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典

筑墻之制:每墻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若高增三尺,則厚加一尺,減亦如之。

凡露墻:每墻高一丈,則厚減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廣,比高五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減亦如之。(其用葽、橛,并準筑城制度。)

凡抽纴墻:高厚同上;其上收面之廣,比高四分之一。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二寸五分(如在屋下,只加二寸。劃削并準筑城制度)。

譯文

筑墻的制度:墻身的厚度與墻高的比例為1 ∶ 3,如墻厚度為三尺,那么其高度可到九尺。墻的上端斜收的寬度,是其厚度的一半。如果高度增加三尺,那么厚度相應增加一尺,降低的情況也如此。

所有的露墻:墻的高度為一丈,那么其厚度是高度的一半。墻上端斜收的寬度是墻高度的五分之一。如果墻的高度增加一尺,其厚度增加三寸,降低的情況也是如此。(露墻采用草葽、木橛子的時候,要遵循筑城的制度。)

所有的抽纴墻:墻的高度與其厚度相同;墻上端斜收的寬度是墻高度的四分之一。如果墻的高度增加一尺,其厚度增加二寸五分(如果是在屋下,只增加二寸,其設置和建造也應當遵循筑城的制度)。

注釋

①葽:古書上說的一種草。

②橛:指小木樁。

長安城的安定門,原為順義門,明朝改為安定門

原典圖說

古代城墻的高度和厚度

中國古代為了抵御敵人的入侵,一般都會建造高大的城墻,其高度隨著朝代的更替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唐朝的都城長安城的城墻高6m,而明朝的南京城墻則有12m高。一般情況下,每個朝代的都城的城墻都是最高的,其他城的城墻要比都城的矮。但邊關要塞則不一樣,這里的城墻既高又堅固,比如雁門關的城墻有10m高,長城城墻的高度平均為7.8m。

古代城墻厚而結實,厚度一般都在20m以上,有的甚至可達到50m,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攻城戰術中,一般都是采用登城而不是轟城,原因就在于此,基于城墻的厚度,以古代的兵器很難將其轟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东安县| 察雅县| 武义县| 连城县| 湘阴县| 社会| 阳西县| 常州市| 富蕴县| 重庆市| 桦南县| 吉安县| 河津市| 金华市| 临汾市| 拉萨市| 资兴市| 潜山县| 安福县| 襄樊市| 贡嘎县| 桐乡市| 建瓯市| 吉林市| 平果县| 新兴县| 自治县| 云浮市| 井冈山市| 绥宁县| 康保县| 洛扎县| 吴旗县| 漳州市| 遵义市| 长子县| 揭阳市| 万全县| 沙雅县|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