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林斯潘心理育兒0-5歲
- (美)格林斯潘等
- 4310字
- 2020-04-07 11:55:23
如何知道寶寶正在交流
寶寶不明白你的話,但能讀懂你話語中的熱情和肢體語言
寶寶8~10個月的時候,你能更明顯地看出,他會有目的地與你互動。當寶寶用自己的動作回應你的動作,你會發現他已經準備好開啟對話,而不再是簡單地模仿你。當寶寶第一次向你伸手想要抱抱時,你一定會注意到他的這種新能力。在這之前,當你接近他的床圍,興高采烈地說“我們一起去散步吧”,你的寶寶一定會興奮起來,但這并不表示他渴望做什么或知道要跟你去哪里。而現在,他聽到你說“我們走吧”,很可能就會舉起雙臂,想要出去探索一番。他其實并不明白你的話,但卻能讀懂你語氣中的熱情和你帶著期待的肢體語言。他舉起的雙臂告訴你,他很高興跟你一起去。
聲音、表情、觸覺都是你和寶寶進行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現在開始,寶寶也會用自己的聲音來回應你有節奏的話語或聲音,而不僅是胡亂地喊叫。寶寶聽到兒歌歡快的調子,在開始咿咿呀呀回應之前,臉上就會先浮現出愉快的表情。他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管是噓聲,還有由輔音和元音構成的單音節(如“叭”、“噠”、“嗎”),這些都是對話的一部分。
除聲音以外,表情也可以用來與寶寶對話。如果你把雙頰吸進去,寶寶會覺得很好玩,或者感到吃驚。我們發現,就算是很小的寶寶,也會試圖模仿父母的表情。所以,你會看到寶寶在想要學著做怪臉時臉上展現出的各種變化。他也有可能臉上不動聲色卻興奮地舞動四肢。也有些時候,你的怪臉讓他感到憤怒或害怕,他就會皺起眉頭大哭起來。你要留意觀察,因為寶寶可能出現各種反應,你可不能想當然地以為:你微笑,他也會微笑;你揮手,他也會揮手。
最簡單的雙向交流從觸覺交流開始
寶寶的各種感覺和動作都會積極參與到你們的對話中。最簡單的雙向交流可以是觸覺交流。當你撫摸寶寶時,他也會反過來撫摸你。甚至一些很小的寶寶,就會用鼻子親昵地蹭蹭媽媽,也會調整姿勢讓身體貼合媽媽的臂彎。到6個月大時被父母抱起來,他們還會拍拍父母的背。你輕輕地撓撓他,他會開心地弓起背,手舞足蹈,眼睛盯著你,好像在說:“媽媽,再來再來!”
當你突然把寶寶抱起來或舉過頭頂,他會直直地看著你的眼睛,揮舞著手臂,咯咯地笑。你看到他的笑臉,便高興地朝他點點頭。這是什么?這就是你與寶寶真正的交流。雖然你們沒有說一個字,但你的行動引起寶寶的反應,他也以行動告訴你,他收到了你的信息。
寶寶現在知道了自己的反應會引起你相應的回應,并且他的表現和行動都能給人帶來影響。他意識到,他能使愛發生而且他自己也有愛的能力。前幾個月,他還只會被動地回應你,現在他能夠向你傳達自己的意圖,因而他能主動發起互動。也許某天,當你給寶寶喂奶的時候,他會很自然地伸手捏捏你的鼻子,然后,又伸手指向自己喜歡的玩具。
寶寶的這些行為顯然是在提醒你打起精神來,尋找更多的機會與他進行肢體交流。其實,你在說話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配上一些手勢。但寶寶不會說話,他是通過肢體語言,包括動作、表情和聲音來表達他的愿望和感受。
肢體語言
你的寶寶會用這些動作開始與你對話:
★伸手想要你抱,或者當你擁抱他時他也擁抱你。
★微笑、發聲,把一個手指放進你嘴里,把搖鈴從嘴里拿出來并放到你嘴里,或者觸摸你的頭發。
★坐在餐椅上,推開不喜歡的食物,一臉不高興的樣子;當想要的玩具被突然奪走,會發出尖叫聲;他不想穿衣服時就扭動身體想掙脫你的懷抱。(他憤怒的臉、他的叫聲、扭動的身體都表達出他的不滿和抗議。)
★玩具掉到地上,就低頭尋找(這個階段的末尾會有這樣的表現),或者你把他的搖鈴藏起來他會到你手里去找。
★你要離開時,他變得小心或害怕,抱住你的腿。如果有生人太快地接近他,他會露出很害怕的樣子。
