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 李誡
- 566字
- 2020-04-30 17:09:49
城
原典
筑城之制:每高四十尺,則厚加高二十尺;其上斜收減高之半。若高增一尺,則其下厚亦加一尺;其上斜收亦減高之半,或高減者亦如之。城基開地深五尺,其廣隨城之厚。每城身長七尺五寸,栽永定柱(長視城高,徑一尺至一尺二寸)、夜叉木(徑同上,其長比上減四尺),各二條。每筑高五尺,橫用纴木①一條(長一丈至一丈二尺,徑五寸至七寸,護門甕城及馬面之類準此)。每膊椽②長三尺,用草葽一條(長五尺,徑一寸,重四兩),木橛子一枚(頭徑一寸,長一尺)。
譯文
筑城的制度:城高每增加四十尺,那么城墻的厚度相應增加二十尺;城墻上方兩面斜收共為高的一半。如果高度增加一尺,那么下面的厚度也應增加一尺;城墻上方兩面斜收也共為高的一半,當高度降低的時候也按此比例計算。城墻的地基深度為五尺,其寬度與城墻的厚度相同。城身每隔七尺五寸就要豎栽永定柱(永定柱的長度根據城墻的高度而定,直徑為一尺至一尺二寸)、夜叉木兩根(其直徑同永定柱,長度比永定柱少四尺)。城高每增加五尺,就要橫鋪一條纴木(長度為一丈至一丈二尺,直徑為五寸至七寸。護門甕城及馬面之類的也以此為標準)。每個筑墻的側模板長度為三尺,還要使用到一條草葽(其長度為五尺,粗一寸,四兩重),一枚木橛子(其頭部的直徑為一寸,長度為一尺)。
注釋
①纴木:古代夯土城墻時使用的水平方向的木椽。
②膊椽:古代筑墻用的側模板。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