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
- 沈奕斐
- 6833字
- 2020-03-24 23:11:57
序言
這本書寫給那些努力想要成為好父母的朋友和教育行業相關從業人員,希望能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角度把當代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講清楚,減輕大家的焦慮,幫大家找到家庭教育的方向和具體操作方法。
中國的父母太冤了
2007年到2009年,作為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教師,我在哈佛大學做燕京訪問學者。由于我的研究方向是家庭社會學,所以我當時跟合作伙伴——哈佛教育學院和人類學的教授們一起到社區去走訪那些“有問題”的孩子。這里所謂“有問題”的孩子不是指人品不好的孩子,而是指那些在街頭斗毆、離家出走,甚至有吸毒情況的孩子。
我們在走訪中發現,這些孩子幾乎都處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境里:要么是他們的父母自己有嚴重的問題,比如吸毒;要么就是父母自己的生活很艱難,或者對孩子沒有什么責任心,不太管孩子,甚至遺棄孩子。總而言之,在美國,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因為背后有一個特別不靠譜、特別不負責任的家長。
回到中國以后,我也開始接觸一些“有問題”的孩子,比如離家出走的孩子,經常打人的孩子,網絡成癮不回家的孩子……這時,我發現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這些“問題孩子”的父母跟我在美國看到的完全不一樣。當然也有不管孩子的父母,但是大部分父母不是自我享受型的,而是極具犧牲精神,把時間、精力、金錢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甚至有些父母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可是,孩子還是會離家出走,跟父母的關系還是很糟糕,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犧牲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可是收獲的結果卻和投入完全不成正比。這么一對比,我就覺得咱們中國父母太冤了:我們花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對孩子這么盡心盡職,可還是出問題了!美國家庭出問題的都是那些父母不負責任,或者自己不努力的,而我們完全不是啊!
所以,從2009年開始,我就把研究的視角放到了那些委屈的父母身上。我很想找到問題所在:為什么這么努力的父母卻沒有收獲好的結果?怎么做才能讓父母不再委屈,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更多“想不通的父母”“努力的父母”。他們各有各的問題,但是背后的原因卻有很多的相似性。
想不通的父母
2019年上半年“小龍女”吳卓林又上熱搜了。據港媒報道,曾經有網友連續兩天在加拿大多倫多偶遇吳卓林及其女友。該網友爆料,吳卓林在附近垃圾站拾荒,將居民丟棄的物品循環再用,疑似靠撿垃圾為生。
“撿垃圾”加上成龍非婚生女的身份,再一次讓這個18歲的女孩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這已經不是吳卓林第一次上熱搜。2015年,她以“遭受母親虐待”為由第一次“報警抓母”。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她又因“自殺自殘”“出柜”“離家出走”“二度報警抓母”“失蹤加拿大”等緣由,和頻頻失控的母親吳綺莉一起成為TVB式八卦連續劇的主角。
在被女兒報警抓進警察局后,吳綺莉曾在節目里講述她對女兒的溺愛和體罰。
她回憶,在“報警抓母”之前,她們的母女關系都很好。女兒“9歲前,每天早上上廁所,都是我抱著她去的,15歲前她還沒醒我已經開始幫她換衣服……”但同時,吳卓林“不乖,我抓過去就打,打完以后就拿《辭海》,讓她頂頭上兩小時不能放下來,否則就挨打”,還“試過用皮帶抽女兒的大腿和屁股”。還有一次,過了晚上11點,催了好幾遍,吳卓林都不睡覺,吳綺莉就“拿了很厚的紙,讓她在那寫‘我不睡’,停下來就打……寫到第二天早上5點多”。
吳綺莉一直沒有想通,為什么孩子到15歲就變了?為什么自己這么愛她,對她那么好,她卻不領情?為什么自己那么嚴格要求她,她還是會變壞?為什么相比父親,她更憎恨付出這么多的媽媽?
這樣想不通的父母有很多很多,中央電視臺曾播過一部名為《鏡子》的紀錄片,里面的很多“問題少年”的父母都是這樣想不通的父母:為什么孩子就不能學好呢?為什么我說的話他都不聽呢?