★有意識地哭或變得平靜。(寶寶哭起來更有目的性,他可能想表達憤怒的感覺。當他感到無助時,會哭得很可憐。現在他與你有幾分鐘的肢體互動后,通常能自己平靜下來。你可以輕聲哄他,與他保持目光接觸,摸摸他的背,不光是為了安慰他,也是為了開始新一輪的對話。)
★有意識地表達一系列情感,從喜悅、生氣、害怕,到吃驚和期待。
你如果向寶寶做這些動作,寶寶可能會以自己的動作回應你:
★用他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引起他的興趣和行動。
★發出聲音(變化音高、音量、韻律和話語)。
★用各種豐富的表情來吸引他。
★觸摸(如果你撓他癢癢,他可能會試圖抓住你的手)。
★把他抱起來,在空中上下左右移動。
嬰兒如果缺乏雙向交流的機會,他們很可能會變得被動,缺乏條理和情感表達的能力。試想一下,當你對著眾人說話,如果有人對你頻頻點頭或微笑,你一定會得到鼓勵并繼續說下去。想象這時你的心理感受,你便能體會到寶寶是多么依賴這些手勢和動作。我們很容易預見,如果一個嬰孩發出的信號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生活將變得毫無目的或毫無邏輯。如果你用很隨意的方式跟寶寶說話,并不是根據寶寶的手勢或動作來回應他,也不與他對話,那么他可能會出現“習得性無助感”(指的是當有機體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后所產生的一種無能為力、聽天由命的心態)。這個概念是由馬丁·塞利格曼,一位研究人類樂觀和悲觀心態的心理學家提出的。
微笑、兒語、伸手都是寶寶向你發出的渴望交流的信號
你對寶寶點頭、注目、說話,其實都是在告訴他,他正在被傾聽。所以,關注寶寶向你發出的信號非常重要。通常,他傳達的一些正面信息,比如微笑、兒語、伸手都比較容易回應。而那些負面信息,父母常常不知如何應對。比如說,當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寶寶背過身去不理你。他也許是在向你傳達:他有點生氣了。在這時你會想法子讓他知道你收到他的信息了嗎?他或許會用其他方式表達他的不快,包括反應冷淡或自我封閉,甚至是對著墻壁發呆。他也可能做出一些無規律的、隨意的行為。
這時,你是乘著他冷漠的時候開始煮飯或者瀏覽郵件?還是意識到,寶寶需要你與他一同坐到地板上,跟隨他的引導開始互動呢?你可以引他到你懷里來,與他一起玩“我給你拿”的游戲或做怪臉的游戲,或者叼把勺子,看看他是否會從你嘴里把勺子搶走。這些互動能告訴他,媽媽了解他的感受,媽媽回到家見到寶寶真高興。
寶寶在雙向交流中產生自信和好奇的新感覺,并且逐步建立“我”和“你”的概念
在寶寶的這個發展階段,沒有什么比幫助他成為有效的溝通者更重要的了。安全感和愛的感覺也將被帶入雙向交流中,也包括一些剛出現的新感覺,比如自信和好奇,還有各種新的興趣。你自然會為寶寶第一次爬行、口里迸出的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詞而激動不已,但這些事情遠比不上寶寶新掌握的能力——用手勢和動作有意識地與你交流。
寶寶當然不會生來就知道自己能主動開始一些事情,但從你回應他的聲音中,他不僅知道是他的聲音引出你的聲音,也能辨別出這兩個聲音的不同。你可能會感到吃驚,因為幾個月前寶寶還分不清聽到的聲音是出自自己還是其他人。他現在卻已經意識到,他朝你笑你也會朝他笑。當他能區分你的笑容和他的笑容,他知道什么是自身的一部分,而什么不是,這最終幫助他區分并建立“我”和“你”的概念。你對他發出的信號給予回應,他都能真實地感受到,并開始定義自己和外界的界限。對于這么個小不點兒,這可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這也幫助他以后理解現實與幻想或假裝之間的區別。
寶寶早期目的性的控制環境的能力,暗示了他非語言的“感覺—動作”能力的開始
