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7876字
- 2020-03-30 09:34:23
2.情感影響發(fā)展
人類對其環(huán)境所做的改變,我們稱之為文化,我們的文化就是人類心靈激發(fā)其肉體所做的各種動作的結果。我們的工作被我們的心靈所啟發(fā)。我們身體的發(fā)展則受到我們心靈的指導和幫助。總而言之,人類的表現(xiàn)中到處都充滿了心靈的效用。然而,過度強調心靈的分量,卻絕非我們的初衷。如果要克服困難,身體的合宜是絕對必需的。由此可見,心靈參加控制環(huán)境的工作,以使肉體受到保護,免于虛弱、疾病和死亡,并避開災害、意外及功能的損傷。我們感受快樂與痛苦、創(chuàng)造出各種幻想,以及認出環(huán)境之優(yōu)劣等等能力,也都有助于這個目標的達成。幻想和識別是預見未來的方法。不僅如此,它們還能激起許多感覺,使身體隨之而行動。個人的感情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肉體,可是它們卻不受制于肉體,個人的感情主要是由個人的目標和他的生活方式決定的。
顯而易見,支配個人的,并不單單是生活方式而已。如果沒有其他力量,他的態(tài)度并不足以造成病征。生活方式必須被感情加強后,才能引起行為。個體心理學概念中的新觀點就是我們觀察到:感情絕對不會和生活方式互相對立,目標一旦訂下,感情就會為了要獲得它而適應自身。此時,我們談的已經不在生理學或生物學的領域之內了;感情的發(fā)生不能用化學理論來解釋,也不能用化學實驗來加以預測。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先假設生理過程的存在,但我們更有興趣的,卻是心理的目標。我們并不十分關心焦慮對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我們要研究的是焦慮的目的和結果。
依照這種研究方向,焦慮不能被當作是由于性的壓抑所引起的,也不能被認為是出生時難產所留下的結果。這種解釋都太離譜了。我們知道:習慣于被母親伴同、幫助、保護的孩子,很可能會發(fā)現(xiàn):焦慮——不管其來源如何——是控制自己母親的有效武器。我們也不以只描述憤怒時的生理狀況為滿足,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憤怒是控制一個人或一種情境的工具之一。我們承認:每一種身體或心靈的表現(xiàn)都是以天生的材料為基礎,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卻在于如何應用這些材料,以獲取既定的目標。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唯一真正對象。
在每個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感情是依照他獲取其目標所必要的方向和程度而成長和發(fā)展的。他的焦慮或勇氣、愉悅或悲哀,都必須和他的生活方式協(xié)同一致,它們適當?shù)膹姸群捅憩F(xiàn),都能恰恰合乎人們的期望。用悲哀來達成其優(yōu)越感目標的人,并不會因為其目標的達成而感到快活或滿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時候才會快樂。只要稍加注意,我們還可發(fā)覺,感情是可以隨需要而呼之即來或揮之即去的。一個對群眾患有恐懼癥的人,當他留在家里,或指使另一個人時,他的焦慮感就會消失掉。所有神經病患者都會避開生活中不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征服者的部分。
情緒的格調也像生活方式一樣的固定。比方說,懦夫永遠是懦夫,雖然他在和比他柔弱的人相處時可能會顯得傲慢自大,而在別人的護翼下時也會表現(xiàn)得勇猛萬分。他可能在門上加三個鎖,用防盜器和警犬來保護自己,而同時又堅稱自己勇敢異常。沒有人能證實他的焦慮感,可是他性格中的懦弱部分卻在他不厭其煩地保護自己的行為中表露無遺。
性和愛情的領域也能提供類似的證據(jù)。當一個人想接近他的性目標時,屬于性的感情必然會出現(xiàn)。為了要集中心意,他必須放開有競爭性的工作和不相干的興趣,如此,他才能引起適當?shù)母星楹凸δ堋H鄙龠@些感情和功能——例如:陽痿、早泄、性欲倒錯和性冷感——都是拒絕放棄不合宜的工作和興趣所造成的。不正確的優(yōu)越感目標和錯誤的生活方式都是導致這種異常的因素。在這類病例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他只期望別人體貼他,自己卻不體貼別人;他缺乏社會興趣;他在勇敢進取的活動中經常失敗等傾向。
