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煩“腦”
- (美)弗朗西斯·詹森 艾米·艾利斯·納特
- 2299字
- 2020-03-27 22:02:10
青春期為什么與眾不同
青春期的確是個危險的雷區(qū)。但青春期這個概念其實是一個較新的“發(fā)現(xiàn)”。很久以來,人們一直把青春期視為一個普通的發(fā)展階段,直到20世紀中葉,科學家才認為它是一個介于兒童期和成年期之間的獨立的發(fā)展階段。我們所說的“青少年”通常指年齡在13~19歲之間的孩子。就連“青少年”(teenager)這個詞,也是由于1941年4月發(fā)表的一篇雜志文章1才首次出現(xiàn)在紙質(zhì)媒體上,而且在那篇文章中也只是被一筆帶過而已。
19世紀中后期之前,人們一直習慣把青少年當作個頭略小的大人,這主要是出于經(jīng)濟上的考慮。青少年要干各種活兒,他們要播種、擠奶,還要劈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新殖民地有一半人口年齡不滿16歲。如果一個女孩到18歲還沒找到婆家,那么大家就會認為她這輩子基本上嫁不出去了。20世紀初,10歲剛出頭,甚至是年齡更小的孩子就可以從事大多數(shù)工作,他們要么下地干活,要么去工廠,踩著箱子操縱各種機器。到1900年,工業(yè)革命的急速發(fā)展讓兩百多萬青少年走進了美國的工廠。
20世紀中葉,經(jīng)濟大蕭條和高中的興起改變了美國人對童年時期的定義,催生出全新的青少年時代。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大蕭條隨即開始,童工首當其沖丟掉了自己的飯碗2。他們的唯一出路便是去讀書。所以,到20世紀30年代末,大多數(shù)14~17歲的孩子都進入了高中,這可是美國教育史上的頭一遭。美國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2003年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即便在今天,美國人依然把高中畢業(yè)視為成年的首要標志3。(在英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沒讀完高中的青少年依然會被當作成人。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法律允許16歲大的青少年離開學校,甚至允許他們離家獨立生活。)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美國的大多數(shù)青少年無須養(yǎng)家糊口,他們看起來自然不像成人,至少在高中畢業(yè)前不像。他們一般和父母住在一起,由父母養(yǎng)活。由于上高中的青少年越來越多,他們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階層。和成人相比,他們的相貌、衣著、興趣愛好,甚至語言都有所不同。簡言之,他們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正如一位匿名作者所寫的那樣:“年輕人之所以成為青少年,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4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個人便已預見到了這一切,他便是美國心理學家格蘭維爾·霍爾。1904年,霍爾的《青春期:心理學及其與生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關系》(Adolescence: Its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s to Physi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Sex, Crime and Education)正式出版。這是一本有關青少年文化的突破性作品,雖然400多頁內(nèi)容從未提到過“青少年”這幾個字,但書名中的“青春期”足以說明,霍爾將介于兒童期和成年期的這段時間視為獨立的發(fā)展階段。霍爾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是美國獲得心理學專業(yè)哲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后來還擔任了美國心理協(xié)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首任主席。在他看來,青春期在性質(zhì)上與童年期和成年期不同,是一個特殊且獨立的人生階段。霍爾認為,如果說成年期是進化成熟的理性,兒童期是未開化的野蠻,那么青春期就是中間那段繁茂生長的時期,具有原始和“新返祖”的特征,所以,這一時期僅僅比絕對混亂的兒童期好控制一點點。
霍爾向家長和老師提出如下建議:我們不應該溺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而是應該把他們?nèi)ζ饋恚噍斢嘘P公益服務、紀律、利他主義、愛國主義和尊重權威的思想。雖然在有關如何應對青少年的多變和惱人這一問題上,霍爾的建議看起來有些粗暴,有點過時,但他很早就提出,青春期和發(fā)育期存在生理上的聯(lián)系,而且認為“品格和人格正在成形,但一切都是可塑的”5。霍爾的這一認識在當時的確是非常先進的。他還寫道:“自我感受和雄心與日俱增,每種特質(zhì)和神經(jīng)器官都容易讓孩子們變得敏感,讓他們做出過激反應。”
20世紀中葉,美國公眾認為“青少年”具備以下特點:強調(diào)自我感受,擁有雄心壯志,行事夸張、過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青少年漸漸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代表符號包括少女追星族(teenyboppers)和崇尚傷感歌星、愛穿短襪的波比短襪派(Bobby-soxers),還有一些成功飾演叛逆角色的著名演員,如出演電影《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的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以及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叛逆角色,如《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考爾菲德(Holden Caulfield)。雖然青少年時代在美國逐漸成形,越來越為眾人所接受,但對于孩子到底要長到多大才算是成人這個問題,大家還是沒想清楚。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沒能找到確切答案。在美國的大多數(shù)州,一個人要到15~17歲才能開車,18歲才能投票、買煙和參軍,21歲才能喝酒,25歲才能租車。眾議院議員和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的最小法定年齡分別是25歲和35歲。至于州長候選人的最小法定年齡,有6個州不做規(guī)定,俄克拉荷馬州則規(guī)定是31歲,為全美最小。在大多數(shù)州,法律對證人和合同訂立者沒有最低年齡要求。未成年人可以向法院申請獨立,擺脫父母或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也可以自行尋求戒酒和戒毒治療,大多數(shù)法庭亦未做出最低年齡限制。但是,只有18歲及以上的公民才有資格做出有關自己的醫(yī)療決策和訂立具有法律效力的遺囑。至少有35個州規(guī)定,如果18歲及以下的青少年要墮胎,必須獲得家長的同意。就這樣,我們向青少年發(fā)出了一堆混亂的信息。社會到底想讓青少年肩負哪些責任?作為成人的我們都未必理得清這些信息背后的邏輯,就更別提理性思維能力欠發(fā)達的青少年了。
那么,成為青少年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他們一半是孩子,一半是成人?這不只是一個有關語義、哲學和心理的問題,因為對家長、老師、醫(yī)生,乃至刑事司法系統(tǒng)來說,這個問題都影響重大,且極具現(xiàn)實意義,對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
霍爾相信,青春期始于發(fā)育期的啟動,因此人們認為是他開創(chuàng)了有關青少年的科學研究。霍爾認為,我們?nèi)绻肜斫馇嗌倌瓿砷L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心理、情緒和生理變化,就必須首先理解發(fā)育期的生理機制。他雖然拿不出相關的實證證據(jù),但還是得出了這一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