努力的父母
一位因為孩子出生而考了二級心理咨詢師,一直在教育路上努力的媽媽,看了很多的育兒書。在孩子六歲以前,她帶著孩子旅游,給孩子講各種故事,讓孩子學各種藝術,并且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非常有計劃性,孩子也很開朗。她覺得已經給孩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孩子一定能順利成長。結果孩子小學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就讓她崩潰了,竟然考了全班第四名,而且是倒數第四名!她實在想不通,這么聰明的孩子,她用了這么科學的方法,為什么竟然考了倒數?
她覺得自己不在乎孩子的成績,允許孩子自由發展,可是當孩子期末考試依然是倒數的時候,她一下子從一個強調快樂、自由發展的媽媽,變成了一個“雞血媽媽”,一個寒假給孩子報了三個培訓班。結果,一直活得比較散漫的孩子對這種安排出現了生理性不適應,開始有各種小毛病。
這位媽媽說:我不在乎成績,可是考倒數肯定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也會讓他的學校生活變得很悲催,這個時候,我們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成長。
于是,這位媽媽又開始努力地學習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自驅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等各種教養理論。孩子的成績終于有了起色,親子關系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位媽媽開始逢人就說:孩子還是要上培訓班的,要提前學習,否則進小學會很慘。曾經的快樂教育似乎被證明失敗了。
在后來做大范圍的研究和咨詢的時候,我遇到很多這樣委屈、想不通、努力的父母,他們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中間幾乎可以沒有過渡,孩子從聽話變成叛逆似乎也是剎那的事情。
今天做父母真的很難,到底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所以跟大家一樣,也會有很多育兒上的壓力和困惑,也看了大量的育兒書,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學術界有很多靠譜的文獻,把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是怎么一回事講得非常清楚了。可如果把這些理論用在孩子身上,就需要很小心,因為各個家庭的文化語境、背景和孩子都是不同的。
尤其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包括我們的朋友圈和各類公眾號,各種良莠不齊的理論、方法等充斥眼球。我發現好多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朋友圈里到處轉,一會告訴你孩子哭泣堅決不要抱,一會又告訴你孩子哭泣一定要抱起來。很多年輕父母感慨,看的育兒書越多,讀的文章越多,面對孩子反而覺得越束手無策、越焦慮。
散亂的、沒有依據的“育兒理論”不僅不能幫到父母,反倒讓父母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正確的。甚至有人離婚兩次,有一天突然幡然悔悟,就可以作為“專家”講婚姻的真諦了;有的父母僅僅因為孩子幼升小上了一所不錯的小學,其拔苗助長的經驗就被作為真理來傳播了。
沒有任何知識能成為永遠的真理,但是有事實依據和被實驗證明的理論的確會更有效,也更能幫助到個體,而這些理論有時候卻由于太過學術而“養在深閨人未識”。我覺得應該有人把這些知識和規律總結出來,以通俗的語言和可落地的方法進行傳播。
否則,家長們常常很努力,用了各種方法,但卻找錯了方向,結果越努力越感到委屈,還想不通。
把生活升華為學術,把學術翻譯為實踐
家庭教育有一個特點,就是延遲性。如果家庭教育不當,其帶來的后果并不會馬上暴發,比如在孩子0~10歲累積的問題很可能在孩子青春期集中暴發。家庭教育問題的隱蔽性和延遲性使得很多家長無法及時調整,等到問題發生的時候,已經非常嚴重了。在研究中,我看到很多可以被稱為慘烈的家庭沖突的悲劇,很多時候孩子跟媽媽之間根本不交流,偶爾一次交流也都是以父母崩潰收場,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見了這么多悲劇,我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那后果真的太嚴重了。而預防問題的發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真的太重要了。
現代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會看很多育兒文章。但是我發現,很多“專家”講座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在講完現狀有多糟糕后,強調“愛”“平等”“放手”等概念,可是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更全面地認識這些概念已經沒有版面或時間展開了;另一種傾向是告訴大家家庭教育中有關“術”的東西,比如直接就告訴你如果孩子拖拉怎么辦,怎么培養孩子的某個學習習慣等,而對這些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沒有進行討論。也就是說,這些理論往往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病,而對于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并沒有做全面的分析。
