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 李誡
- 882字
- 2020-04-30 17:09:45
華表
原典
《說文》:『桓① ,亭郵表也。』
《前漢書注》:『舊亭傳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貫柱四出,名曰「桓表」。縣所治,夾兩邊各一桓。陳宋之俗,言「桓」聲如「和」,今人猶謂之和表。顏師古云,即華表也。』
崔豹② 《古今注》:『程雅問曰:「堯設(shè)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以橫木交柱頭,狀如華,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亦以表識衢路。秦乃除之,漢始復(fù)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柱」。』
譯文
《說文解字》中說:“桓,即沿途館舍用于供人歇宿的柱子標(biāo)識。”
《前漢書注》中說:“舊時的亭傳有四個角,每個角相距有百步,其四方壘筑泥土; 上面有屋,屋中設(shè)有柱子,每根柱子高出屋頂一丈有余,柱子上還設(shè)有大的木板,從四角貫柱而出,這叫作‘桓表’。縣府所在的地方,道路兩邊各有一桓。依照陳宋之地的習(xí)慣,‘桓’讀來像‘和’音,于是現(xiàn)在的人稱之為和表。依照顏師古的說法,和表就是華表。”
崔豹《古今注》中說:“程雅問:‘堯帝為什么設(shè)立誹謗之木? ’答:‘現(xiàn)在的華表,用橫木搭上柱頭,形狀像花,又像桔槔,在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普遍安設(shè)。’ 或者稱之為‘表木’,以表示帝王納諫,也可以用來指示道路的方向。秦代將其取締,到了漢代才開始恢復(fù)。現(xiàn)在西京地區(qū)則將其稱為‘交午柱’。”
注釋
①桓:指表柱,即古代立在驛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標(biāo)志的木柱。
②崔豹:字正雄,西晉時期漁陽郡(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人,官至太子太傅丞。撰有《古今注》三卷。

天安門前的華表
原典圖說
華表的產(chǎn)生和作用
華表是中國一種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指的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xiàn)了,那個時候,人們在交通要道設(shè)立一個木柱,用來作為識別道路的標(biāo)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一開始,華表被稱為“桓木”或“表木”,后來統(tǒng)稱為“桓木”,由于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華表不但有道路標(biāo)志的作用,還有供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而天安門前的華表上因為有一個蹲獸,它還寓意著提醒帝王勤政為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