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
- 沈奕斐
- 2749字
- 2020-03-24 23:11:57
你也是這樣的“快點+糾錯”家長嗎?
早上鬧鐘鈴一響,我還沒醒,我媽就說“快點起床了,你又要遲到了”;穿個衣服嫌我扣扣子方法不對;吃早飯,一定要讓我吃完她準備好的所有早餐,然后嫌我慢,說早起十分鐘就都解決了;拿起書包要走人,一定要讓我檢查一下有什么沒帶的,萬一檢查出來真有忘帶的,趕快去拿,她又批評我丟三落四,不提醒什么都做不好,有時候就算忘了,我也不愿意去拿,免得被嘮叨。
晚上,我媽一進門就問:“作業做完了嗎?”不管作業有多少,只要沒有做完,那一定是我在家玩游戲沒有好好做作業,然后嫌我字寫得不好看,發現我的錯誤又增加了;萬一很幸運,作業做完了,我媽又說那為什么不預習一下?不復習一下?不自己再看看書?有時間為什么不練練琴?
總之,我媽最常說的話就是“快點快點”,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錯。
小任是一個10歲的男孩,上四年級,我是在一個工作坊里認識他的,他在形容他媽媽的“快點”和“糾錯”特征的時候生動形象地表演了他媽媽的表情和動作,把大家都逗樂了。
我問小任媽媽:“真的是這樣的嗎?”
小任媽媽說:“沒辦法啊,如果你不催,他根本就不會動,拖拖拉拉,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從床上爬起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出門,不知道什么時候做完作業;如果你不給他挑錯,他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計算錯誤一犯再犯,而且他還一點不在乎同樣的錯誤反復發生??偸且阃埔煌疲艅右粍?,學習一點自覺性都沒有?!?/p>
小任和他媽媽的互動絕對不是個案,我在研究親子關系的過程中,發現這樣“相愛相殺”的關系比比皆是。很多時候,父母會辯解:我不是要求孩子有多優秀,只是希望他能做到正常孩子能完成的任務而已。那么,父母心目中的正常孩子是什么樣的呢?實際上孩子又是如何表現的呢?我們的研究做了一個從早到晚的記錄。
早上,父母認為正常的孩子鬧鐘一響就會自覺起床,壓根兒不會賴床;吃早飯也無須自己費心哄喂,孩子能很順利地把早飯吃完;吃完飯后乖巧地和自己說聲再見便開心地去上學。
但現實中,自家孩子在鬧鐘響起后,往往會賴床,有時候還伴有起床氣,見此情形家長通常是耐著性子哄他起床穿衣;孩子慢慢吞吞地穿好衣服到了洗漱環節,又三兩下地迅速解決刷牙問題,此時的家長只能再次壓住怒火讓孩子去吃早飯;而飯桌前的孩子,除了吃飯這事以外,一切東西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有的孩子明明前一天答應什么都吃,現在又萬般挑剔;最后總算熬到了出門環節,孩子又開始抗拒出門上學……一般這個時候,忍耐了一早上的家長就完全爆發了。
到了學校,父母認為正常的孩子在課堂上能認真聽講,不開小差;課間休息能和同學討論課堂上已學的知識,并且交流十分有禮貌;老師布置的作業也能按時完成,沒有不會做的作業。
而現實中的自家孩子到了學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常事,臨近中午下課,心思能飄到午飯上;有些調皮的男孩子在課間甚至會和同學擰成一團;而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孩子總是記不全,作業也很少全對,不會做或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是常態。
下午回到家,父母認為正常的孩子能順利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正確率高,并能按規定時間自覺練習鋼琴;如果睡前還有一點空閑時間,孩子會出于習慣看一會書,而且看的還是父母希望他看的書;最后到了睡覺時間,沾床就能睡著。
而現實中的自家孩子回到家,不僅作業沒有完成,有時候連練習本都不知去向;練習鋼琴孩子也總是因為太累或沒興趣而停下來,非要吼上幾聲,甚至武力威脅才能勉勉強強、拖拖拉拉地完成任務;若是家中有老人,孩子在老人的袒護下偷懶就更順利了;最后到了睡覺時間,調皮鬼上身,又百般不愿入睡。
父母每天都在和孩子斗智斗勇,每天都在博弈和爭吵中度過,所以,現在的父母感嘆:孩子一上學,陪個作業,不僅血壓升高,手掌也很容易拍斷。
我們的研究發現,父母之所以如此焦慮和情緒不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心目中存在這樣一個“正常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和這個“正常的孩子”相比,處于很落后、很有問題的境地。所以,父母就焦慮、恐慌,想盡一切方法希望孩子走上“正?!钡陌l展道路。
我在訪談中,常常反問家長:早上起床你會想要賴一會兒床嗎?你早上有時候會有起床氣不想吃飯嗎?你在開會的時候,特別是開無聊的會時,會不會開小差?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不是也很想癱倒在沙發上休息一下?……大部分家長會很誠實地回答:是的。
我追問:那你覺得自己正常嗎?
其實這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恰恰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尤其像回家作業不能全部做出來或做對,更是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現象。如果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都會做,那就失去了做作業的價值。正是通過孩子作業做錯,老師才知道還有哪些學生哪一部分內容沒有掌握,這樣老師才能在下一次課程中有重點地幫助孩子掌握知識,孩子也能知道自己需要在哪里努力。這是學習的正常過程。
找到孩子的問題,正確地指出來,并告知他們什么才是正確的方法當然是有用的,我們在后面會具體討論如何找到問題,如何能切實地幫助孩子??墒?,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糾錯常常是在“想當然”的基礎上,覺得孩子應該這么做,不照著自己說的做,就是錯了。這些錯誤常常并不是孩子故意犯的,而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長,把孩子成長的正常過程看成問題而導致的。
當父母把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都看作不正常的,需要時時刻刻糾正,那么父母就變成了“快點+糾錯”的父母。在這種關系的互動中,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慢慢對父母關上心門,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說,在父母最應該發揮影響力的青春期,他們不僅說不上話,而且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和孩子成了敵人,孩子專門做父母不喜歡的事情來挑戰父母的權威。還有少部分孩子成了“媽寶男”“媽寶女”,沒有主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大學畢業后的每一步發展依然需要父母操心安排,而且他們把這種成年后的依賴看作理所當然,看作愛的標志。
可怕的是,催促和糾錯日復一日,雖然毫無效果,但是父母們依然堅持不懈。
如何打破這種循環?這是我一直以來做中國城市家庭教育研究的一個重點。對此,學術界的共識是: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父母的問題。要改變這種循環就要從父母改變認知開始。
父母總是覺得:因為孩子慢,所以我要催;因為孩子總是犯錯不自知,所以我要幫助他找出錯誤來改正。其實這種因果關系錯了,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因為父母不信任孩子,不給孩子試錯和承擔后果的機會,孩子才會失去自我糾正的能力;因為父母等不及總是想快點,孩子才無法自己走得很好;因為父母日常對孩子否定偏多,才導致孩子低自尊,失去自我成長的驅動力。
這個因果關系如果沒有搞清,只是對孩子提一大堆要求,父母一點都不改變,那永遠是事倍功半:親子關系被破壞,孩子的成長動力和能力也被破壞。有些道理父母都懂,可是放到現實的具體環境和事情中,父母就忘了,“快點”變成了口頭禪,糾錯變成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