同樣是拖拉,背后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性格本身的問題,可能是孩子碰到了難題,可能是孩子的生活節奏跟家長的節奏不一樣,也可能是孩子在用這種方式去對抗父母,等等。很多時候,家長僅僅是學了某個技巧,并沒有跟進其背后更深一層的原因,從而導致處理完一個問題又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問題好像層出不窮,家長簡直要崩潰。這也是為什么我想給大家全面剖析一下家庭教育理論,建立一個系統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介紹其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此外,我發現目前在市面上流行的很多家庭教育理念,更多是偏向西方的理論,比如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法、非暴力溝通等,這些理論和方法有其合理性和優勢,但它們更多是基于西式教育環境和西方問題,用到中國來常常會走樣,也會讓很多年輕父母產生困惑。比如,自由是不是就等于放任?放任是不是就一定快樂?如何理解權責利?這些話題如果不放到中國語境中去理解,就很容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心理學強調人性,社會學強調關系,中國和西方在人性上很相似,但是在關系和文化上卻相差極大,很多西方家庭關系的心理研究結論是否能直接運用,還需要看本土環境。因此,理論的本土化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中國目前比較嚴重的密集母職文化(后文會詳細討論)讓6雙眼睛都在關注孩子,使得孩子缺乏試錯的機會和自然成長的空間,出現各種生理和心理問題;同時也使得照顧者,主要是母親,長期處在焦慮、內疚和生氣的狀況中,既影響母親的身心健康,也影響親子關系。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家庭的學者,我想我可以做好這樣一個橋梁:把學術翻譯為實踐,把那些靠譜的研究傳播開來,講清問題背后的來龍去脈,講清各種研究的長處和局限,講清方法背后的“道”和可操作性的“術”,也許這樣能更好地幫助那些委屈的、想不通的、努力的父母。
所以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除了把理念和操作方法寫清楚外,我特別希望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我并不是單純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我覺得在講家庭教育的時候,一方面要考慮如何使孩子能更好地成長,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家長的現實。因為我自己是一個母親,所以很清楚女性在養育孩子時會遇到什么問題,會有多么無助。簡單要求女性做個完美媽媽正是女性焦慮和有壓力的原因。所以,我希望同時兼顧家長跟孩子的利益,讓媽媽變得更輕松、更快樂,只有父母變得更輕松、更快樂、心態更好,才能更好地幫到孩子。所以,要想孩子優秀,首先要幫助家長成長,讓家長成長和享受親子關系。
第二,希望能找到適合中國現狀的育兒理論,把西方的理論、中國的研究和現實結合起來思考,做一套本土化的家庭教育方案。比如,相比于西方,我們不得不面對應試的問題,對于暴力問題的容忍不同,對于權利的理解也不同。今天,我們中國的家庭教育問題有現代教育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教育的本土化特別重要。優勢累積家庭教育法正是本土化的一種努力。
第三,家庭教育的方法既要有“道”的高度,又要有“術”的落地性。今天的很多育兒教育太注重“術”,沒有把背后的“道”理清楚。比如看到孩子做作業拖拉,以前家長會跟孩子說“你做作業不能拖拉,要再拖拉我就揍你”,學習了某些育兒理論后,家長轉變態度,溫和而堅定地說“寶寶,我們可不可以稍微加快點速度,媽媽在旁邊提醒你”。但是,這兩種方法其實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其實還是在催促,還是在要求孩子做到我們要求的事情。即使家長態度變好了,也只是換湯不換藥。這一現象背后有孩子的成長規律,有父母的角色定位等大問題沒有被充分討論和考慮。因此,優勢累積教育法力圖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教育體系。該體系既有理論闡述,幫大家理清家庭教育中“道”的邏輯,也有實踐操作,讓大家能夠迅速上手。
家長常常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父母連這個道理都沒有真正弄明白,因為還沒有體會到切膚之痛,也沒有真的改變認知,所以父母的理念和行為是不會改變的。
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希望能把這個“道”講透,能改變家長的認知,同時又給父母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從而真正提升父母的能力。這些操作性的方法,我們在過去的幾年中,做了很多演練。通過近1000個家庭的各種案例分析和咨詢,我們在這本書中提出來的各種方案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切實幫到家庭和孩子。
左手幸福,右手成功
優勢累積教育法首先幫到的是我自己和我的家庭。
當把這些研究成果用在培養自己的孩子上時,我發現非常管用,而且用好的方法陪伴孩子不僅不累,還特別愉快。
比如,對于孩子要不要上學前班,很多父母都很糾結。很多父母認同孩子需要玩耍,不應該提前學習,但不上又擔心孩子跟不上,學習落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年在中國4個省對4萬名父母和孩子(2萬名父母親,2萬名孩子)做了一項調查,其中一個發現是:上過學前班跟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沒有多大區別,甚至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里面,沒有上過學前班的比上過的要多10.89%;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里面,上過學前班的比沒有上過的多10.89%。因為過早學習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還沒有進學校就恐懼學習了,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個研究就把我的糾結消除了,學前班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幫助,還可能有負作用(具體的負作用后面會具體展開論述)。
