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
- (戰國)韓非 姜俊俊校點
- 3470字
- 2020-03-26 18:39:58
主道第五
道者,萬物之始,[1]是非之紀也。[2]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3]治紀以知善敗之端。[4]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5]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6]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7]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8]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9]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10]去賢而有功,[11]去勇而有強。[12]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13]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14]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于智;[15]賢者敕其材,[16]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于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于名。[17]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18]不智而為智者正。[19]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20]此之謂賢主之經也。[21]
[1]舊注:物從道生,故曰“始”。
[2]舊注:是非因道彰,故曰“紀”。
[3]舊注:得其始,其源可知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可”作“亦”,今據張榜本、趙本改。
[4]舊注:得其紀,其端可知也。
[5]俞樾曰:下“知”字當作“為”。“靜則為動者正”,猶下文云“不智而為智者正”也。涉上句而誤作“知”,于義不可通。先慎曰:俞說是。下“者”字,張榜本作“之”。
[6]舊注:臣因欲雕琢以稱之。〇盧文弨曰:“自將”二字疑倒,當與下文一例。
[7]舊注:君見其意,臣因其意以稱之。
[8]舊注:好惡不形,臣無所效,則戒而自備。〇王念孫曰:“去舊去智”,本作“去智去舊”,“惡”、“素”為韻,“舊”、“備”為韻。“舊”,古讀若忌,《大雅·蕩》篇“殷不用舊”,與“時”為韻,《召閔》篇“不尚有舊”,與“里”為韻,《管子·牧民》篇“不恭祖舊”,與“備”為韻,皆其證也。后人讀“舊”為巨救反,則與“備”字不協,故改為“去舊去智”。不知古音“智”屬支部,“備”屬之部,兩部絕不相通,自唐以后始溷為一類。此非精于三代兩漢之音者,不能辨也。
[9]先慎曰:當作“有賢而不以行”,與“有智而不以慮”、“有勇而不以怒”文法一律。下文“去智”、“去賢”、“去勇”,不作“去行”,是其證。
[10]舊注:去君智,則臣智自明也。
[11]舊注:去君賢,則臣事自功。
[12]舊注:去君勇,則臣武自強。
[13]顧廣圻曰:“漻”,讀為寥,正字作“廫”。《說文》云:“空虛也。”
[14]盧文弨曰:“乎”,《藏》本作“于”。
[15]舊注:用臣智,故智不窮。
[16]盧文弨曰:“敕”,一作“效”。
[17]先慎曰:乾道本“君”下有“子”字。盧文弨云:“子”字衍。顧廣圻云:《藏》本無“子”字,是也。先慎案:張榜本亦無,今據刪。
[18]舊注:君雖不賢,為賢臣之師。
[19]舊注:為臣之正。〇先慎曰:乾道本“為”下有“上”字。盧文弨云:“為”下衍“上”字,張、凌本俱無。顧廣圻云:《藏》本無“上”字,是也。先慎案:張榜本亦無,今據刪。
[20]舊注:君取臣勞以為己功。〇王先謙曰:依文義文勢讀之,無“功”字為是。“正”、“成”、“經”又相均也。據舊注則所見本已衍“功”字。
[21]舊注:經,常法也。
道在不可見,[1]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暗見疵。[2]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官有一人,[3]勿令通言,則萬物皆盡。[4]函掩其跡,匿其端,[5]下不能原。[6]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謹執其柄而固握之。絕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7]不謹其閉,不固其門,虎乃將存。[8]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將生。弒其主,代其所,人莫不與,故謂之虎。處其主之側,[9]為奸臣,[10]聞其主之忒,[11]故謂之賊。散其黨,收其馀,[12]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13]審驗法式,擅為者誅,國乃無賊。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閉其主曰壅,臣制財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義曰壅,臣得樹人曰壅。臣閉其主則主失位,臣制財利則主失德,[14]臣擅行令則主失制,臣得行義則主失名,[15]臣得樹人則主失黨。此人主之所以獨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1]舊注:君道必使臣不可見也。〇盧文弨曰:張本不提行。