我的一個病人,一個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男人,因為無法擺脫犯罪感而覺得痛苦萬分。他的父親和哥哥都非常重視誠實這種品質。這孩子7歲時,有一次他在學校里告訴老師:他的作業(yè)是他自己做的。事實上,那是他的哥哥代他做的。以后,這孩子即隱瞞其犯罪感達三年之久。最后,他跑去找他的老師,供認了他可怕的謊言,但老師只是一笑置之。接著,他又哭著去見他的父親,第二次認錯。這次,他更成功了,父親深以他的可愛與誠實為榮,不但夸獎他,還安慰他。盡管父親原諒了他,這孩子仍然非常沮喪。我們無法不下這種結論:這孩子為了這樣瑣碎的小事如此嚴厲地責備自己,是為了要證明他的誠實和嚴正。他家庭中高尚的道德風氣,使他有在誠實方面超越別人的沖動。在學校功課和社會吸引力方面,他都自覺不如他哥哥,因此,他便想要用他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優(yōu)越感。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更因其他各種的自卑而感到痛苦。他經常手淫,而且在學習中也沒有完全戒掉欺騙行為。當他面臨考試時,他的犯罪感總會逐漸增加。由于他過分敏感的良心,他的負擔遠比他的哥哥重,因此,當他想和哥哥并駕齊驅而又無法做到時,他便以此為脫身的借口。離開大學后,他計劃要找一份技術性的工作;但是他強迫性的犯罪感卻變得尖刻異常,他整天都需要祈求上帝的原諒,結果他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工作的時間。
后來,他的情況壞得使他被送到精神病收容所。在此,他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的病況卻大有起色。在離開收容所前,院方要他答應:萬一舊病復發(fā),必須再回來入院。以后,他即改行攻讀藝術史。有一次,在考期來臨前的一個星期日,他跑到教堂去,五體投地拜倒在眾人面前,大聲哭喊道:“我是人類中最大的罪人!”就這樣,他又再次成功地讓別人注意到他的良心。
在收容所又度過一段時間后,他回到了家里。有一天,他竟赤裸裸地走進餐廳去吃中飯!他是個身體健美的人,在這一點上,他是可以和他的哥哥或其他男人一較短長的。
他的犯罪感是使他顯得比其他人更誠實的方法,而他也朝此方向掙扎著要獲取優(yōu)越感。然而,他的掙扎卻走上了生活中的旁門左道。他對考試和職業(yè)工作的逃避,給了他一種懦弱的標志和高漲的無所適從之感。他的各種病征都是有意地避開每一種能使他覺得被擊敗的活動。顯然,他在教堂中的臥拜認罪和他感情沖動地進入餐廳,也同樣都是用拙劣的方法來爭取優(yōu)越感。他的生活方式要求他做出這些行為,而他引發(fā)的感情也是完全合宜的。
我們說過,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個人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并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系。他利用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huán)境中獲得的印象,并將它們修正,以配合他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結束時,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趨近目標的方式、他的情緒傾向等等,也都已經固定。以后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但在改變它們之前,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xiàn)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現(xiàn)在他的新表現(xiàn)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
個人是以他的感官來接觸環(huán)境,并從其中獲取印象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他訓練自己身體的方式看出:他準備從環(huán)境中獲取哪一種印象,以及他將如何運用其經驗。如果我們留心他觀察和諦聽的方式,以及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我們便會對他有充分的了解。這就是舉動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個人的舉動可以顯示出他身體器官所受過的訓練,和他如何運用它們以選擇他要接受的印象。一個人的舉動是永遠受制于意義的。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心理學定義上再添加一點東西。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tài)度,我們現(xiàn)在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不能配合環(huán)境而且也無法滿足環(huán)境要求的肉體,通常都會被心靈當作是一種負擔。因此,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在心靈的發(fā)展上比其他人遭遇了更多的阻礙,他們的心靈也較難影響、指使并命令他們的肉體趨向優(yōu)越的地位。他們需要用較多的心力并且必須比別人更集中心意,才能達成相同的目標。所以,他們的心靈會變得負荷過重,而他們也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兒童老是受到器官缺陷和行動困難的困擾,他們便沒有多余的注意力去留心外界的事物。他根本找不到對別人發(fā)生興趣的閑情逸致,結果他的社會感覺和合作能力便比其他人差許多。
