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昌草木記
- 譚慶祿
- 2455字
- 2020-04-10 14:05:31
夏至草
嚙雪經(jīng)冬自寂寥,恂恂早醒倚風搖。
野泉林外茶香弱,誰識唐人郁臭苗。
——《四時草木雜詠·夏至草》
我與夏至草,近些年才得相識。
吾鄉(xiāng)當年有沒有這種草呢?已經(jīng)記不清了。按照《中國植物志》給出的區(qū)域分布,吾鄉(xiāng)正在其中。然而如果有,那原因,一是它隱蔽得極好,一直躲藏在我的視野之外;二是我對它視而不見,亦即機緣未到。
最初看到這種植物,是在運河岸邊的疏林里。春初時節(jié),大地依然一片灰暗,料峭的春寒乘著尖利的風,在河邊奔跑。隔年的枯草在風中瑟瑟顫抖,人走在河邊,很難看到春天的征兆。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夏至草。初次相見,不知道它尊姓大名。樹下那點點的綠色,是植物的葉片么,還真有點兒拿不準。葉子皺皺的,瑟縮在黃土之上,骯臟兮兮又可憐巴巴。不過,雖然沾惹了塵土,那圓融的云頭狀葉,加之葉面的皺褶與茸毛,仍然給人一種溫和的印象。
整個春天,我都在關注著這種不知名的小草。等到春暖花開,它們漸長漸高。偶然下過一場春雨,洗去了葉片上的灰塵。借了雨露的滋養(yǎng),它們趕緊生出幾片新葉。這個時候,整個植株就顯得有了生氣,有了光彩。夏至草進入一生中最為漂亮的時期,方莖挺立,圓葉迎風搖曳、顧盼生姿了。終于到了開花時節(jié),那是在運河石橋的右側,仍然是一帶疏林之中,那一片夏至草似乎格外茂盛,綠莖最高,葉片也綠得鮮明,所以最早于葉腋開出白色的小花。其花唇形,上唇全緣,下唇三裂,雖然細小,卻也算得上漂亮。如果不仔細尋味,可能會忽略掉夏至草的氣味。夏至草的白色小花,幽幽散發(fā)出一種奇異的味道,是香甜嗎?柔膩似奶油氣,又清新若青草茶。有人說,那是一種類似鐵觀音茶的香氣,也就特別有意思了。后來才知道,太陽朗照的花叢中,這種氣息才更為強烈。其后不久,我就知道了它的名字。

夏至草
作為一種野草,夏至草頗有幾個特別之處。
首先,它的莖稈兒居然是方形的。它站立在那里,因低矮細小,遠遠看去,肉眼難以分辨,只有彎下腰去,伸手摸上一摸,四條棱微微硌手,心下才會明白。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 ex Willd.)Ik.-Gal. ex Knorr.〕為唇形科(Labiatae)夏至草屬植物,其莖長成方形,理所當然。不過,統(tǒng)而觀之,植物的莖稈大多還是圓柱形的,因為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所以容納的導管和篩管最多。看到這么個小東西居然生成方莖,雖也無話可說,總是略略感到訝異。
其次,夏至草是一種較為耐寒的植物。
夏至草看似柔弱,實卻堅貞。據(jù)我觀察,夏至草的萌芽期,有時在晚秋,或者初冬。天氣已經(jīng)越來越冷,木葉開始枯黃飄落,堆積于房前屋后,堆積于綠化灌叢之中。世間萬物大都在收縮歸藏,恰在此時,夏至草萌發(fā)了,葉子于枯葉間擎出,碧綠鮮明,興致勃勃。綠葉與枯葉相互映襯,令人易生感慨。它們既然已經(jīng)萌發(fā),就不懼怕嚴冬的摧殘,雪壓也好,冰封也罷,它們似乎都能夠承受,一直等到來年春初,再繼續(xù)自己的生長。
