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
- (戰(zhàn)國)韓非 姜俊俊校點(diǎn)
- 6字
- 2020-03-26 18:39:58
韓非子卷第二
有度第六[1]
國無常強(qiáng),無常弱。奉法者強(qiáng)則國強(qiáng),[2]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3]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4]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5]殘齊,平中山,[6]有燕者重,無燕者輕,[7]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趙救燕,[8]取地河?xùn)|;[9]攻盡陶、魏之地,[10]加兵于齊,私平陸之都;[11]攻韓拔管,[12]勝于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13]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于天下,[14]威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15]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16]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qiáng)。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wù)所以亂而不務(wù)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17]則是負(fù)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故當(dāng)今之時(shí),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qiáng)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18]審得失有權(quán)衡之稱者以聽遠(yuǎn)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19]今若以譽(yù)進(jìn)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20]若以黨舉官,則民務(wù)交而不求用于法。[21]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yù)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shù),比周以相為也。[22]忘主外交,以進(jìn)其與,[23]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交眾與多,外內(nèi)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24]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無功。[25]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26]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jìn)矣,[27]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28]輕公法矣。[29]數(shù)至能人之門,[30]不壹至主之廷;[31]百慮私家之便,不壹圖主之國。屬數(shù)雖多,非所以尊君也;[32]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33]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shí)托于群臣之家也。[34]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35]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wù)相益,不務(wù)厚國;大臣務(wù)相尊,而不務(wù)尊君;[36]小臣奉祿養(yǎng)交,不以官為事。[37]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于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38]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yù)者不能進(jìn),非者弗能退,[39]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40]故主讎法則可也。[41]
[1]先慎曰:乾道本“六”作“七”,據(jù)趙本改。
[2]舊注:強(qiáng),為不曲法從私。〇盧文弨曰:注“為”字當(dāng)作“謂”。先慎曰:“為”、“謂”字同。
[3]舊注:荊全之時(shí)與荊亡之時(shí),民及社稷未改易而全、亡遂殊者,則由奉法有強(qiáng)弱故也。〇顧廣圻曰:“氓”當(dāng)作“民”,下二句同,舊注未訛。
