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東昌草木記
  • 譚慶祿
  • 3275字
  • 2020-04-10 14:05:32

絞股藍與烏蘞莓

依叢傍樹出塵埃,五葉隨形取次裁。

細蕊幾曾迷蛺蝶,延莖豈必向亭臺。

——《四時草木雜詠·烏蘞莓》

鄰居周嫂送給內子一些曬干的植物,說可以用來沖水喝。其中有蒲公英,這我知道;還有一些說是絞股藍,則只聞其名卻未睹其物。這引起我的好奇,便拿過來詳細研究。細莖,有須,鳥趾狀葉子,這些還看得清,然既已干枯皺縮,其生長之時的鮮活樣子還真不好推斷。本地也有絞股藍了嗎?也許吧。吾鄉距東昌不遠,亦有百里之遙,故我還算不上真正的本地土著。周嫂老家就在城外,還是她更有發言權。若能借此見識一下絞股藍,不也挺好嗎?

下次遇到周嫂,便以此事請教。她說,好多啊,咱們院子里就有。隨她繞到一叢高大的冬青衛矛背后,看她指點其上展須攀附的植物,說,喏,這就是。我問她何以知之,周嫂告訴我,一次在帶狀公園,遇上的一位采藥老人告訴她的。周嫂的指點讓我有些疑惑,也有些失望。冬青衛矛上面那些興致勃勃的植物已經在此生長多年,對我來講并不陌生,可那明明是烏蘞莓啊。莫非一物而二名不成?

斗虎巷的便民市場里隱藏著一間中醫推拿診所。醫生老苑對中草藥頗為熱心,其所用藥材也非一味購進,而是兼以自采,然后自己收拾炮制,以為之用。我覺得這樣做挺好。一個中醫大夫,倘若只認識藥櫥里加工好的那些,而對田間曠野、林邊溝沿生長著的原物漠不關心、了無同情,總是一件煞風景的事。以是之故,我認識了老苑。

烏蘞莓

有一次,我向老苑問起絞股藍。老苑爽快,當即站起身,踮起腳尖,伸手從診所的屋檐之上抽出一根藤蔓,說:“這不是嗎?昨天我剛采來的。”藤蔓已顯委頓,卻尚未干縮,我小心翼翼將它伸展開來觀察。老實說,對于烏蘞莓與絞股藍,這時候我已經能夠做些粗略的區分,雖然未必一望而知,仔細掰扯一下,還是可以確定的。看了老苑所采,我覺得這仍然是烏蘞莓,而不是絞股藍。我將理由一一告之,老苑一時也無話可說。我知道老苑有時候早起外出,去尋找和采集草藥,就與之相約,與他一同到野外去,見識一下絞股藍。

這中間各人有各人的事,采藥的事就給耽擱下來。有一天,老苑又拿出一莖藤蔓與我研討,說這個不一樣,味道有點兒酸。他的意思我明白。那藤蔓我看了覺得眼熟,非但嘗嘗味酸,看看連葉子也并不盡同。雖然都是腳趾狀的5片葉子,烏蘞莓先端葉大,兩側各是一柄而出二葉;此物之葉大小少有變化,且葉葉自柄。回來查閱資料,知是五葉地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L.)Planch.〕。五葉地錦與烏蘞莓同為葡萄科(Vitaceae)植物,不同的是,烏蘞莓歸烏蘞莓屬,五葉地錦歸爬山虎屬,故又名“五葉爬山虎”。它們與葫蘆科(Cucurbitaceae)絞股藍屬的絞股藍〔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既不同科,也不同屬,所同者只是長相近似而已。

雖然至今未曾見到絞股藍,而對其與烏蘞莓的區分,心下卻已漸漸明晰。蓋二者不同之處多而細微,辨識自須細心。首先要看葉子:絞股藍的葉片碧綠,且沿葉脈有剛毛,前端葉片與其他葉片等大或稍大,小葉柄短;而烏蘞莓葉片微紫,其上光滑無毛,前端葉片比其他葉片要大上許多,小葉之柄也稍長;絞股藍小葉具5個、7個甚至9個,故又有“七葉膽”“七葉參”之名,烏蘞莓葉片則多為5個。其次是看草莖:絞股藍莖蔓色綠而細,烏蘞莓的莖則呈褐紅色或淡紫色,亦更粗壯。再次看卷須:絞股藍為葫蘆科植物,卷須生于葉腋,亦即與葉同側,夾角最多90度;而烏蘞莓的卷須與葉子對生,呈180度夾角。僅此3項,已經可將二者區分清楚。但是,還有其他區別,看花序:絞股藍花序呈圓錐狀,結出果實如葡萄般下垂;烏蘞莓則為復二歧聚傘花序,結出果實如端在手上。此外就是品嘗味道:絞股藍味甘,嘗之有清香味;烏蘞莓味苦,口感酸、麻、苦,難以下咽。

昨天再次去診所玩兒,見老苑正與朋友神聊。他以大玻璃瓶沏茶,茶亦是自制的,斟到杯子里,茶湯微黃見綠,顏色還正,咂上一口,便有一股草野之氣循循而來。本是尋常草木,在有心人眼里,境遇與功用居然如此不同。這時候病人上門,老苑便忙起他的望聞問切,一一研剖病情,我也乘機告退。走到門外,老苑又告訴我:今天下午,一個朋友送絞股藍過來,你想看,到時過來好了。這可是一個好消息。為了尋訪此物,我可是存心已久。想到今天即可一睹尊容,心花為之一開。

