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為什么領導干部提升當眾講話魅力要練膽

1.講話有膽,內容精彩

我常在琢磨,“有膽有識”這句成語,為什么不能顛倒過來說成“有識有膽”呢。

因為這個順序反映的是一種因果關系。有識未必有膽,有膽才能有識。有膽是前提,有了膽,上臺才能講出精彩的“識”;沒有膽,準備的“識”再精彩,到了臺上也會講不出來。

膽像什么,就像房間里的電源開關;識像什么,就像房間里的精美裝修。電源一關,房間一片漆黑,再精美的裝修你也看不見;打開電源,燈亮了,才能看到屋子里漂亮的裝修。我們上臺講話也是如此。上臺前講話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因為沒膽,往臺上一站,腦子一片空白,把詞忘得一干二凈,只有有膽,到臺上才能有超水平的發揮。

網友“射手mm”看了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總決賽后寫了一段評論:

我很喜歡那個唯一的女選手——周瑾。她的鎮定、從容,回答巧妙、機智、滴水不漏,真是讓人喜歡。她參加比賽的時候還是一個身懷六甲的孕婦,現在比賽完小孩已經四個月。一般的孕婦都在家養尊處優,她來到這個創業的舞臺和男人們一爭高低,不卑不亢,拿到500萬元也是實至名歸。

周瑾為什么能夠在總決賽中獲勝?正是有膽幫了她的大忙。只有“鎮定、從容”在先,才有“回答巧妙、機智、滴水不漏”在后。

《演講與口才》中講過一個大學生靠有膽轉危為安的求職故事。

大學生鄭某求職參加某合資公司的面試。負責接待的一位先生向她遞來名片。鄭某因為緊張,匆匆看了一下名片,就連忙對對方說:“您好!藤野先生,您不遠萬里,遠離祖國,來到我們中國創業,真的很佩服您的創業精神。”

那人愕然地說道:“遠離祖國?你以為我是日本人嗎?我姓騰,叫野闊,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這下鄭某陷入了尷尬。她調整了一下情緒,誠懇地道歉說:“對不起,我剛才太緊張了。不過你的名字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老師——藤野先生。他教給魯迅先生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魯迅先生受益終生。我希望您能成為我生命中的‘藤野先生’,幫我走上事業的大道!”

騰先生一下子轉怒為喜,不但沒有怪罪她的言語過失,還因為鄭某敏捷的思維和出眾的口才而決定錄用她。

太緊張,讓她看錯人名;一鎮定,馬上妙語出口。

我自己也有切身的體會,當主持人時間長了,膽量練出來了,站在臺上放松自如,才不時能蹦出幾句妙語來。

全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來珠海做健康報告,我擔任主持。在介紹洪昭光時,我是這樣介紹的:

洪教授在健康教育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今天我想授予他三個頭銜:“五星上將、農業部長、體委主任”。說他是五星上將,是因為他推廣防病養生不戰而去人之病;說他是農業部長,是因為他介紹的“紅黃黑白綠”食品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說他是體委主任,是因為他提倡的步行鍛煉推動了全民健康運動……

當時全場大笑,洪昭光也笑了。

我在介紹洪昭光時,這三個形象稱呼能產生,就是因為我當時輕松自如不緊張。前提就是有膽。如果緊張,只能按照主辦方提供的資料平淡無奇地宣讀出來,不可能像上面那樣形象地作介紹。

2.講話有膽,可避免“錯詞、滯詞、沒詞”

根據我的觀察,當領導的上臺講話無膽,大多會出現“三詞”表現:錯詞、滯詞、沒詞。

錯詞——就是心口不一,把詞說錯。像我們主持人是以說話為職業的,也常常會因為緊張無膽而說錯話。

有位主持人,長期在直播室里對著話筒做節目。在他第一次主持大型晚會時,往臺上一站,看到幾千人的場面,一下子緊張了,報幕時說:“下面請欣賞新疆歌舞《掀起你的頭蓋骨》。”

惹得全場哄堂大笑。原來是把《掀起你的蓋頭來》說錯了。

網上有個連長講錯話的笑話:

軍首長到連隊視察。連長匯報工作讀到“干部要愛護士兵”這句話時,由于“干部要愛護士”這六個字處于本頁最后一行的末端,“兵”字處于次頁首行第一個字位置,這位連長過于緊張,就念成了“干部要愛護士”,鬧出個大笑話。