然而,春天還沒過完,好多植物還沒能進入生長的盛期,性急的夏至草小白花已經(jīng)開到了頂端,植株和葉片也失去了先前的碧綠,透出一種暗淡的黃色,整個兒沒了精神。等到楊花柳絮飛揚之時,夏至草的末日也就來臨了。夏至草的葉子雙面微有柔毛,已經(jīng)較為惹絮,而其輪傘狀的花序簇生于葉腋之間,花萼呈管狀,有脈五條,借以彎曲著伸出五齒,齒端有尖刺,許多宿存的花萼攢聚,形成一個囫圇的刺球,這樣的構造,想不粘掛飛絮都難。于是,楊花滾過來,經(jīng)過夏至草叢,就滯留著出不來了;柳絮飛過來,也被它們一一容留。本來已經(jīng)黃黃弱弱的植株,再粘上了層層白絮,樣子就不再美觀。有時候不等雨來將草莖上的白絮沖刷掉,夏至草就竟自干枯,整個群落同時死掉了。
這也是夏至草一名的來由。1931年夏緯瑛先生在《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上發(fā)表文章《北平國立天然博物院植物園栽培及野生植物名錄》,首次使用“夏至草”一名,就是基于這種觀察:此草不等夏至來臨即自行死掉。因為此前已有“夏枯草”,為了作出區(qū)分,擬名曰“夏至草”,“暗示它是到夏至而枯死的草”。《救荒本草》有“郁臭苗”一條,夏先生認為,即今所謂夏至草。郁,香氣濃郁;臭,氣味之謂也。此名正是從夏至草的香氣著眼。后來,夏先生于《植物名釋札記》中稱,當時不知道此物自唐已有“郁臭苗”之名,后來想恢復舊稱,新名流傳已廣,只好將錯就錯了。如此,則夏至草一名,迄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夏至草的死亡看似不幸,其實正是其生存智慧的體現(xiàn)。一物不幸被目為雜草,如若生長時間過久,長期暴露于野,發(fā)生危險的概率就大,基因傳遞的機會也就少。比如蘿藦,它需要整個春夏來生長,到了秋天才開始結實,所以它們在鄉(xiāng)村已經(jīng)待不下去,不得不躲藏到城市里來。與夏至草一樣,如獨行菜,如麥瓶草,以及王不留行,就聰明多了,它們盡量縮短生長期,盡早完成開花結果,沒等人們回過神兒來,它們這里好戲已經(jīng)唱完,自己先行收場了,何其干凈利落。
夏至草枯死之后,苞片張開著,其中的種子清晰可見。稍有輕風搖蕩枯枝,種子便播撒出來,精靈一般藏匿于土壤之中。我曾經(jīng)折取一枝夏至草回來,放在案上詳細研究。它的每一對葉子的腋間總有宿存花萼十七八個,苞片之中種子二到四粒不等。夏至草的種子很小,如跳蚤然,以手捏取已甚為不便。有一次,我想將散落于案上的種子聚攏到一起,就有好幾粒掉入縫隙之中,如小魚兒跳進長溝巨壑,再也找不到了。
夏至草在我國分布甚廣。南到云南,北到黑龍江,東到山東,西至新疆,這么廣闊的區(qū)域里,它們都可以生長得挺好。夏至草又名“小益母草”“白花益母”“夏枯草”“白花夏枯”“燈籠棵”等。從前兩個別名看,它與益母草血緣較近。《中國植物志》有云:“云南有些地方用全草入藥,據(jù)云功用同益母草。”可以看出,此物之為用,一是地域性的,一為替代性的,而且是“據(jù)云”。《救荒本草》云:“生海濱池澤,今田野處處有之。葉似荏子葉,又似艾葉而薄小,色青,莖方,節(jié)節(jié)開小白花,結子黑茶褐色,三棱細長。……【救饑】采苗葉煠(炸)熟,水浸淘凈,以油鹽調(diào)食。”關于夏至草的植物形態(tài),《救荒本草》的記載當然不錯,只是用來救饑,也太勉為其難了。
然而,一物之成,有用與無用,并非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有用當然不錯,有時候,無用又有什么不好?
2016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