器官的缺陷造成了許多阻礙,但是這些阻礙卻絕不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如果心靈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克服這些困難,則個人可能會和原先負擔比較輕的人一樣成功。事實上,器官有缺陷的兒童,盡管遭受到許多困擾,他們卻經常比身體正常的人有更大的成就。器官缺陷是一種能使人向前邁進的刺激。例如,視力不良的兒童可能因為他的缺陷而感到異常的壓力。他要花費較多的精神才能看清東西,他對視覺的世界必須給予較多的注意力,他也必須更努力地區(qū)分色彩和形狀。結果,他對視覺的世界卻比不須努力注意微小差異的兒童有更多的經驗。由此可見,只要心靈找出了克服困難的正確方法,有缺陷的器官即能成為重大利益的來源。有許多畫家和詩人都曾蒙受視力缺陷的困擾。這些缺陷被訓練有素的心靈駕馭之后,它們的主人卻比正常人更能運用他們的眼睛來達成多種目的。在天生慣用左手而又未被當作是左撇子看待的兒童之中,也很容易看到同樣種類的補償。在家庭里,或在其學校生活開始之際,他們會被訓練運用他們不靈巧的右手。事實上,他們的右手是十分不適合于書寫、繪畫或作手工藝的。但是,假如心靈能被妥善運用以克服這種困難,我們相信他們不靈巧的右手必定會發(fā)展出高度的技巧,事實上也是如此。許多慣用左手的兒童都比正常人在書法、繪畫和工藝方面更有技巧。找出正確的方法后,再加上興趣、訓練和練習,他們就能夠將劣勢轉變成優(yōu)勢。
只有決心要對團體有所貢獻而興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兒童,才能成功地學會補償其缺憾之道。只想避開困難的兒童,必將繼續(xù)落于他人之后。只有在他們眼前有一個可供追逐的目標,而這個目標的達成又比擋在前面的障礙對他們更為重要,他們才會繼續(xù)勇敢前進。這是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指向何處的問題。如果他們努力爭取某種身外之物,他們自然會訓練自己,使自己具有獲得它們的能力。困難只是在通向成功之路上必須克服的關卡。反過來說,假如他們的想法只是擔心他們不如別人,而沒有其他目標,那么他們就不會真正有所進步。一只笨拙的右手是無法靠憑空妄想而變得靈巧的,它們只有通過練習才會變得較為靈巧。而達到此種成就的誘因,也必須比長期存在的笨拙所造成的氣餒,更深刻地被人感覺到。如果一個孩子想要集中全力來克服他的困難,在他身外必須有一個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以他對現(xiàn)實的興趣對別人的興趣以及對合作的興趣為基礎的。
我對患有腎管缺陷家族的研究,可以作為遺傳性缺陷被轉變運用的好例子。這種家庭中的孩子經常患有夜尿癥。器官的缺陷是真實的,它可以從腎臟、膀胱或脊椎分裂(spina bifida)的存在中看出來。而腰椎附近皮膚上的青痕或胎記,也能使人看出他們的這一部位可能有此類缺陷。但是,器官的缺陷卻不足以造成夜尿癥。這種孩子并不是在他器官的壓迫之下才患上夜尿癥的,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利用著它們。例如,有些孩子在晚上會尿床,可是在白天卻不會溺濕自己。有時,當環(huán)境或父母的態(tài)度改變時,孩子的這種習慣也會突然消失。假如兒童不再利用器官上的缺陷作為達成某一目的的手段,那么除了心智有缺陷的兒童之外,夜尿癥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但是,患有夜尿癥的兒童所受到的待遇,大都不會使他想克服它,反倒會想繼續(xù)保留它。經驗豐富的母親能給他正確的訓練,但假如母親經驗不足,這種不必要的毛病卻會持續(xù)下去。在患有腎臟病或膀胱疾患的家庭中,和排尿有關的每件事情大多會被過分強調,因此,母親很可能錯誤地用盡各種方法想消除他的夜尿癥。如果孩子注意到這一點是多么受人重視,他就可能不愿治愈自己的疾病。它提供給他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表明他對這種教育的反對。假如孩子想反抗父母給他的待遇,他必然會找出他自己的方法,來攻擊他們最大的弱點。德國有一個著名的社會學家發(fā)現(xiàn):在罪犯中,有相當驚人的比例是來自那些父母的職業(yè)是壓制犯罪的家庭,如法官、警察、獄吏等。而教師的子女也常常特別頑劣難化。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也常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真的。我還發(fā)現(xiàn):在醫(yī)生的子女中神經病患者的數(shù)目,和傳教士的子女中不良少年的數(shù)目,都相當驚人。同樣地,當父母過分重視排尿時,兒童就有一條很明顯的途徑以表明他們已有自己的意志。