當寶寶知道他能使你開懷大笑,或者嚇得你臉色發白的時候,他很快就會把這種因果關系應用到更廣泛的物質世界里。比如,當他敲擊玩具或積木,就會發出“啪啪”聲。同樣,當他把食物從餐椅上推翻在地,不僅能聽到“啪”的一聲,還會看到地板上多了一攤五顏六色的污漬。寶寶就這樣把手臂和手的動作與隨之而來的聲音、圖像聯系起來。他從中學習到,自己能使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
人們通常認為,寶寶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實際接觸發展他的邏輯思考能力。一位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先鋒,讓·皮亞杰,在多年前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一個嬰兒能學會拉動系在鈴鐺上的繩子使鈴鐺響起來。而如果把鈴鐺和繩子分開,嬰兒馬上就停止了拉繩子,因為鈴鐺再也不會響。皮亞杰指出,嬰兒早期目的性的控制環境的能力,暗示了他非語言的“感覺-動作”能力的開始,這種能力幫助他把“原因”或“手段”(拉繩子),與“結果”或“目的”(聽到鈴聲)聯系起來。
寶寶早期的邏輯能力從與父母的情緒互動中產生
從我們這幾年的觀察來看,嬰兒早期的邏輯能力是從不同的過程中習得的。嬰兒現在會拉鈴鐺的繩子,也會為了聽到“啪”的一聲而推掉食物。但早在這之前的幾個月,他已經知道用微笑換來你的擁抱、親吻或微笑。由此可見,嬰兒早期的邏輯能力,是從與父母的許多情緒互動中產生的,這遠在他開始接觸環境之前。這么說的理由之一是:在嬰兒能夠隨自己的意識控制手腳動作前,他早已能用情緒來發出信息。然后,他再把這些從情緒上學到的經驗應用到物質世界中。你一定覺得這是個很奇妙的過程:不僅是寶寶對物質世界的探索,更是你與他早期的情緒互動幫助他漸漸掌握邏輯能力,使他將來可能成為一名工程師或物理學家。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提到嬰兒的邏輯思維發育,我們不是說嬰兒真的會默默地對自己說:“我要對爸爸笑,這樣他就會對我笑。”那種有意識的腦子里的自言自語,孩子直到3~4歲才能做到,那時他們才會做象征性的思考。而嬰兒養成的邏輯思考能力是指能體會某種非語言的先后順序。其實,我們大多數的社會行為和日常互動,從朋友往來到社交應酬,都基于這些早期掌握的能力。
當你和寶寶漸漸掌握彼此交流的基礎,寶寶身體上的發育也幫助他更好地傳達信息、理解動作和手勢。而這種日漸成熟的溝通能力,反過來更強化了寶寶這階段出現的運動、感覺、語言和認知能力。比如,寶寶在與你玩“我給你拿”的游戲時,運用到伸手抓東西的能力;在與你玩“來抓我”的游戲時,則鍛煉了自己的爬行能力。你能幫助寶寶運用這些能力來互動嗎?
第三階段能力發展參照表
運動能力
★保持平衡坐著
★手拿玩具坐著
★坐著時能伸手去抓玩具
★能從躺著坐起來
★能從坐著變成趴下
★用肚子匍匐前進或用手爬行
★用拇指和另一個手指抓住積木或玩具
★把小東西攥在手掌里
★拍手或敲打玩具
★把物品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
感官能力
★感受和探索不同質地的玩具或物體
★把物體(如玩具)放在他身上不同的部位,他能注意到
★選擇性地回應一些聲音和圖像
★喜歡懸空地移動
語言能力
★聽到自己的名字或對一些簡單的要求(如被告知“不可以”)有反應
★用聲音傳達意圖或情緒(比如高興地發出“姆姆姆”)
★用不同的聲音或行為回應聽到的聲音
★會模仿一些聲音(如咂舌聲)
認知能力
★專注于一個玩具或某個人1分鐘以上
★探索擺弄一個新玩具
★把一個玩具弄出聲音或產生視覺刺激(因果游戲)
★(用不同的反應)區分不同的人
★當玩具掉到地上會去尋找
★拉物體的某個部分(如一片衣角)使之更接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