滯詞——就是舌頭發硬,結結巴巴,讀稿都讀得很不連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無膽就會緊張,一緊張,全身肌肉都是僵硬的,舌頭也不例外。常言說“笨嘴拙舌”,這“拙舌”就是舌頭僵硬。舌頭一僵硬,就打不過彎來,自然就結結巴巴。

沒詞——就是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該講什么了。

在和一些企業老總聊天時,他們經常會講到這樣一種情況:我在臺下講話流利自如,可是出席一些很隆重的會議往臺上一站,腦子就短路,一片空白。結果講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下來一想,后悔不迭:我剛才在臺上應該這樣講才對呀。可在臺上就是想不起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還是緊張、沒膽造成的。

腦子為何會空白?因為從生理學上講,人一緊張,腎上腺激素分泌過旺,使得心跳加快,身體各部分毛細血管充血,肌肉收縮加劇。正是因為心跳加快、肌肉收縮加劇用去大部分氧氣,大腦供氧不足就會出現暫時缺氧的現象,也就是頭腦會一片空白。

另外從思維科學角度講,在臺上思如泉涌、妙語如珠,是靈感思維的產物。靈感思維又是右腦的產物。右腦只有在鎮定、放松的時候才運轉,一緊張,馬上關閉。所以,站在臺上一緊張,管靈感思維的右腦就關閉了,自然就講不出精彩的話了。

3.解決講話無膽勢在必行

我在教學和培訓中發現:講話無膽者,細分起來,共有兩種,一種叫全無膽,一種叫半無膽。

什么叫全無膽?

全無膽就是臺上臺下都沒有膽量講話。全無膽的情況,在大學生當中比較多,在領導干部當中不太常見。

什么叫半無膽?

半無膽就是有時講話無膽,有時講話有膽。在領導干部當眾講話中,半無膽的現象比較多。常見的有這樣幾種類型:

第一,對上無膽,對下有膽。

這種情況就是對員工對下屬講話有自信,能夠有條有理、侃侃而談。有一家電器銷售公司的店長,他說每天開晨會,面對下屬幾百名員工講話沒有一點問題,但是一遇到總公司領導來視察讓他匯報工作時就緊張,讀稿都讀得結結巴巴。

一位讀者就屬于這種情況,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

在您的指導下,我的口吃情況得到很好的改善,在人際交往中所受到的限制明顯減少,在平常和同事們談話基本達到流利自如的水平。每天獨處時就自言自語地講一些我認為重要的事情,都能達到滿意的流利程度。

可在和領導或其他單位的同事講話時就難了。有些話明明知道怎么說、該說什么,可就是說不出來,結結巴巴,以至于造成很多誤會,讓人很反感。同時,我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打擊,很多工作很難展開。例如:我把工作方案寫得很好,可向領導匯報時卻是亂七八糟,有口難言,有話說不出,有想法無法表達。一次兩次倒沒什么,可我每次見到領導都如此,就很糟糕了。

第二,對外無膽,對內有膽。

有些人對內講話時,大家都熟悉能夠放得開,不緊張;而對外講話,面對陌生人就緊張,不會講了。

在培訓中我還發現,有一種人正好相反,對外有膽,對內無膽。

一位航空公司的乘務長說:

我面對陌生乘客服務或講話時有膽、有自信,而面對領導和同事講話時卻很慌張。

第三,講話無膽,談話有膽。

不少人與同事、下屬在底下一對一談話時,生動、形象、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很有感染力。但是一讓他上臺對著眾人講話就緊張,或者是語速太快,或者是表情嚴肅,或者是眼睛不敢看人,或者是手足無措,或者是結結巴巴,總之像換了個人似的。

4.領導干部為什么講話無膽

領導干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無膽的情況呢?