下午先打電話,老苑說,大約傍晚時分,于是便趁散步之機,繞道來苑氏診所。老苑正在門外飼鳥,見我來,即出朋友帶來之物,粗枝大葉的,一看即知仍是烏蘞莓。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揀起一莖,仔細察看一番。這時老苑也說話了,還是180度夾角。稍停頓,他又說,該不會就是這個東西吧,人家天天服用此物,挺管用的呢。我有些失望,看著微微泛紫的莖葉,以及莖上復二歧聚傘花序,還能再說什么呢,這鐵定就是烏蘞莓啊。

在中國古籍之中,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是一種著錄較早的植物,所以古今別名很多,如“五葉莓”“蘢草”“拔”“蘢葛”“赤葛”“五爪龍”“赤潑藤”“五葉莓”“烏蘞草”“五爪藤”“野葡萄藤”“老鴉眼睛藤”“老鴉藤”等。李時珍解釋說:“五葉如白蘞,故曰烏蘞,俗名‘五爪龍’。江東呼‘龍尾’,亦曰‘虎葛’。曰龍、曰葛,并取蔓形。赤潑與赤葛及拔音相近。”《詩經·唐風·葛生》有云:“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毛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云:“蘞似栝樓,葉盛而細。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人謂之‘烏服’,其莖葉煮以哺牛,除熱。”所述形態已經很近其物。《本草綱目》第十八卷又云:“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須,凡五葉。葉長而光,有疏齒,面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對烏蘞莓的性狀,已述之甚詳。

平時綠化叢里,空閑荒地上,常常看到烏蘞莓蓬勃生長。它們發生很早,破土而出時,已經積蓄了極大的活力,所以一副蓬蓬勃勃的樣子,看了也讓人欣慰。到了秋來,擎著的花序上綴滿烏黑的圓球兒果,也個個晶瑩剔透,頗為誘人。

絞股藍

絞股藍,又名“天堂草”“福音草”“超人參”“公羅鍋底”“遍地生根”“五葉參”“小苦藥”等。與烏蘞莓相比,絞股藍為人注意稍晚。明代的《救荒本草》首及此物:“生田野中,延蔓而生,葉似小藍葉,短小軟薄,邊有鋸齒,又似痢見草,葉亦軟,淡綠,五葉攢生一處,開小黃花,又有開白花者。結子如豌豆大,生則青色,熟則紫黑色,葉味甜。”《救荒本草》的目的是救荒,所以也列出了食用方法:“采葉煠(炸)熟,水浸去邪味涎沫,淘洗凈,油鹽調食。”其后鮑山編《野菜博錄》,徐光啟著《農政全書》,吳其濬著《植物名實圖考》均予著錄。王家葵先生等所著《救荒本草校釋與研究》中說:“近年研究發現絞股藍中含有多種皂苷類成分,其中絞股藍皂苷Ⅲ、Ⅷ、Ⅻ分別與人參皂苷Rb1、Rb3、Rd、f 2相同,藥理活性也與人參接近,具有免疫調節、延緩衰老等作用,對于高血脂、腫瘤放化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是一種較有開發前景的藥食兩用之品。”

我也知道,作為保健養生藥材,絞股藍近來很火,藥店里也時常有賣。平常去的那家藥店,各種中藥茶飲如牛蒡、決明之類,滿滿排了一架,獨絞股藍暫付闕如。日前又去了一趟,店員仍抱歉未到貨。這讓我略略有些失望。回家路上,轉去另外一家藥店,絞股藍茶居然赫然在焉。一個透明塑料瓶中,可見碧青團團纏繞,雖已經陰干,卻仍郁郁似有生命之感。

次日上午,將瓶蓋開啟,取出一丸碧色,置入杯中,以開水沖入,只見蜷縮的莖葉漸漸松弛,緩緩伸展,杯中之水也很快碧綠清澈,十分可人了。品嘗一口,亦是一股清香,接著卻是強烈的回甘,這股甜味卻讓人狐疑起來,莫不是廠家摻入的蔗糖?忽然念及《救荒本草》中所說的“葉味甜”,想想回甘之味,如此優雅別致、細膩綿長,不似蔗糖的直白,才稍稍釋然。看看瓶上商標,附有一圖,其形五葉平展,前葉長而大,居然極似烏蘞莓。借此也大體可以推知,為什么那么多人錯認烏蘞莓為絞股藍了。

《山東植物志》載:絞股藍“青島、臨沂、淄博、菏澤等地有引種栽培。國內分布陜西南部和長江以南各省區”。既然絞股藍在我省目前尚無野生種,那么我找不到絞股藍也屬正常。不過,沒能在田野上尋得,我卻于藥店里找到了它,在杯水中見識了它。人不能不知足,所以我覺得這樣也挺好。

2015年5月3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台南县| 台南市| 通海县| 资溪县| 舟曲县| 福鼎市| 吉隆县| 成都市| 申扎县| 宿州市| 沅江市| 澳门| 杭州市| 华池县| 依兰县| 新泰市| 阳东县| 龙山县| 长葛市| 湘潭市| 同江市| 章丘市| 原阳县| 双牌县| 疏勒县| 吴忠市| 广宗县| 呼图壁县| 德令哈市| 团风县| 桓台县| 东城区| 康乐县| 政和县| 渭南市| 盐池县| 盐城市| 靖远县| 赤水市|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