夜尿癥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如何利用夢以引起適當?shù)那榫w來配合我們想做的行為。尿床的孩子常常會夢見他們已經起床并且走到了廁所。他們用這種方式原諒自己后,便理所當然地尿在床上。夜尿癥所要達成的目的通常是: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使別人聽從他,要別人在晚上也像白天一樣地注意他。有時,這種習慣是一種敵意的表示,它是反抗別人的方法之一。不管是哪一個角度,我們都可看出:夜尿癥實在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這種孩子不用他們的嘴巴而用他們的膀胱說話。器官的缺陷給了他一種表明自己態(tài)度的方法。
用這種方法表現(xiàn)自己的孩子都處于一種緊張狀態(tài)之下。通常,他們多是屬于被寵慣后又喪失唯我獨尊地位的一群。也許是由于另一個孩子的出生,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難以再得到母親的全部關懷。此時,夜尿癥即代表了一種想向母親更緊密接近的動作,雖然它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方法,它卻有效地說:“我還沒長得像你想象的那么大,我還要被照顧呢!”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或在不同的器官缺陷下,他們便會采用其他的方法。他們也許會利用聲音來建立和別人的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到晚上便會哭鬧不安。有些孩子還會夢游、做噩夢、跌下床或口渴吵著要喝水。然而,這些表現(xiàn)的心理背景都是類似的。病征的選擇,一部分決定于身體的情況,一部分則視環(huán)境而定。
這些例子都很清楚地顯示出心靈對肉體的影響。事實上,心靈不僅能影響某種特殊病征的選擇,它還能支配整個身體的結構。對這個假設我們還沒有直接的證明,而且要找出這種證明也是相當困難的。然而,它的證據(jù)看來卻似乎相當明顯。如果一個孩子是膽小的,他的膽小便會表現(xiàn)在他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他不關心體格上的成就,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能達到這種成就。結果,他便不會采用有效的方法來鍛煉他的肌肉,而且也拒絕接受通常會讓人想鍛煉肌肉的所有外來刺激。當對鍛煉自己肌肉有興趣的其他孩子在體格健美方面遙遙領先時,他卻由于缺乏興趣而落在他人后面。通過這些討論,我們可順理成章地總結出:身體的整個形狀和發(fā)展不僅受心靈的影響,而且可以反映出心靈的錯誤和缺點。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有許多肉體的表現(xiàn)是心靈無法找出補償其困難的正確方法所造成的結果。例如,我們已經確知,在生命開始的最初四五年間,內分泌腺本身也會受到心靈的影響。有缺陷的腺體對行為并不會有強迫性的影響,反之,整個外在環(huán)境、兒童想接受印象的方向以及心靈在他感興趣的情境中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等等,卻能不斷地影響腺體。
另外一個證據(jù)可能比較容易被了解并被接受,因為我們對它較為熟悉,而且它引起的是身體短暫的表現(xiàn)而不是固定的特質。每一種情緒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到身體上,每個人也都會將他的情緒表現(xiàn)在某種可見的形式中,也許是他身體的姿勢或態(tài)度,也許是他臉部的表情,也許是他的腿或膝蓋的顫抖。例如,當他臉色變紅或轉白時,他的血液循環(huán)必然已經受到影響。在憤怒、焦急或憂愁的狀態(tài)之下,肉體都會說話。而肉體在說話時,都是使用自己的語言。當一個人處于他所害怕的情境中時,他可能全身發(fā)抖,另一個人可能毛發(fā)豎立,第三個人可能心跳加快,還有些人會冷汗直流、呼吸困難、聲音變啞、全身搖晃而畏縮不前。有時,身體的健康狀態(tài)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喪失胃口或引起嘔吐。對某些人來說,這種情緒主要會干擾到膀胱的功能,對另一些人來說受影響的則是性器官。有些兒童在考試時會覺得性器官受到刺激;而罪犯在犯了罪之后,常常會跑去找妓女,或去找他們的女友,這也是眾所皆知之事。在科學的領域中,我們看到許多心理學家宣稱:性和焦慮有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而另外的心理學家卻主張:它們之間一點關系也沒有。他們的觀點是依他們個人的經驗而定的,對某些人來說,它們之間有關聯(lián),對其他人來說就沒有。