[4]顧廣圻曰:“襄”當(dāng)作“昭”,下同。《史記·年表》、《世家》,燕無襄王。下文云“殘齊”,在昭王二十八年,或一謚“襄”也。
[5]舊注:方城,涿之邑也。〇顧廣圻曰:句有誤。王先謙曰:“襲”,謂重繞在外。謂燕都在薊,涿、方城在外,猶《左傳》言“表里”也。涿與方城二地,注誤。方城見《燕世家》,《漢志》涿屬涿郡,薊、方城屬廣陽國;方城詳見《水經(jīng)》圣水、巨馬水《注》中,今直隸固安縣西南有方城村,即其地也。
[6]舊注:中山,國名。
[7]舊注:謂鄰國得燕為黨者則重,反是者則輕也。
[8]顧廣圻曰:當(dāng)云“攻燕救趙”?!赌瓯怼罚何迥険粞?,二十年救邯鄲,二十一年救趙。又《世家》二十年云:“趙得全也。”
[9]舊注:河?xùn)|,故南燕國所在,時(shí)魏救燕,燕人得之,故以河?xùn)|故國與魏也。〇盧文弨曰:注“河?xùn)|,故南燕國所在”,凌、張本作“故南燕之地”,無下“河?xùn)|”二字。“德之”誤作“得之”。先慎曰:此蓋五年擊燕所得,注謂燕人與魏,非也。
[10]舊注:陶,定陶也。〇顧廣圻曰:“魏”,當(dāng)作“衛(wèi)”,見本書《飾邪》篇。
[11]舊注:言魏加兵于齊平陸,以為私都也。
[12]舊注:管,故管叔所都。
[13]舊注:魏與楚相持于睢陽,而楚師遁。師久為老。〇先慎曰:注趙本“為老”作“而老”,誤。
[14]舊注:兵,魏之兵也。
[15]先慎曰:乾道本無“王”字。盧文弨云“脫,《藏》本有”,今據(jù)補(bǔ)。
[16]先慎曰:乾道本“桓”下有“公”字。盧文弨云“‘公’字衍”,顧廣圻云“《藏》本無,是也”,今據(jù)刪。
[17]舊注:外,謂臣之事也。
[18]舊注:謂得守法度之臣,授之以政,位加群臣之上,故不可欺以詐偽。〇顧廣圻曰:“失”當(dāng)作“夫”,下文“審得失有權(quán)衡之稱者”,“失”亦當(dāng)作“夫”。“加以”當(dāng)作“以加”,舊注未訛。先慎曰:顧說是。《拾補(bǔ)》“加以”作“加于”,是。注趙本“授”誤作“受”。
[19]舊注:權(quán)衡,所以稱輕重也。臣既妙于輕重,使之聽遠(yuǎn),故不可欺以輕重也。
[20]舊注:能由譽(yù)進(jìn),所以比周于下,求其虛譽(yù)。
[21]舊注:官由黨舉,所以務(wù)交,求其親援。
[22]先慎曰:上“行”字當(dāng)作“法”?!昂觅p惡罰之人,釋公法行私術(shù)”,與上“去私曲就公法,去私行行公法”、下“行私重輕公法,奉公法廢私術(shù)”相應(yīng),四處皆作“法”字,此“行”字涉下文而誤。
[23]舊注:與,謂黨與也。
[24]舊注:朋黨既多,遞相隱蔽,雖有大過,無從而知也。
[25]舊注:邪臣朋黨,則忠臣橫以非罪而見陷,邪臣輒以無功而獲利也。
[26]舊注:臣傷其類,故良臣伏也。〇先慎曰:乾道本“危”上有“之所以”三字,“良”下無“臣”字。盧文弨云:“之所以”三字衍,一本無。顧廣圻云:《藏》本、今本“良”下有“臣”字。先慎案:注云“則良臣伏”,是注所見本亦有“臣”字。“之所以”三字不當(dāng)有,此與下句文法一律,今從盧、顧校改?!胺?,謂隱也。
[27]舊注:同氣相求,故奸臣進(jìn)也。
[28]王渭曰:句絕。
[29]舊注:私重,謂朋黨私相重也。
[30]舊注:此其所以私重也。〇顧廣圻曰:“能”當(dāng)作“態(tài)”。態(tài)人,即《荀子》之“態(tài)臣”,見《臣道》篇。先慎曰:“能人”,即私人也,見《管子·明法》篇,本書作“能”字不誤?!度亍菲安桓也幌逻m近習(xí)能人之心”,即其證。乾道本注“此”作“比”,依張榜本、趙本改。
[31]先慎曰:趙本“壹”作“一”,下同。
[32]舊注:君之徒屬之?dāng)?shù)雖多,皆行私重,故非尊君。〇先慎曰:乾道本無“以”字。顧廣圻云:今本“所”下有“以”字。先慎案:依下文當(dāng)有,今據(jù)補(bǔ)。
[33]舊注:百官雖備,皆慮私家之便,故非任國。任,謂當(dāng)其事也。
[34]舊注:威權(quán)不移故也。〇盧文弨曰:注“下移”誤“不移”。
[35]舊注:無憂國之人也。臣,韓非自謂也。〇先慎曰:此篇多本《管子·明法》篇。
[36]先慎曰:張榜本“相益”作“之益”。案“家務(wù)相益”,謂務(wù)相益其家,與“大臣務(wù)相尊”同。“相益”、“相尊”對“厚國”、“尊君”而言。張榜本“相”作“之”,誤。
[37]顧廣圻曰:“奉”當(dāng)作“持”,見本書《三守》篇。《晏子春秋·問下》云:“士者持祿,游者養(yǎng)交?!薄盾髯印こ嫉馈菲疲骸耙灾值擆B(yǎng)交而已耳,國賊也?!庇忠姟俄n詩外傳》。
[38]舊注:擇人量功之法,布在方冊,謂成國之舊制。
[39]舊注:以法量功,故能不可弊,敗不可飾也;以法飾人,故譽(yù)不能進(jìn),非不能退也。〇先慎曰:張榜本作“蔽”,《管子》亦作“蔽”?!胺恰弊鳌罢u”,字并通用。
[40]舊注:明辯,謂善惡不相掩。
[41]舊注:讎,謂校定可否。
