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 李誡
- 750字
- 2020-04-30 17:09:40
栱
原典
《爾雅》:『閞謂之槉① 。』(柱上欂也,亦名枅,又曰?。閞,音弁。槉,音疾。)
《倉頡篇》:『枅② ,柱上方木。』
《釋名》:『欒,攣也;其體上曲,攣拳然也。』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曲枅要紹而環句。』(曲枅,栱也。)
《博雅》:『欂謂之枅,曲枅謂之欒。』(枅,音古妍切,又音雞。)
薛綜《〈西京賦〉注》:『欒,柱上曲木,兩頭受櫨者。』
左思《吳都賦》:『雕欒鏤楶③ 。』(欒,栱也。)
譯文
《爾雅》中說:“閞叫作槉。”(閞就是柱上的欂,它另外一個名字是枅,又叫作。閞,讀弁音。槉,讀疾音。)
《倉頡篇》中說:“枅,就是柱子上面的方形木料。”
《釋名》中說:“欒,就是攣;它的形體向上彎曲,就像握緊的拳頭一樣。”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說:“曲枅環曲而環環勾連。”(曲枅,就是栱。)
《博雅》中說:“欂叫作枅,曲枅叫作欒。”(枅,古代讀妍音,又讀雞。)
薛綜《〈西京賦〉注》中說:“欒,就是柱頂承托大梁的曲木,它的兩頭都承受著欂櫨。”
左思《吳都賦》中說:“在欒上雕刻,鏤穿斗栱。”(欒,也指栱。)
注釋
① 槉:房柱上的弓形承重結構,即栱。
② 枅:柱子上的支承大梁的方木。
③ 楶:指支承大梁的方木。

斗 栱
原典圖說
栱的種類和樣式
栱屬于中國古代建筑斗栱結構中的一種木質構件,是立柱和橫梁之間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它與方形木塊縱橫交錯層疊構成斗栱,然后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栱在宋代包括五種,分別是華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和令栱。到了清代,則按大小可以分為瓜栱、萬栱和廂栱,其中瓜栱屬于短的、萬栱屬于中長的、廂栱屬于長的。栱在漢代有矩形、曲線形、折線形等不同形狀,唐代其樣式得到統一,宋代其用材制度有了詳細規定。但栱在古代一般用于大式建筑,比如寺廟和殿堂等,民房很少用,而現代建筑一般都不再用栱,只有一些仿古的大型建筑才會偶爾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