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梁曉聲的寫作課 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作者名: 梁曉聲本章字數: 1938字更新時間: 2020-04-14 15:53:08
真情實感與“人文”的端點
我在北京語言大學進行過一次期末當堂作文考試。我給出了三個文題,讓同學們選擇。正如我前邊一再強調的,不論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還是大學生,都是只有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題時,他們的感性腦區和理性腦區才能充分合作,發揮出最佳水平。
在我所出的三個文題中,有一個是“雨”,主要測試同學們將寫景與寫事、寫人聯系起來的能力。但我作了聲明,不寫人,不寫事,只寫景,也是完全可以的。
結果是,選擇了這一文題的同學,每一個人都既寫了雨天的景象,也寫了雨中的人和事。
是不是因為他們是大學生,所以能明白只有那樣寫才會寫出好作文呢?
也不是。
作文要求是三千字以內,兩千五百字以上。如果用那么多字來寫一場雨,需要從一場雨的“前奏”寫起,提及風勢、天空景象、電閃雷鳴、雨由小到大,或者還夾雜著冰雹。若不是平時觀察特別細,關于雨的記憶儲存格外豐富,是根本寫不出來的,估計硬寫也只能寫出一千多字。
一個簡單的作文題目也能調動起豐富的人生經歷庫存。
他們都很聰明,結合人與事來寫,可以避開像畫家畫風景那樣純粹寫景的庫存“軟肋”。
一名女生的試卷,頭幾行是這樣的:
雖然我當初選擇了考中文系,但那是迫不得已。我從來沒喜歡過寫作,因為從小學開始就被作文虐待傷了。老實說,我是靠另外幾門功課的高分才考入北語的。我尤其討厭“雨”這類文題!這種文題只有頭腦中充滿閑情逸致的老師才想得出來!讓“雨”見鬼去吧!
她的作文卷字跡潦草、東涂西抹,文中斷句經常只用逗號,往往一大段只有一個句號,顯然是心懷氣惱來寫的。單憑她涂改得亂七八糟的卷面和不認真的作文態度,我即使不看完也有理由給出不及格的分數。
但我還是認真看了下去——字跡那么潦草,不認真看更看不下去。
她在作文中主要寫了這么一件事:
高考前,她在家中終日備考。連續一個多月沒下雨,她家菜地里的秧苗都蔫了。父親心急如焚,花了一百元請人用水車來澆秧苗。錢交了,水車也來了,剛開始澆,天邊忽然出現烏云,電閃雷鳴,下起傾盆大雨。一百元白花了。父親拄著鐵锨站在雨中,一動不動,呆呆地仰望著烏云密布的天空。
要盡量嘗試將情感深深地融入作文中。
她問母親父親怎么了。母親說,因為心疼那一百元錢唄!她不以為然地說,不就一百元嘛,何必心疼成那樣啊!母親說,她哪兒知道作為菜農掙一百元多么不容易!要是菜長得好,比如豆角,摘滿一手推車,推到二十多里遠的集上,從早到晚賣一整天,全賣光了,才能掙一百元左右。不是集日還賣不出去那么多。豆角的品相不佳,也肯定賣不出去幾斤,往往都是怎么拉到集上的,又怎么拉了回來。
聽母親那么一說,她心里也頓時心疼起父親白花的一百元錢,更心疼父母。想想自己需要錢時,父母向來給得極爽快,她心中不禁涌起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從此,她對雨又愛又恨,愛對農民而言的及時雨,恨雨在該下的時候農民怎么盼它也不下……
我沒計較這篇作文的卷面多差,給了相當高的分數,并作為范文在班上讀了。
為什么要作為范文讀呢?
因為班上還有幾名學生來自農村,讓他們通過那篇作文共同體會父母供自己上大學是多么不容易,我認為很有必要。城市人家的父母掙錢也不容易,我同時希望那篇作文也會喚起城市人家的大學學子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感恩之心是“人文”的端點,是作文打動人心的力量之源。
實際上,我的愿望也達到了。
每一所大學都很重視對學生們的人文熏陶、人文影響、人文教育,而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是“人文”的端點。“人文”更豐富的內涵和情懷,是從這個端點開始滋潤人心、滋潤社會的。
若一個人對含辛茹苦將自己撫養大、供自己受高等教育的父母都全無感恩之心,那他或她將來即使是一個動輒“人文”長“人文”短的人,從他或她口中說出的一大套一大套的“人文”道理,也是不太可信的。起碼,是只對人不對己的要求。所以我真誠地認為,那一篇作文,是值得在班上讀給大家聽的。
我也不由得想,為什么那名女生覺得寫作文是她從小學起就受到的一種虐待呢?
難道她真的是一個天生沒有表達欲望的人?
肯定不是。她在考場上的作文證明了這一點。
盡管她寫得很不情愿,是帶著一股怨恨,在不得已的狀態下寫的(否則她只有交白卷),但即使那樣,她感性腦區的功能也還是被迫調動了起來,與理性腦區進行了一次合作,完成了一次極其個人化的表達與描寫。
看看她作文開頭那幾行字吧,情緒直露,難道不是極其個人化嗎?
我想答案只有一種,就是她在小學時期“遭遇”的起初幾次作文題目,都不是讓她歡喜的,因而她小學時期的作文成績平平,這使她對寫好作文失去了興趣。后來成為初中生、高中生了,作文的要求高了,她也就更加灰心喪氣了,干脆承認自己天生寫不好作文了。
即使在大學中文系里,寫不好作文的學生也為數不少,所以大學生對一篇好作文的要求,往往也只能維持在高中作文的標準。當然,大學作文的內容豐富了,體裁也多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