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脂肪酸的重要理化特征

脂肪酸的熔點隨脂肪酸烴鏈長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隨脂肪酸中雙鍵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由于動物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較多,故常溫下呈固態;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故常溫下呈液態。三酰甘油中含有3個≥12碳原子的飽和脂肪酸時,在體溫條件下以固體形式存在;若其脂肪酸的碳鏈長度與飽和度之比為18∶2,在0℃時仍可以液態形式存在。構成細胞膜成分的脂肪酸,其不飽和度要高于儲存脂中的脂肪酸,從而保證了細胞膜在各種不同環境溫度下仍以液態形式存在,這對維持細胞膜的流動性、可塑性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不飽和脂肪酸中不飽和雙鍵通常為順式結構(cis-configuration),碳鏈產生30°的彎曲(deflection),從而增加了cis-不飽和雙鏈所占據的空間,減弱了范德華效應(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導致其熔點下降。此外,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cis-結構的雙鍵數目)還可影響細胞膜的微黏度(microviscosity)、細胞膜的厚度 (thickness)以及脂筏的形成,從而進一步影響細胞膜中蛋白質的功能,例如酶、受體、膜轉運蛋白、離子通道等。

通常,脂肪酸的水溶性隨碳鏈的延長而降低。在低濃度時,脂肪酸以單體(monomers)的形式存在。然而,在高濃度時則可形成脂肪酸微粒(micelles)。脂肪酸從單體轉換成微粒的濃度,稱為臨界微粒濃度(critical micellar concentration)。在微粒中,脂肪酸親水性的羧基端朝向外側,而疏水性的脂肪酸的尾朝向內側。在磷脂中的脂肪酸微粒可進一步酯化形成脂質體(liposomes)。這種酯化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包括醫學和化妝品等多個領域。脂肪酸的單體、微粒和脂質體的形成過程見圖1-2。

圖1-2 脂肪酸的單體、微粒和脂質體

在生物體內,磷脂(以磷脂酰膽堿分子為例)中的膽堿、磷酸和甘油構成了磷脂分子極性親水性的頭,而脂肪酸尾構成非極性疏水性的尾。磷脂的這種雙重極性的特性構成了細胞膜脂質雙層結構的基本構架。由于脂肪酸特別是長鏈脂肪酸的水溶性低,不能通過血液直接運輸。它們在血液中形成不同種類的脂蛋白。少量的游離脂肪酸可結合白蛋白進行運輸。因此,血液中的脂蛋白的種類和含量是反映機體脂質代謝的重要指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潮州市| 博湖县| 河间市| 精河县| 余干县| 托克逊县| 岳阳县| 麦盖提县| 大田县| 麻栗坡县| 东山县| 英山县| 民丰县| 廊坊市| 蓬莱市| 安化县| 行唐县| 斗六市| 依安县| 水城县| 甘肃省| 石泉县| 当雄县| 东安县| 东台市| 正蓝旗| 济阳县| 星子县| 五指山市| 屏山县| 盐边县| 壶关县| 宜宾县| 上饶市| 天台县| 青海省| 蒲城县| 双柏县| 老河口市|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