之皇。』

譯文

《周官》中說:“ 正月初一, 太宰開始向各國諸侯和王畿內的采邑宣布治典, 把形成文字的治典懸掛在象魏上。”

《春秋公羊傳》中說:“天子和諸侯的宮室可以修建有高臺的門樓,天子的闕在外面,上面建有兩座樓臺;諸侯的闕在里面,上面只建有一座樓臺。”

《爾雅》中說:“觀也被稱為闕。”(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臺。)

《白虎通義》中說:“宮室門前為什么一定會建造樓臺呢?在門前修建闕門是為了標表宮門,這樣的方式可以用來區別地位的尊貴與卑賤。”

《風俗通義》中說:“魯昭公在宮門之外造設了兩座樓臺,這就叫作闕。”

《說文解字》中說:“闕,就是在門上造觀。”

《釋名》中說:“闕就建造在大門的兩側,中間的空隙地方就是通道。觀,就是修建在闕門上面用來觀望的地方。”

《博雅》中說:“象魏,又被稱作闕。”

崔豹《古今注》中說:“闕就是觀。就是建造在宮室前面,標表宮門所在的建筑。闕的里面可以住人,在上面則可以觀看遠處。大臣們在上朝之前,到了闕前要思考自己為人行事是否有缺漏,所以叫作闕。闕的上部為紅色的外壁(白色的土),下部則畫有云氣、仙靈、奇禽、怪獸,目的是用來表示蒼龍、白虎、玄武、朱雀四個方位,畫面上各種事物的形象都描摹得栩栩如生。”

《義訓》中說:“觀叫作闕,闕還被稱作皇。”

注釋

①象魏:即闕,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的一對高建筑。

②摽:古同“標”,標榜的意思。

③堊土:白色的土。

現代和諧闕

欞星門

原典圖說

“闕”的發展演變

闕,又稱為闕門、兩觀、門觀、象魏、皇、窒皇等,是中國古代設置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高層建筑物,實際上也就是外大門的一種形式。闕屬于中國古建筑中一種特殊的類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

闕,是從具有防衛性的實用建筑“觀”演變而來,《釋名·釋宮室》說:“觀,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說文解字》說:“闕,觀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這些文獻既說明了“觀”是“闕”的前身,同時也表明,周代“闕”這種建筑物就已經存在。后來歷經漢唐,延續至明清,未曾中斷,事實上直到現代也一直存在。而隨著各個時期社會歷史情況的不同,闕的形制一直發生著演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五原县| 黄大仙区| 介休市| 舞钢市| 遂川县| 芮城县| 东宁县| 虹口区| 赤水市| 确山县| 信阳市| 北安市| 临沂市| 秀山| 稻城县| 获嘉县| 鄯善县| 宝山区| 石首市| 扶沟县| 常宁市| 永靖县| 罗山县| 衡阳县| 沂源县| 莲花县| 岳西县| 武川县| 河间市| 台安县| 清流县| 田东县| 湘潭县| 扶沟县| 龙江县| 台东县| 久治县| 若羌县| 清水县|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