我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跛腳論,二是鴨子論。

先說跛腳論,就是中國語文教育重文輕語造成了講話無膽。

語文二字,顧名思義,文,是指文字、文學、作文的訓練;語,是指口頭語言的訓練。語文課應該是有文有語。而我們的語文課是有文無語,所以說是跛腳的。

我每學期接新班開始上當眾講話課時,都要做一個簡單調查,對學生說:“從小學到高中學過口頭語言表達課的請舉手。”結果有一次全班60個人,舉手的只有一兩個。一問,還都是因為上高中時要考播音主持專業,在社會上找老師學過一點。所以,我們的語文課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啞巴中文,學生只會寫作文,不會開口講話。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美國的政要和企業家面對記者時能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網友“伴我成長”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其實,美國人的演講口才,不是一朝一夕練就出來的,而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個階段不停磨煉而成的。也就是說,真正培養美國人一副好口才的重要原因是美國的教育。有關專家曾對演講人的心理做過調查,得到結論:60%以上的人都對做演講有膽怯心理,以為演講僅次于死亡,其可怕程度排在第二位。由此,專家以為:演講還不僅僅是口才的訓練,也是膽量的挑戰和鍛煉,需要長期培育。

美國教育界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美國從小學起就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他們從小學開始就注意在課堂上磨煉學生的口才,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或者歷史等其他科目的課堂,演講、爭辯已是家常便飯,學生早就習以為常。這樣的課堂,學生的膽量處處能得到鍛煉,口才時刻能得到訓練。尤其是在課堂上,老師們經常根據所學過的知識要求以專題的形式上臺演講,更是讓學生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鍛煉。演講、爭辯在學習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騰訊評論中有篇文章更是講到,美國人培養演講能力是從幼兒園開始的。

美國人十分重視溝通交流的能力,對幼兒就開始進行演說能力的培養。從上幼兒園開始,每個小朋友就要到臺上去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想法,或向別人展示和講解自己的物品,還會像模像樣地要求大家提問。別的小朋友也不會客氣,五花八門的問題都會提出來。老師會予以鼓勵、贊揚,給小朋友以無比的勇氣和自信。

我們的每位領導干部都是從中國語文有文無語的課堂里走出來的。如何寫作文,老師教過,也很重視。但是怎樣當眾講話,老師卻從來沒教過。所以,上臺無膽也就是很自然的現象了。

第二是鴨子論。俗話說“趕鴨子上架”,意思是說強迫人去做他能力達不到的事情。“將帥起于卒伍,宰相起于州縣”,每個大領導都是小領導出身,每個小領導都是從普通員工干起。當員工的時候你只要能干就行。但是當了領導就逼著你既要會干又要會說。這一逼,就好像是趕鴨子上架了。所以初當領導的人,會干不會說,也是一種常見現象。

心理咨詢師吳仕逵在《管理者為何“口吃”》的文章中談道:

某患者一次公司例會要做部門工作總結,會前原本準備得非常充分,甚至寫了發言提綱,但當眾站起來后,十分恐懼,張口結舌,竟然什么都說不出來,又是出汗又是發抖。他感到十分煩惱,并因此導致自我評價降低,自艾自嘆,自卑自責。

另一位患者的口吃出現在談判中,尤其是快要拿到大單的時候,他就會思維混亂,語無倫次,大單總是拿不到。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專業人員默默工作就行,不需要頻繁的溝通和交流,但被提拔做管理人員后,就需要在部門會議、中層會議、全體員工大會上發言,緊張和恐懼的問題就來了。有的人甚至害怕與領導和陌生人講話。一旦講不好,領導還沒有說什么,就擔心會失去目前的職位,因為公司越來越傾向于吸納更年輕的職員。

著名的彼得原理和“趕鴨子上架”的意思差不多。

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指出,在管理學中有一種普遍現象:每一個職工由于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會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后,如果繼續勝任則會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而要想勝任新的崗位,就要通過自我訓練和不斷的進步。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講話無膽有其客觀原因,不用大驚小怪。但是講話無膽,會直接影響領導干部的工作,又不能坐視不管。

那么,從哪里入手改變講話無膽的狀況呢?

5.從無膽到有膽的練習模式

膽小害怕,是學習講話的第一只攔路虎。怎樣降伏這只老虎?

膽量,屬于人的心理素質,屬于人內心的東西。無膽,是塊心病,是個心魔。治心病,有兩種辦法:一種叫西醫式練膽法,一種叫中醫式練膽法。

(1)西醫式練膽法

西醫治病是就事論事,外病外治,內病內治。無膽屬于心病,大部分演講書都會給你提供心理疏導、改善心理素質的幾條原則:

①害怕當眾說話并不是個別現象。

②一定程度的登臺恐懼是有利的。

③再出色的演講者也一樣有登臺演講的恐懼。

④恐懼是因為你不習慣登臺。

接著,還教給你積極的心理暗示方法:

①確信自己的題目有意義。

②避免想那些使你不安的事情。

③要自己給自己鼓氣。

④把聽眾當成你的朋友。

一般的演講書都會教你三種消除緊張情緒的方法:深呼吸,握緊拳頭再放松,后仰放松頸部肌肉。

平心而論,這種西醫練膽法,對于有一定登臺經驗的人和心理素質較強的人有用,但對于大多數首次登臺的人、心理調適能力差的人、上臺受挫產生嚴重心理陰影的人來說,則基本用不上。

這些治療講話無膽的藥方之所以不太有效,就是因為缺少一種整體思維,沒有將心理與生理、內心與形體統籌考慮。對無膽的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能模仿、能練習、循序漸進的內病外治的具體方法。

(2)中醫式練膽法

中醫看病都是把人體各部分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辨證治療,內病可以外治,外病可以內治。

先看看中醫的外病內治。

在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這本書里,介紹了一個案例:一個12歲的男孩兒,皮膚不太好,小腿上有魚鱗斑,一到秋冬季節就很癢。孩子經常撓,然后就長痂,有時面積很大,痂很厚。孩子夏天都不敢穿短褲。

中里巴人怎么治的呢?他認為看起來是皮膚上的病,病根卻在脾肺氣虛。于是給孩子開了參苓白術丸,健脾益肺;補中益氣丸,健脾止瀉;玉屏風散,防風止汗。結果,外病內治,孩子的皮膚病治好了。

再看中醫的內病外治。

中里巴人在書中又舉了一個例子。

前年的春天,我去新加坡旅游,暫住在好友杰森家里。那天晚上正在喝茶聊天,杰森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他的一個英國朋友突然病重,不能說話了,讓他過去看看,并請我一起過去幫忙給診診。路上杰森對我說,這個英國朋友很喜歡中國文化,經常和他一起聊天,已經75歲了,是個忘年交。

來到那個英國朋友的家,老人正斜靠在沙發上,兩目有神,看著并不像有病的樣子。他的私人醫生已經來了半天了,據說是當地最有名的西醫。那醫生說他是腦血管有問題,建議他回英國去治療,并馬上住院檢查。老人似乎不同意,連連搖頭。朋友向老人介紹,說我可以用中醫的方法幫他看看。老人睜大眼睛很驚奇地望著我。我讓老人伸出手來,幫他把脈。他的脈弦滑有力,弦為肝火,滑為痰盛。再讓他張開嘴看他的舌象。老人張嘴很費力,舌頭歪向一邊,卷曲著,舌頭一邊已被咬破,還在出血,里面還盡是食物殘渣。

他的侍者向我們介紹說:老人幾年前得過腦血栓,左手臂一直不是很靈活,但其他一切正常。昨天晚上喝了點酒,今天早上說話就有點不太清楚了,尤其吃飯時總咬舌頭,而且食物都糊在舌頭上無法下咽,到晚上連張開嘴都吃力了。

老人的問題在中醫看來屬于中風先期,肝風內動,痰蒙清竅,心脈淤阻。舌通心脈,“舌乃心之苗”,故舌頭的癥狀最多。

老人身體壯實,本可直接用安宮牛黃丸化痰熄風,但手邊無藥,我的針灸用具也沒帶在身邊,便提出用湯勺為老人刮痧。我把我的思路一說,杰森用英語一翻譯,那個西醫大夫連連說“No”,并顯出氣憤的樣子。而那個英國老人卻露出欣喜的表情,頻頻點頭。西醫大夫最終鐵青著臉,坐在旁邊的沙發上,不再說話了。

我在老人家的廚房搜尋了一番,找到了一把做工精致的、可能是盛飯用的小木鏟,又找來了一瓶橄欖油。我讓老人脫掉外衣露出左臂。老人的肌肉很結實,我順著左臂的心經刮了起來,從極泉穴開始。那個小木鏟很好使,比我在國內用的刮痧板還順手。我邊刮邊問:“感覺怎樣?”老人露出驚喜的表情,還時不時地點點頭,好像正在欣賞一首美妙的曲子。

