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作者名: 魯鵬程本章字數: 1348字更新時間: 2020-04-14 14:18:08
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客觀規律,認識生機勃勃的敏感性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尤其是人類的新生命,看似十分柔弱的嬰兒,隨著一天天地成長,總能給周圍人帶來一連串的驚喜。
也許有人認為,新生命的成長有賴于周圍良好的教育。這話不能算錯,因為教育的確是每個新生命成長過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但是當這個生命還不具備與媽媽溝通的能力時,他又是怎樣成長的呢?
想想看,新生兒從只會哭到某天可以走路可以說話,這個過程其實與教育者的關系并不是那么緊密。就拿說話來說,媽媽是沒法教孩子如何開口,怎樣用舌頭,怎樣動用聲帶發聲的。可是孩子就是能有本事學會說話,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神奇嗎?究其根源,全是因為生物敏感性在發揮神奇的作用。
實際上,大自然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神奇,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都遵循著奇妙的客觀規律。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它自身就包含著一種神秘的本能,這個本能將指導它如何活動,形成什么樣的特性及怎樣適應環境。”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生物都具有生機勃勃的敏感性。
所謂生物敏感性,就是指生物對環境的敏感程度。每個生物都具有被稱之為“本能”的敏感性,這種本能是通過對某種確定的活動進行刺激而被激發出來的。蒙臺梭利認為,生物在其初期發育階段都具有一種特殊敏感性,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種靈光乍現的秉性,這種靈光乍現一般只在獲得某種特性時才閃現出來。
荷蘭科學家雨果·德弗里斯首先從昆蟲身上發現了這種敏感性,他是從對蝴蝶的觀察過程中得到這個驚人的結論的。
德弗里斯曾認真觀察過一種蝴蝶,他發現這種蝴蝶的幼蟲在剛出生的時候,只能依靠吃樹梢的嫩芽為生。可是,雌蝴蝶一般都會將卵產在樹枝與樹干連接的隱蔽位置,因為那里非常安全。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破卵而出的幼蟲需要從樹枝與樹干的連接處爬到樹梢,才可能吃到它所需要的嫩芽。
德弗里斯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的幼蟲都能準確地找到這些嫩芽,并沒有在中途迷路,也沒有被樹枝兩邊的大葉子所吸引。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來,這種蝴蝶的幼蟲有一種本能,那就是對光線的敏感性。嫩芽生長在樹梢,那里往往是光線最強烈的地方,剛出生的幼蟲就會本能地順著光線的方向朝樹梢爬過去,最終得到它需要的美味。
不過,隨著幼蟲慢慢長大,它開始能吃各種粗糙的食物了,那些樹枝兩側的大葉子也就成為了它的日常美食。這時它對光的敏感便消失了,那樹梢上閃耀的光線對它似乎喪失了吸引力。
又一段時間過后,它從原先不停地吃,變成了不斷地做繭,然后它便在繭中等待,直到最終破繭而出、舒展雙翅那一時刻的到來。
這種蝴蝶的幼蟲所經歷的那段光的敏感期,就是它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然。正是有了這個敏感期,幼蟲才可能存活下來,才可能成長并繼續繁衍后代。這就足以證明敏感期對生物成長的重要性。
再說回到孩子。孩子更是一個神奇的生命個體,初生的嬰兒對世界一無所知,但他卻能很快適應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甚至能夠在沒有任何老師的教導下,毫不費力地掌握像語言這樣在成人看來很難學的技能。顯然,孩子的這種生命的“本能”,會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生物敏感性的不可思議,進而體會到生長發展規律對萬事萬物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我們要尊重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尊重孩子內在生機勃勃的敏感性,從而為他創造一個最適合的成長環境,讓他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