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卷第一 |

序致第一

夫圣賢之書(shū),教人誠(chéng)孝,慎言檢跡,[1]立身?yè)P(yáng)名,[2]亦已備矣。魏晉已來(lái),所著諸子,理重事複,[3]遞相模斆,[4]猶屋下架屋,[5]床上施床耳。[6]吾今所以復(fù)為此者,[7]非敢軌物范世也,[8]業(yè)以整齊門(mén)內(nèi),提撕子孫。[9]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10]止凡人之斗鬩,[11]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shū)為汝曹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

[1]  【補(bǔ)】檢,居奄切。檢跡,猶言行檢,謂有持檢不放縱也。

[2]  【補(bǔ)】見(jiàn)《孝經(jīng)》。

[3]  【補(bǔ)】重,直龍切。複,方六切,亦作復(fù),音同。

[4]  【補(bǔ)】斆,與效同。

[5]  【補(bǔ)注】《世說(shuō)·文學(xué)篇》:“庾仲初作《揚(yáng)都賦》,謝太傅云:‘此是屋下架屋耳。’”劉孝標(biāo)引王隱論揚(yáng)雄《太玄經(jīng)》曰:“玄經(jīng)雖妙,非益也。是以古人謂其屋下架屋耳。”

[6]  《隋書(shū)·經(jīng)籍志》:儒家有《徐氏中論》六卷,魏太子文學(xué)徐幹撰。《王氏正論》十卷,王肅撰。《杜氏體論》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顧子新語(yǔ)》十二卷,吳太常顧譚撰。《譙子法訓(xùn)》八卷,譙周撰。《袁子正論》十九卷,袁準(zhǔn)撰。《新論》十卷,晉散騎常侍夏侯湛撰。

[7]  【元注】一本無(wú)“今”字。【補(bǔ)】復(fù),扶富切,又也。

[8]  【補(bǔ)】車(chē)有軌轍,器有模范,喻可為人儀型也。

[9]  【補(bǔ)】《詩(shī)·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箋》:“我非但對(duì)面語(yǔ)之,親提撕其耳。”

[10]  【補(bǔ)】傅婢見(jiàn)《漢書(shū)·王吉傳》。師古注:“傅婢者,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指揮與指麾義同。”《漢書(shū)·韓信傳》:“雖有舜禹之智,嘿然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

[11]  【補(bǔ)】鬩,許歷切。《詩(shī)·小雅·常棣·傳》:很也。

吾家風(fēng)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1]便蒙誘誨;每從兩兄,[2]曉夕溫凊。[3]規(guī)行矩步,安辭定色,[4]鏘鏘翼翼,若朝嚴(yán)君焉。[5]賜以?xún)?yōu)言,問(wèn)所好尚,[6]勵(lì)短引長(zhǎng),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荼蓼,[7]家塗離散,[8]百口索然。慈兄鞠養(yǎng),苦辛備至;有仁無(wú)威,[9]導(dǎo)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ài)屬文,[10]頗為凡人之所陶染,[11]肆欲輕言,不脩邊幅。[12]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xí)若自然,[13]卒難洗盪。[14]三十已后,[15]大過(guò)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jìng),[16]夜覺(jué)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wú)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17]非徒古書(shū)之誡,經(jīng)目過(guò)耳也。[18]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后車(chē)[19]耳。[20]

[1]  【補(bǔ)】《玉篇》:“髫,徒卿切,小二發(fā)。”《廣韻》或作“齠”。《說(shuō)文》:“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齔,音初堇切。

[2]  【案】《南史·顏協(xié)傳》:“子之儀、之推。”此云兩兄,或兼有群從也。【補(bǔ)】《顏氏家廟碑》有名之善者,云之推弟,隋葉令。據(jù)此則之善亦是之推兄。

[3]  【補(bǔ)】《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東溫而夏凊。”注:溫以御其寒,凊以致其涼。《釋文》:“凊,七性反。字從仌,本或作水旁,非也。”

[4]  【補(bǔ)】《禮記·曲禮上》:“安定辭。”又《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5]  《易》:“家人有嚴(yán)君焉,父母之謂也。”【補(bǔ)】《廣雅·釋訓(xùn)》:“鏘鏘,走也。翼翼,敬也,又和也。”【案】鏘鏘,猶蹌蹌。《禮記·曲禮下》:“士蹌蹌,言不得如大夫已上容儀之盛也。”

[6]  【補(bǔ)】好,呼到切。

[7]  【補(bǔ)】言失所生也。荼蓼,喻苦辛,上音徒,下音了。

[8]  塗,俗間本作“徒”,今從宋本。

[9]  【補(bǔ)注】《晉書(shū)·嵇康傳》:“《幽憤詩(shī)》曰:‘母兄鞠育,有慈無(wú)威。’”

[10]  【補(bǔ)】傳,直戀切。屬,之欲切。

[11]  【補(bǔ)】言為凡庸人之所熏陶漸染也。

[12]  【補(bǔ)】脩,舊本皆作“備”,訛。【案】《北齊書(shū)·之推傳》云“好飲酒,多任誕,不脩邊幅”,正本此。《后漢書(shū)·馬援傳》:“公孫述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賓客皆樂(lè)留。援曉之曰:‘公孫不吐哺走迎國(guó)士,反脩飾邊幅,如俑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13]  【補(bǔ)】少,與“稍”同。《大戴禮·保傅篇》:“少成若天性,習(xí)貫如自然。”

[14]  【補(bǔ)】卒,倉(cāng)沒(méi)切。盪,滌也,亦作“蕩”。

[15]  舊作“二十”,一本作“三十”。

[16]  【補(bǔ)】心共口敵,謂口易放言而心制之,使不出也。《禮記·樂(lè)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又《禮運(yùn)》:“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ài)、欲,七者弗學(xué)而能。”此言性善而情之所發(fā)有未善者,故必以性制情,如與之競(jìng)者然。王弼注《易·乾·文言》云:“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與《孟子》“性善,情亦善”之旨不同。

[17]  【補(bǔ)】鏤,盧候切,猶言刻骨。

[18]  各本無(wú)“也”字。宋本注:一本有“也”字。【案】當(dāng)有。

[19]  【元注】一本作“范”。

[20]  《漢書(shū)·賈誼傳》:“前車(chē)覆,后車(chē)戒。”【重校】宋本“耳”“爾”多作“尒”“”,報(bào)作“”,鼓作“皷”,析作“”,標(biāo)作“摽”,此例俱不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东城区| 枝江市| 西宁市| 龙南县| 昭通市| 桐乡市| 永新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临潭县| 万宁市| 收藏| 新乡市| 湟中县| 北辰区| 和静县| 嵊州市| 云和县| 石家庄市| 宁国市| 陆川县| 阿拉善右旗| 方山县| 伊春市| 庆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信丰县| 寿宁县| 秭归县| 青岛市| 延边| 辛集市| 石景山区| 徐水县| 昌邑市| 铜梁县| 沧源| 波密县| 临安市| 咸阳市| 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