痧出得很暢,不一會兒心經已經變成了一條黑紫的線條,像是被人重重地打傷了一樣。那位西醫大夫惶恐得坐立不安,總讓我輕一點、輕一點。

刮了大約十幾分鐘,當刮到手腕的靈道穴時,老人突然劇烈咳嗽了一陣,吐出了兩口暗黃色的濃痰,然后向我挑起大指,清晰地用英語說了句“太奇妙了”。我接著又在老人的神門穴點按一分鐘,以瀉心經之余火;同時用另一手在脾經的大都穴按揉,以接引心經氣血;最后掐點太白穴一分鐘,把肝火之多余能量盡轉于脾經儲存,不致白白瀉掉。治療共30分鐘,再讓老人吐舌頭,已經伸縮自如、歸位如初了。

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維方法給了我很大啟發。治登臺無膽的病,我就是以中醫“諸病于內,必形于外”理論做指導,用了內病外治法,通過外在體態語的訓練來解決無膽這個內在心理素質的問題。

在教學當中,講到練膽這一課時,我都會先做一個實驗,讓學員感受內無膽一定形于外的道理。

我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低著頭,眼睛看著地面,面部沒有一點表情,身體歪歪扭扭,一直晃個不停,口中小聲說“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

然后我問學員我是有膽還是無膽。學員說無膽。我又問從哪里看出來的。學員說,從低著頭、不敢看觀眾、身體歪歪扭扭這些肢體語言上看出來的。

第二遍,我面帶微笑,挺胸收腹,雙腳并攏,目光堅定地和聽眾交流,聲音洪亮地說“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

這次我再問學員我有膽還是無膽。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有膽!”

通過這種對比演示,學員一下子就明白了內病可以外治的道理。

概括起來,無膽的人,在肢體語言方面常犯三種毛病:笑不定、眼不定、站不定。

在我剛開始當眾講話培訓時,怎樣克服上臺無膽,是一個讓我很困惑的問題。后來我在培訓中發現:上臺講話內心無膽、自卑的人,一定會在他的肢體上表現出來,觀眾是可以看出來的。

這個“看”字很重要,我們沒有火眼金睛,看不到上臺講話者的內心,但是我們能看到他的臉、手、身的動作。這些外在的形體動作能準確地透露出他的內心狀況。一個無膽的人,內心緊張、害怕,心怦怦狂跳,那我們一定能從他的肢體動作上看出來:臉上肌肉緊繃,沒有一絲笑意,眼睛不敢看觀眾,手不知道放哪里,雙手發抖,兩腿發抖。而如果上臺后能改變無膽的肢體語言,就可以給觀眾一個有膽的形象,讓觀眾感受到你內心的沉著和自信。

下面我們先來逐一分析三不定的毛病,然后再用三定法對癥治療。

6.無膽講話者的外在表現“三不定”

“三不定”是指笑不定、眼不定、站不定。

我們先說笑不定。

笑不定,就是上臺講話沒笑容。凡是上臺緊張、害怕的人,一定表情嚴肅,笑容絕不會自始至終掛在臉上。為什么?因為心里一緊張,反映在生理上,全身肌肉都會緊張,臉上的肌肉自然也是繃緊的,一繃緊,就必然給觀眾一種面如秋霜的感覺。

你給觀眾一個冷臉色,觀眾下意識地就會對你很冷漠;你看了觀眾的臉色難看,就會更緊張,表情更加僵硬。

我主持過一個大企業每年一度的客戶答謝會。董事長上臺講話,“各位來賓、各位客戶,值此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我們舉辦這個答謝活動,就是為了衷心地感謝大家對我們企業的大力支持。”他的文字是熱情洋溢的,但他的面部表情自始至終冷冰冰的,嘴角不往上翹,眼角看不到任何笑意,你從他的語言當中感覺不到一點感謝的意思。會場很氣派,錢花了不少,就因為講話不會笑,答謝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干部培訓講座。培訓中心的領導一開口,我就非常注意觀察他的面部表情。他說:“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參加這一期的領導干部培訓。經過精心籌備,我們的國學講座終于開班了。”

說“大家好”,本來應該面帶微笑,熱情洋溢,給人心口一致的感覺,可是他臉上的肌肉是僵硬的,沒有任何表情,傳遞的是不歡迎大家來聽講座的信息,讓人很不舒服。

根據我的觀察,領導干部當眾講話笑不定的情況非常普遍,能達到80%。甚至一些很有經驗的演講者,也存在笑不定的問題。

再說眼不定。

內心無膽、緊張的人,他的眼睛一定不敢看人。不看人看哪兒呢?或者看天花板,或者看地面,或者看手中的講稿,或者看一下觀眾,眼睛馬上躲開了,就是不敢自始至終看著觀眾說話。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心里害怕見觀眾,一定會在眼睛上反映出來。而一個內心自信,充滿著講話愿望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放著光的,會像探照燈一樣,始終和觀眾進行目光的交流。