這幾種不同的反應都屬于不同類型的個人。它們很可能被發(fā)現(xiàn)多多少少是由遺傳得來的,而這些不同的身體表現(xiàn)也經常能給我們許多暗示,讓我們看出其家族的弱點和特質,因為同一家族的其他成員也可能做出非常類似的身體反應。然而,這里最有趣的事情是:觀察心靈如何利用情緒來激起某種身體狀態(tài)。情緒和它在身體上的表現(xiàn)告訴我們:心靈在一個被它解釋為有利或有害的情境之中,如何做出動作和反應。例如,當一個人發(fā)脾氣時,他總希望盡快地克服這種情緒,而他找到的最好方法似乎就是:打擊、辱罵或詆毀另一個人。另一方面,憤怒也能影響身體器官,它使之僵止不動,或給予額外的壓力。有些人在生氣時,胃部會出毛病,臉孔也會漲得通紅。他們的血液循環(huán)改變的程度甚至會使他們感到頭痛。在偏頭痛或習慣性頭痛的后面,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有異乎尋常的憤怒或羞辱。對某些人來說,憤怒還可能造成三叉神經痛或癲癇性的痙攣。
心靈影響肉體的方法,尚未完全被探討清楚,所以我們也無法對它們做完全的描述。緊張的心情對自主神經系統(tǒng)和非自主神經系統(tǒng)二者都能發(fā)生影響。只要一緊張,自主神經系統(tǒng)一定會有所動作。有些人可能會拍桌子、咬嘴唇或撕紙片,只要他一緊張,他必然會按照某種方式做出動作。咬鉛筆或吸香煙也能作為發(fā)泄緊張的方式。這些動作告訴我們:他對自己所面臨的情境已經覺得受不了了。他在陌生人中間會變得臉紅耳赤、手足無措、肌肉顫抖,這也都是緊張的結果。緊張能經由自主神經而傳至全身,因此,這種情緒發(fā)生時,人的整個身體都會處于緊張狀態(tài)中。可是,這種緊張的表現(xiàn)并不是在身體的每一點都一樣清楚,我們所討論的病征,只在于其結果能夠被發(fā)現(xiàn)之點。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檢查,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于情緒的表現(xiàn)之中,而這些身體的表現(xiàn)又都是心靈和肉體活動的結果。我們必須檢視心靈對肉體和肉體對心靈之間的相互活動,因為它們二者都是我們所關心的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從這些證據(jù)中得到一個結論:生活方式和與其對應的情緒傾向,會不停地對身體發(fā)展施加影響。假如兒童很早就固定下他的生活方式,而我們本身又有足夠經驗,那么我們便能預見他以后生活中的身體表現(xiàn)。勇敢的人會把他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于他的體格中。他的身體會長得與眾不同,他的肌肉較為強壯,他的身體的姿勢也較為堅定。生活方式及其對應的情緒傾向對身體的發(fā)展可能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它可能是肌肉較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敢者的臉部表情也和普通人不一樣,結果他的整個外形都會異于常人,甚至他骨骼的構造也會受到影響。
如今,我們很難否認心靈也能夠影響大腦。病理學的許多個案顯示:由于大腦右半球受損而喪失閱讀或書寫能力的人,能夠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來恢復這些能力。有些中風患者,其大腦受損的部分已經完全沒有復原的可能性,可是大腦的其他部分卻能補償并承擔起整個器官的功能,這樣,他的大腦的官能就可以恢復完全。當我們想證實個體心理學所主張的教育應用的可能性時,這件事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心靈能夠對大腦施加這樣的影響,如果大腦只不過是心靈的工具——雖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只是工具而已——那么我們就能找出發(fā)展或增進這種工具的方法。大腦生來便不合于某種標準的人,并不必在一生之中都無可逃避地受其拘束,他可以找出使大腦更適合于生活的方法。
將目標固定于錯誤方向的心靈——例如,未努力發(fā)展合作能力者——對大腦的成長就無法施加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有許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總顯得好像缺乏智力和理解能力。因為成人后的舉止能顯示出他最初四五年間所建立的生活方式對他的影響,而且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統(tǒng)覺表和他賦予生活意義的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他所遭受到的合作障礙,并幫助他矯正其失敗。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已經朝這門科學踏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