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爆三樣與孔府甏肉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登上泰山遠眺,“一覽眾山小”,當年杜甫真是說絕了。
在泰山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先后有72位君王和58位皇帝登泰山封禪。正因如此,泰山被奉為五岳獨尊。
泰山尊,魯菜興。魯菜與五岳獨尊的泰山、三孔曲阜圣人的仁禮、水泊梁山的仗義一樣深入人心。
讀讀《論語》就知道,二千多年前,孔子就給魯菜訂了標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不時不食”……
千百年來,魯菜長期位居北方菜的首位,穩如泰山。
我們一行6人慕魯菜之名來濟南,想看看中國魯菜美食節的魯菜展。可是等我們趕到,會展中心提前撤展了,我們只看見展臺上拆下來的松鼠桂魚栩栩如生,蔥燒海參又大又長。
參觀展臺沒趕上,晚上只好去尋魯菜名店老字號。
首先考慮的是燕喜堂。我們按照導航指引,前后花了兩個多小時,找到兩家燕喜堂都沒開了。
換一家吧。去經五路11號的聚豐德飯店,又是一個小時的車程。飯鋪燈光微暗,菜譜貼在收銀臺對面的墻壁上,一道菜一張照片,看起來菜不少。我們點了些傳統魯菜,九轉大腸、芫爆里脊絲、油爆雙脆、火爆腰花、蒜爆羊肉、溜肝尖、白扒肚片、香辣干絲、山珍魚丸湯、手撕巴魚、陳醋四寶、清炒雞毛菜,十二個菜,一大桌。
九轉大腸很快就上來了,一個長條形平盤,一邊是轉成筒的腸子,一邊拼著腸子大小的生黃瓜段。九轉大腸,名字很好聽,說穿了就是鹵大腸,酸、甜、香、辣、咸五味俱全,色紅,軟嫩,咸香,味濃,回味悠長,配上生黃瓜一嚼,味覺的跳躍讓清脆沖淡了五味的厚膩。
魯菜以“爆”見長,重火功,精于制湯,注重用湯,烹制海鮮海味堪稱一絕,豐滿、實惠、大氣。
魯菜烹調中“爆”的手法和味型很多,油爆、醬爆、蔥爆、芫爆、湯爆、鹽爆特別出彩。內行說爆出來不僅要有外“口兒”,脆嫩,而且還得有“里味”,鮮美。
我們點的火爆腰花、芫爆里脊、蒜爆羊肉,算是和“老爆三樣”同樣的做法,是老手藝人做起來有講究的菜。“老爆三樣”非鮮肝不用,非里脊不漿,非干凈的腸肚不爆,爆油滾炒,碰汁調味,一出鍋,肝的脆嫩、肉的滑潤、腸或肚的軟嫩,質感分明,醬香出生,鮮香味豐。
菜一上來,我們細品慢嘗。
火爆腰花,質地很嫩,刀工有點粗,穗葉狀,紅褐色腰花上裹著濃油赤醬。
芫爆里脊,豬里脊加香菜一爆,白綠相映,鮮嫩清爽香辣,有胡椒粉的味道在里面。
蒜爆羊肉,新鮮的羊腿肉切成薄片,入味上漿,入熱油滑熟,然后與熟蒜片急火同炒,鑊氣足,蒜香咸鮮。
第二天在游覽了趵突泉后,我們去大明湖對面的閆大師開的魯菜館“閆府”吃中飯。吃了一個魯菜名菜一品酥鍋,里面的藕切成片,深褐色,白菜很軟轉黃,豆腐深黃,海帶切成鞋帶寬,質地柔軟,又甜又咸。
酥鍋有點像我們的鹵鍋。什么都可以放鹵水里一煮,酸咸甜香酥爛。豬蹄豆腐白菜少不了,用的是慢火,叫慢慢酥,味道濃濃的。也有“窮也酥鍋,富也酥鍋”一說,尤其是過年,在濟南不打酥鍋就少了一份年味。
這家的蔥燒海參,精致位上,品相不錯,口味軟爛。
把子肉,傳說這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拜“把子”時的下酒菜,我們在閆府吃到的這個傳統魯菜名菜像醬肉,裹著醬色的肉皮凍膠狀物,冰涼的。用五花肉、豆腐、醬油一鍋子煮出來,醬色濃郁。
后來上的閆府二醬、醬燒大黃魚,也是色深,味咸。
第三天,我們到達曲阜,孔子的家鄉。
走在曲阜街頭,打著孔府菜招牌的店子一家挨著一家。孔府菜,孔府家菜,看到了花攬鱖魚這道名菜,感覺和湘菜名菜“網油叉燒鱖魚”有相同的地方。
曲阜孔府甏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把五花肉、油豆腐、肉卷放在甏中燉煮至熟爛,軟糯清鮮出味,我喜歡吃。借著游孔府的游興,用孔府甏肉下了兩碗飯。
槐花餅也特別好吃。槐花、雞蛋、面粉調糊一煎,酥嫩含香。
菜煎餅,是另一道主食。將白菜、豆腐切丁、粉絲、紅蘿卜絲放鹽炒熟,加大蔥、蔬菜、辣椒粉拌勻,鋪放在面餅上,再蓋一層面餅,煎至兩面白色轉黃,切分成塊,餅香酥脆,餡鮮味辣。煎餅廚娘說:“我們一天可以不吃米飯,不能不吃菜煎餅。”
孔府熏豆腐將整片煙熏火燎后的豆腐,放入肉清湯中一煮,再加入西紅柿、小白菜煮沸,在清鮮中飄蕩著煙熏的香。因一鍋清水沸騰而變得清鮮有味,也是曲阜的特色。
說到熏豆腐,記起泰安的豆腐宴,一席九菜,都以豆腐為主料制作。我們沒全吃,但吃了其中一道“泰山三美”。我們從泰山桃花峪索道下來,在泰山腳下農家小院午餐。菜譜就是一個大黑板,一眼就看到了“泰山三美”,其實是白菜、豆腐、水做成的湯菜。
我們也在膠東風味的“老船長”吃了一頓海鮮,基本是原汁原味,不過還是有些咸。
走到哪,都有煎餅卷大蔥。餅柔帶勁,蔥嫩含香,一口咬下去微甘。
齊魯大地位于膠東半島,東臨渤海、南臨黃海,山東半島的獨特氣候滋潤著齊魯大地,渤海灣的海鮮、章丘的蔥、蘭陵的蒜、萊蕪的姜、膠州白菜、濰坊蘿卜、壽光韭菜……為魯菜提供了高品質的食材。
我們一路上遇見的魯菜多偏咸,芡多,油厚,色深,或者這也正是魯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