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zhì),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1]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2]有目不以私視,[3]而上盡制之。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入;[4]鏌铘傅體,不敢弗搏。[5]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6]故民不越鄉(xiāng)而交,無百里之慼。[7]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8]治之至也。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9]詐說逆法,倍主強(qiáng)諫,臣不謂忠[10]行惠施利,收下為名,臣不謂仁[11]離俗隱居,而以非上,臣不謂義。[12]外使諸侯,內(nèi)耗其國,伺其危險(xiǎn)之陂以恐其主,[13]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14]此數(shù)物者,險(xiǎn)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15]先王之法曰:[16]“臣毋或作威,[17]毋或作利,從王之指;毋或作惡,[18]從王之路?!惫耪呤乐沃?,奉公法,廢私術(shù),專意一行,具以待任。[19]
[1]舊注:朝廷辭賤則下有缺上之心,軍旅辭難則士有偷存之志。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士”作“事”,今依張榜本、趙本改。盧文弨云:注“”訛作“缺”?!笆俊?,《藏》本作“事”。
[2]舊注:為君言也。
[3]舊注:為君視也。
[4]舊注:寒則救之以暖,熱則救之以清,凡此皆用手入,故曰“不得不救入”也。〇先慎曰:“入”字衍文。下“不敢弗搏”與“不得不救”相對成文,明此不當(dāng)有“入”字。舊注不審,而曲為之說,非。張榜本刪“入”字,是也。又案:“清暖寒熱”,據(jù)注文當(dāng)作“寒暖熱清”。
[5]舊注:利刃近體,手必搏之。〇盧文弨曰:“弗”,《藏》本作“不”。
[6]舊注:賢哲之臣、事能之士,皆以公用之。
[7]舊注:既任臣以公,則政平國理,人無異望、無外心,故不越鄉(xiāng)而交,所以無百里之慼。〇顧廣圻曰:“慼”,讀為戚。
[8]舊注:愚智各得其所,故提衡而立。
[9]舊注:易亡、擇主,心貪者耳,如此之臣,不可謂廉也。
[10]舊注:逆法、強(qiáng)諫,凌主者耳,如此之臣,不可謂忠。
[11]舊注:行惠收下,作福者耳,如此之臣,不可謂仁。
[12]舊注:隱居非上,揚(yáng)主之惡,如此之臣,不可謂義。〇先慎曰:乾道本“以”下有“作”字。顧廣圻云“《藏》本、今本無‘作’字”,今據(jù)刪。
[13]先慎曰:“陂”字無義,當(dāng)作“際”。篆文“”上形與“
”相近,轉(zhuǎn)寫殘缺以為“陂”耳。
[14]舊注:伺危以怨主,毀國以利家,奸雄者耳,如此之臣,不可謂智也。〇盧文弨曰:注“伺危以恐主”,“恐”誤作“怨”。
[15]舊注:險(xiǎn)世所說,邀取一時(shí)之利,先王所簡,必令百代常行。〇盧文弨曰:“簡”,棄也,注非。俞樾曰:“險(xiǎn)世之說”本作“險(xiǎn)世所說”,“說”,讀為悅,注所據(jù)本尚未誤。
[16]顧廣圻曰:此下五句文與《洪范》有異,或別有所出,非引彼也。
[17]先慎曰:張榜本更有“毋或作?!本?。
[18]先慎曰:乾道本下“毋”字作“無”。顧廣圻云:今本“無”(所)〔作〕“毋”。先慎案:作“毋”字是,今據(jù)改。《洪范》正作“毋”,“或”作“有”,《呂氏春秋·貴公》篇引亦作“或”,與此同。注:“或,有也。”
[19]舊注:治世之人,所具意行,不用之于私,惟以待君之任耳。
夫?yàn)槿酥鞫聿彀俟?,則日不足,力不給。[1]且上用目則下飾觀,[2]上用耳則下飾聲,[3]上用慮則下繁辭。[4]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shù),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5]故法省而不侵。獨(dú)制四海之內(nèi),聰智不得用其詐,險(xiǎn)躁不得關(guān)其佞,[6]奸邪無所依。遠(yuǎn)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7]朝廷群下直湊單微,不敢相逾越。[8]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勢使然也。[9]
[1]舊注:言當(dāng)用法而察之。〇先慎曰:乾道本“為”下有“之”字,據(jù)張榜本刪。
[2]舊注:飾觀,則目視不得其真也。
[3]舊注:飾聲,則耳聽不知其偽也。
[4]舊注:繁辭,則慮惑于說也。
[5]舊注:因法數(shù),審賞罰,用此察之,則百官不得混其真?zhèn)?。斯術(shù)也,先王所守之要。〇先慎曰:“先王之所守要”,即《揚(yáng)權(quán)》篇“圣人執(zhí)要”之義,注說非。
[6]顧廣圻曰:《藏》本同,今本“險(xiǎn)”作“陰”,誤。
[7]舊注:郎,近侍之官也。〇俞樾曰:“勢”當(dāng)作“暬”。《國語·楚語》曰:“居寢有暬御之箴?!薄蹲ⅰ吩唬骸皶?,近也?!薄皶辉诶芍小迸c“遠(yuǎn)在千里外”正相對成義?!皶弧?、“勢”形近而誤,或古字通也。
[8]舊注:雖單微直湊,亦令得其職分,而豪強(qiáng)不敢逾。〇先慎曰:注說非?!墩f文》:“湊,水上人所會(huì)也?!惫省皽悺庇袝?huì)合之義。此言親近重臣合之疏遠(yuǎn)卑賤之人,皆用法數(shù)以審賞罰,毋有相違。下文“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是也。