我的兩個孩子都沒有上學前班,就進了學校。果然,像另一些研究說的一樣,如果進了一個比較好的小學,孩子在一二年級成績沒有優勢,幾乎都是從倒數開始爬起來的,但慢慢他們就上升了。
我做中美教育研究的時候,就發現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國家都認為在早期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探索和游戲的機會,讓孩子發展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進行知識或技巧的訓練;孩子到一定年齡,比如12歲以上,學習技巧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那個時候,孩子只要自己有興趣就能突飛猛進。
但是,不上學前班,并不意味著家長什么都不做,家長在孩子能力的拓展和眼界的開拓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小學一年級成績倒數并不意味著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反倒是給了孩子很好的機會,讓他自己探索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我主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喜歡學校,不討厭學習,逐漸學會和自己對話,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法。這也是很多研究告訴家長的訣竅。
為了讓孩子既不用上培訓班又適應小學生活,我研發了一款家庭益智桌游“能量逗”。該桌游通過和孩子的互動游戲,激發孩子的能力成長,幫助孩子掌握幼小銜接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我通過自己家庭的實踐發現,真的存在一種既不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成長的方法,做父母的還不辛苦。
我家的兩個孩子雖然性格脾氣迥然不同,好勝心也不同,但他們都成長得讓我很滿意。他們都熱愛生活,愿意嘗試各種挑戰,能夠承擔責任,也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每天回到家,和孩子、丈夫一起說說一天的經歷,我覺得非常愉快。我們各自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第二天大家再精神抖擻地出門。我覺得家庭就是能量站,每個人都從中獲得力量,繼續努力。2017年,我們家被評為“上海最美家庭”;2018年,被評為“上海文明家庭”。我覺得這是對我們幸福的肯定。
在過去的10年里,我也幫助了幾百個家庭走進幸福,雖然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孩子也不同,但孩子成長背后的規律有很多共性,這些共性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成功和幸福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幸福的家庭并不是不發生矛盾,而是發生矛盾的時候能夠有能力去解決;好孩子并不是不會犯錯誤,而是在犯了錯誤之后有反省的能力,知道去改正;好父母也不是必須要時刻正確,而是愿意改變自己來適應孩子的成長。
成功可能是某些人的人生目標,但幸福應該是所有人的人生底色。
我的人生目標就是“把生活升華為學術,把學術翻譯為實踐”。作為學者,我希望把生活背后的規律總結出來,變成學術成果;而作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我希望把好的學術成果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在中國逐步進入小康社會后,每個家庭都可以是幸福的,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快樂成長的環境。但現實并不理想,逐年上升的離婚率和青少年抑郁、焦躁等癥狀,提醒我們科學的育兒理念還需要傳播得更廣,還需要有更落地的操作,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一起幸福。
本書力圖讓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突破原來的思維困局,吸收有價值的教育規律,回到中國的教育現實和家庭現實中來,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讓每個父母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量和能力。
書名《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有兩層意思:第一,希望父母都能放下焦慮,不要管得太多,要給予孩子試錯和成長的空間,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自己成長的智慧;第二,要做“對”的懶爸媽,父母不是徹底不管,也不是真的懶惰,而是用智慧和同理心來陪伴孩子成長。如果父母用點心,孩子就會告訴你正確的育兒方向,這樣才能父母輕松,孩子上進。
相信通過這本書,你能對家庭教育有新的認識,會發現做爸爸媽媽是件輕松又愉快,而且令人非常享受的事情,孩子也會因為你的學習而受益,你這一次的學習將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
讓我們一起成功而幸福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