喬布斯是一位偉人,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演講家。但是他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卻是一次并不出彩的演講。

演講內容很精彩,講了三個故事:退學之后學習美術字的故事。30歲時被蘋果開除的故事,戰勝胰腺癌的故事。這三個故事激勵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年輕人。但是看了視頻才知道,他的現場演講效果卻并不很好,15分鐘的演講中,只有三四次學生的掌聲。為什么呢?我從視頻中注意到,他并沒有將稿子背下來,眼睛4/5的時間都在看稿子,顧不上和臺下的大學生交流,而且沒有笑容。這與他后來在蘋果新產品發布會上的演講比遜色很多。

我主持過一個企業管理的高峰論壇,三位主講嘉賓,其中有兩位都存在眼不定的問題。

一位是自始至終都看著自己的演講稿念,從不抬頭。讀到“尊敬的某某部長、尊敬的某某局長,非常感謝你們出席我們今天的會議”時,他的眼睛也沒有看一眼下面的部長和局長。給人的感覺是:目中無人。

另一位好一點,眼睛知道和觀眾交流,但是他的眼睛只敢看中間的觀眾,而從不看左右兩邊的觀眾,沒有兼顧全場。給人的感覺是:目中有人,但只有少數人,沒有全場人。

這兩種表現,都給人不尊重領導和聽眾的感覺。究其原因,并非傲慢,只是因為緊張,沒有受過訓練,但這樣會造成誤會。

上臺講話眼不定的情況,在領導干部中大約能占到50%,與笑不定相比要好一些。

最后說站不定。

站不定,有兩種情況。

一是做不到站如松。由于緊張、害怕,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形體姿態。手足無措,手沒地方放,腳沒地方擱,不知道怎樣站才好,耷拉著頭,佝著胸,站得歪七扭八的。

二是不等站穩就說話。因為緊張,恨不得一口氣把話說完,所以,上臺不等站穩就開口說話,話不等說完,就落荒而逃,根本顧不上鞠躬謝幕。而有膽的人,一定是站如松;一定是站穩了之后,等全場安靜之后才開腔講話;一定是講話結束之后,非常從容地下臺。

有一個專門做媒體數據調查的大公司的女老總,在一次調查數據發布會上,由她來發布調查數據。她非常重視此次講話,職業套裝很高檔,大波浪發型是精心吹過的,然而站上講臺之后,就將胳膊肘往講臺上一放,整個人的重心就靠在了講臺上,就這樣一直把話講完。這就是站不定。本來往臺上一站應該是像我們古人說的“站如松”,兩腿并攏,身體站直,可是她由于緊張,下意識地要找個心理依靠,就一直靠在講臺上了。

我還在一個大型會議上看過一個很有影響的網站領導講話,兩只手沒地方放,老是插在褲兜里,給人一種對聽眾不屑一顧的神態。實際上是天大的冤枉,這個人一直對人很和善,何況臺下還坐著他的領導,這都是因為緊張,手不知往哪兒放造成的。這也是一種站不定。

當眾講話站不定的現象,在領導干部中大約有30%,主要是在不經常上臺講話的人身上存在。

上臺講話緊張無膽的人,都逃不出“三不定”的毛病。通過對講話無膽者進行笑定、眼定、站定三方面體態語的訓練,就可以治療無膽者的三不定,讓觀眾看到一個在臺上沉著自信的演講者。

下面我將逐一介紹“笑定”,“眼定”,“站定”的訓練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莲花县| 富蕴县| 曲靖市| 方城县| 阿尔山市| 韩城市| 札达县| 沙雅县| 鄂尔多斯市| 长武县| 耿马| 曲阜市| 静宁县| 棋牌| 津南区| 博兴县| 聂荣县| 丹巴县| 西宁市| 肥乡县| 彰化县| 顺平县| 凯里市| 三亚市| 双牌县| 河源市| 济宁市| 沽源县| 益阳市| 定陶县| 容城县| 北海市| 海安县| 察隅县| 阿巴嘎旗| 南充市| 绍兴市| 安义县| 会宁县|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