[2]先慎曰:人不知虛靜之道,反以其暗而疵之。
[3]顧廣圻曰:《揚搉》篇“有”作“置”。
[4]舊注:各令守職,勿使相通,情既相猜,則自盡矣。〇先慎曰:乾道本注“盡”作“靜”,據趙本改。
[5]盧文弨曰:“掩”字疑是注,凌本無。顧廣圻曰:“則萬物皆盡函”句絕,舊注讀“函”屬下,誤。孫詒讓曰:“函”當為“亟”,“函”俗作“凾”,形近而誤。《爾雅·釋詁》云:“亟,疾也。”此當以“亟掩其跡”為句,顧讀非,盧校尤誤。
[6]先慎曰:“原”當作“緣”,緣,因也。掩跡匿端則下無所因以侵其主。“不能緣”與下“不能意”同義,“原”、“緣”聲近而誤。《二柄》篇云:“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作“緣”字,是其證。
[7]舊注:執柄固,則人意望絕也。〇先慎曰:各本“望”上有“能”字,《拾補》刪。盧文弨云:注“則人意望絕”,張本作“絕其能望”,亦衍“能”字。顧廣圻云:《藏》本同,今本無“望”字,誤。此當衍“能”字。先慎案:無“望”字者,因上有“絕其能”而妄刪之,不知此“能”字正涉上文而誤衍,注“則人意望絕”不釋“能”字,明舊本亦無“能”字,依盧校刪。
[8]舊注:權柄不固,則篡國之虎因而存矣。
[9]顧廣圻曰:句絕。與下文“忒”、“賊”為韻。
[10]王念孫曰:“臣”當為“匿”字之誤。“匿”,讀為慝,謂居君側而為奸慝也。《逸周書·大戒》篇:“克禁淫謀,眾匿乃雍。”“眾匿”即“眾慝”。《管子·七法》篇“百匿傷上威”,“百匿”即“百慝”。《明法》篇“比周以相為匿”,《明法解》“匿”作“慝”。《漢書·五行志》“朔而月克東方謂之仄慝”,《書·大傳》作“側匿”。是“匿”與“慝”古字通。“主”、“所”、“與”、“虎”為韻,“側”、“匿”、“忒”、“賊”為韻,若作“臣”則失其韻矣。顧廣圻曰:“臣”當作“以”。“以”,正字作“”,形相近。先慎曰:王說是。
[11]王念孫曰:“聞”蓋“間”之訛。“間”,伺也。
[12]顧廣圻曰:“馀”當作“與”。下文“輔”、“虎”其韻也。
[13]顧廣圻曰:“刑”,讀為“形”,《揚搉》篇同。
[14]王先謙曰:“德”當作“得”,與上“財利”相應,此緣聲同而誤。
[15]先慎曰:乾道本“名”作“明”。顧廣圻云“《藏》本、今本‘明’作‘名’”,今據改。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1]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2]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3]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4]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5]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6]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墮其業,赦罰則奸臣易為非。[7]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8]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1]先慎曰:“靜退”當作“虛靜”。此承上“虛靜以待令”而言,下“不操事”、“不計慮”而知巧拙、福咎,即申“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為動之正”之義。今訛作“靜退”,則文之前后不相照應矣。
[2]先慎曰:乾道本無“而”字。顧廣圻云“《藏》本、今本‘言’下有‘而’字”,今據補。
[3]俞樾曰:“增”字義不可通,兩“增”字疑皆“會”字之誤。“不言而善應”,語本《老子》“不約而善會”,亦即《老子》所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也,“善會”猶“善結”也。“會”誤作“曾”,又誤為“增”耳。先慎曰:“約”當作“事”,“言已應”、“事已增”,正承上言之。“增”,讀如“簪”,與上“應”為韻。俞改“增”為“會”,迂曲不可從。
[4]顧廣圻曰:《藏》本、今本“事以”作“以事”,按當作“以其事”。先慎曰:《二柄》篇作“專以其事責其功”。
[5]先慎曰:乾道本無“得”字。盧文弨云:“得”字脫,《藏》本有。先慎案:《二柄》篇亦有“得”字,今據補。顧廣圻云:此句下有脫文。
[6]顧廣圻曰:“曖”,讀為“愛”。
[7]盧文弨曰:“臣”,張本作“人”。
[8]顧廣圻曰:此句下有脫文。先慎曰:此下當有“疏賤必賞”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