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 李誡
- 460字
- 2020-04-30 17:09:46
拒馬叉子
原典
《周禮·天官》:『掌舍設梐枑① 再重。』[ 故書枑為拒。鄭司農云:梐,榱梐也;拒,受居溜水② 涑橐者也。行馬再重者,以周衛有內外列。杜子讀為梐枑,謂行馬(者)也。
《義訓》:『梐枑,行馬也。』(今謂之『拒馬叉子』。)
譯文
《周禮·天官》中說:“掌舍在四周安設內外兩重柵欄。”(所以也常常把枑寫成拒。鄭司農說:梐,就是榱梐; 拒, 即指受居溜水涑橐的構件。行馬還可重疊,諸如周衛之所內外并舉。杜子將其讀作梐枑,也就是行馬。)
《義訓》中說:“梐枑,就是拒馬叉子。”(現在我們通常稱其為“拒馬叉子”。)
注釋
①梐枑:指古代官署前攔擋行人的柵欄,用木條交叉制成。
②溜水:指屋檐的水。

山西運城關帝廟四龍壁前的梐枑,也叫拒馬叉子
原典圖說
拒馬叉子和梐枑
拒馬叉子,也稱為梐枑或行馬,是放在城門、衙署門前的一種可移動障礙物。其形狀為在一根橫木上十字交叉穿欞子,欞下端著地為足,上端尖頭斜伸,以阻止車馬通過。后來這種木制的拒馬叉子又演變成石刻的下馬碑,意思是告訴文官到這里要落轎,武官到這里應下馬。拒馬叉子的材質,除了木質、石制的,還有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