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殿

原典

《倉頡篇》:『殿,大堂也。』(徐堅(jiān)注云:商周以前其名不載,《秦本紀(jì)》始曰『作前殿』。)

《周官·考工記》:『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商(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周人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鄭司農(nóng)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則堂廣十七步半。商度以『尋』,周度以『筵』,六尺曰步,八尺曰尋,九尺曰筵。)

《禮記》:『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墨子》:『堯舜堂高三尺。』

《說文》:『堂,殿也。』

《釋名》:『堂,猶堂堂,高顯貌也;殿,殿鄂也。』

《尚書·大傳》:『天子之堂高九雉,公侯七雉,子男五雉。』

(雉長三丈。)

《博雅》:『堂堭,殿也。』

《義訓(xùn)》:『漢曰殿,周曰寢。』

譯文

《倉頡篇》中說:“殿,就是大堂。”(徐堅(jiān)注釋說: 商代、周代以前殿的名稱未見記載,《秦本紀(jì)》中才開始有“先作前殿阿房” 一說。)

《周官·考工記》中說:“夏后氏修建的明堂,南北向距離為十四步,東西向?qū)挾葹槭卟桨耄?殷商人用來宣明政教的大廳堂,南北向距離為七尋,堂基高為三尺; 周代人修建的明堂,東西向?qū)挾葹榫朋郏媳毕蜷L度為七筵,堂基高為一筵。” (鄭司農(nóng)注釋說:修,南北向的深度(或長度)的意思。夏朝的時(shí)候用“步”為單位來度量距離,比如堂修十四步,其寬度最好是四分修之一,也就是說堂的寬度為十七步半。商朝的時(shí)候用“尋”為單位來度量距離,周朝則用“筵”為單位來度量距離。基本的換算公式為:六尺為一步,八尺為一尋,九尺為一筵。)

《禮記》中說:“天子的朝堂高度為九尺,諸侯的宮府高度為七尺,大夫的廳堂高度為五尺,士的廳堂高度為三尺。”

《墨子》中說:“帝王堯和帝王舜的朝堂只有三尺高。”

《說文解字》中說:“堂,就是殿(堂)。”

《釋名》中說:“堂,猶如堂堂,高大顯盛的樣子;殿,有凹凸的紋路。”

《尚書·大傳》中說:“天子的殿堂高為九雉,公侯的府堂高為七雉,子男的廳堂高為五雉。”(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博雅》中說:“堂堭,就是殿。”

《義訓(xùn)》中說:“漢朝稱為殿,周朝稱為寢。”

注釋

①雉: 古代計(jì)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②堭:殿堂。

太和殿

原典圖說

殿和堂

殿,原指高大的房屋,《漢書》顏師古注曰:“古者屋之高嚴(yán),通呼為殿。”堂,原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它的左、右有序和夾,二者最初是可以通用的,從西漢中葉以后才有了等級的差別。最早在單體建筑的名稱后面綴以殿字的,是秦始皇時(shí)期建造的甘泉前殿和阿房前殿。西漢初期,除了宮室之外,丞相府的正堂也可以稱為殿,但到了中葉以后,就逐漸成為宮室的專用名稱,因此,作為帝王住所的專稱,宮和殿,兩字的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在組成能力上有區(qū)別。此外,佛教寺院內(nèi)僧眾供佛的處所,也可以稱為“殿”,一般都稱為“大雄寶殿”。現(xiàn)存的殿中,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是中國古建筑中最華麗的一個(gè)殿。

隨著“殿” 的字義縮小,“ 堂”的含義和形制也發(fā)生了變化。首先,“ 堂”不能再與“ 殿” 平起平坐,級別有了降低。自漢代之后,堂一般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以稱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锡市| 东丰县| 宁城县| 张家界市| 青浦区| 新丰县| 通道| 涟水县| 沂南县| 乐业县| 南江县| 贡觉县| 西盟| 宁武县| 南陵县| 景德镇市| 郯城县| 恩施市| 驻马店市| 甘德县| 宝山区| 荔波县| 惠水县| 乌鲁木齐县| 民丰县| 伽师县| 兴文县| 青神县| 大名县| 珠海市| 武陟县| 彰化市| 河东区| 绵阳市| 洪江市| 青田县| 合肥市| 湛江市| 德保县| 云龙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