[9]舊注:立治之功,日尚有馀,而功教既已平,群臣既已穆,則上之任用之勢不違,法教使之然也。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1]如地形焉,即漸以往,[2]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3]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4]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nèi),[5]動(dòng)無非法。法所以凌過游外私也,[6]嚴(yán)刑所以遂令懲下也。[7]威不貸錯(cuò),制不共門。[8]威制共則眾邪彰矣,[9]法不信則君行危矣,[10]刑不斷則邪不勝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guī)矩為度;[11]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12]故繩直而枉木斫,準(zhǔn)夷而高科削,[13]權(quán)衡縣而重益輕,[14]斗石設(shè)而多益少。[15]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16]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17]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18]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19]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qiáng)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20]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1]先慎曰:《御覽》六百三十八引“人臣”作“大臣”。
[2]舊注:如地形之見耕,漸就削滅也。〇先慎曰:“即”當(dāng)作“積”,聲之誤也。此謂人之行路,積漸不覺而已易其方,在始未必不知,移步換形遂不能見,故必立司南以定其方。喻人主為臣侵其權(quán)勢,使人主不自知者,非一朝一夕之故,在人主時(shí)以法度自持也。喻意言行路,非言耕者,注非?!队[》引作“既”,亦誤。
[3]舊注:既以漸來,故雖至于失端易面,而主尚不能自知。
[4]舊注:司南,即指南車也,以喻國之正法。〇先慎曰:《御覽》引“立”下有“教”字。
[5]舊注:不令游意法外,為惠法內(nèi),皆所以防其侵也。〇先慎曰:《御覽》引“惠”作“慧”,誤。
[6]舊注:既使群臣動(dòng)皆以法,其或“凌過游外”,即皆私也。〇盧文弨曰:“游外”二字,一本作“滅”。顧廣圻曰:“凌”字未詳,“過”當(dāng)作“遏”,衍“游”字,舊注誤。先慎曰:“過”為“遏”之誤,顧說是也。一本脫“外”字,“游”作“滅”,是?!傲琛睘椤熬弊?,形近而訛,當(dāng)在“法”上,傳寫誤倒耳。“峻法所以遏滅外私也”,與下“嚴(yán)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句正相對,今本訛誤,遂不可讀。
[7]舊注:所以嚴(yán)刑者,欲以遂令且懲下也。遂,通也。〇王先謙曰:“遂”,竟也。刑以輔令而行,使必下竟。
[8]舊注:威當(dāng)主錯(cuò),故不貸臣令錯(cuò),制當(dāng)主裁,故不共臣同門。錯(cuò),置也。
[9]舊注:威制共臣,則制邪顯用矣。〇先慎曰:注“制邪”當(dāng)作“眾邪”。
[10]舊注:法不信,則后不可行,故君危也。〇俞樾曰:“危”,讀為詭?!秴问洗呵铩ひo》篇“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與此意相近。蓋法不信則君之所行前后違反,故曰“詭”也。作“?!闭撸抛滞ǘ!稘h書·天文志》“司詭星出正西”,《史記·天官書》“詭”作“?!??!痘茨献印ふf林》篇“尺寸雖齊必有詭”,《文子·上德》篇“詭”作“?!?,并其證也。舊注未達(dá)假借之旨?!拔!碑?dāng)以君位言,不當(dāng)以君行言,足知舊說之非矣。
[11]舊注:匠之目意雖復(fù)中繩,而不可用,當(dāng)其規(guī)矩為其度。〇先慎曰:注上“其”字當(dāng)為“以”字之訛。
[12]舊注:君知雖敏而中事,不可用,當(dāng)以先王之法為其比制也。〇盧文弨曰:注“君知”《藏》本作“君智”。先慎曰:“上智”謂極智之人,與“巧匠”同意,非謂君也?!敖荨保惨?。“中事”,合于事也,“中”音竹仲反。舊注誤。
[13]舊注:科,等也;削高等令就下也。
[14]舊注:減重益輕,權(quán)衡乃平。
[15]舊注:減多益少,斗石乃滿。
[16]舊注:舉法而措之,治自平。〇先慎曰:“措”,當(dāng)為《論語》“錯(cuò)諸枉”之“錯(cuò)”,以法數(shù)治國家,不外“舉錯(cuò)”二者。上文“因法數(shù),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即其義。注說非。
[17]舊注:絀其健羨,齊其為非。絀,音黜。〇王先謙曰:“羨”,有馀也,即上削高、輕重之意。
[18]舊注:屬官,欲令官之屬己。〇王念孫曰:舊注甚謬?!皩佟碑?dāng)為“厲”字之誤也?!皡柟佟?、“威民”義正相近?!对幨埂菲吧现粤⒘異u者,所以屬下也”,“屬”亦“厲”字之誤。俗書“屬”字作“屬”,形與“厲”相近,故“厲”誤作“屬”?!?span id="qp6tuhs" class="xz">荀子·富國》篇“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今本“厲”誤作“屬”。
[19]舊注:不敢以貴勢慢易于賤也。
[20]舊注:傳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