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下)
- 汪高鑫主編
- 2582字
- 2020-04-07 11:49:54
學風、人才培養和跨世紀人的人文修養
訪問開始,張豈之先生開門見山地談到了人才培養和學風問題,同時,他還拿給我們幾篇他最近發表的論述跨世紀人的人文修養的文章。從樹立良好學風的角度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從跨世紀人文修養的角度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反映了張豈之先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的思考。
目前培養青年史學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績。以思想史、哲學史研究領域為例來看,出現了不少人才,涌現出了一批教授、副教授。他們的思想比較開放、知識面比較寬、思維比較活躍,寫出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研究的范圍及內容也更加廣泛和豐富了。但是,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學風問題。學術研究要重視基本功,要下大力氣從一點一滴做起。青年同志應當嚴格要求自己,在學風方面,應當向老一輩史學家學習,學習他們勤奮扎實的治學風格,學習他們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閑時也經常翻閱報紙、雜志,發現一些文章難以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基本功有所不足,史料運用上不太準確,文字表述上也有待改進。每一個理論觀點,都要有扎實的資料依據,要不斷地占有新的材料。隨著新的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被發現,將文獻與考古資料互相印證,在看法上才可以不斷深入。學習國外的史學研究方法,運用唯物史觀進行研究,兩者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一定絕對地互相排斥。青年同志在堅持唯物史觀和運用其他外國史學研究方法這兩方面,仍有待于深入和提高。在掌握資料后,經過全面地研究分析,形成了某種理論觀點,用流暢、規范化的現代漢語來表述,老一輩史學家都做得非常出色。而目前有一些文章,確實讓讀者看不懂,這并不是因為文章的內容深刻,而是刻意追求使用歐化式語言和濫用新名詞。本來是一個很平實的道理,故意用文字渲染,搞得讀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我認為培養人才關鍵在于學風和基本功兩方面。
如果把人才培養問題看得再遠一些,如果把培養的人才涉及各個學科,我想要著重強調的是,到了21世紀,所謂“跨世紀的人才”,除去他們本身應當具有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有人文知識和人文修養。這也可以說是跨世紀人的素質問題。所謂素質,有些是可以看得見的,有些則看不見。中國古話所謂“形”“神”即相當于“素質”一詞。形即外形、形體;神即精神。這二者完美的統一,就是說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就是好的素質,即優秀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跨世紀人的優秀素質首先表現在他必須是一個有高尚理想的人,以事業和國家為重的人,絕對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跨世紀人的優秀素質還表現在他們具有很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即使是在科學上卓有貢獻的大師,他們也都能夠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上對于創造發明進行理論思維的歸納。一個樸素的真理擺在我們面前,沒有哲學的理論思維和哲學的方法論,就不會產生科學大師。此外,跨世紀人還應當是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他們善于繼承傳統美德,對父母講孝道,對朋友講信義,對社會講責任感。立身處世,正直無私;勤于探索,自強不息。教育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素質,上面所說的跨世紀人的素質要靠教育來培養。因此我吁請教育界教導和年輕朋友們注意人文學科知識的積累,是很有必要的。
關于人文修養、人文精神,教育界和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我的淺見是,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不是指哪一門學科,而是綜合知識。其特征是:第一,具有理論性。一位具有較高人文修養的人,必須具有理論探討的興趣,他在作一些問題分析的時候,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能夠從整體上進行歸納概括,有一定的理論意義。第二,預見性。科學的任務在于從已知推到未知,從現象深入本質。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最善于從當前出發預見事情的未來發展,從而提出積極的預防措施。如馬寅初先生在五十年代提出新人口論,主張對我國人口增長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是科學預見的一個顯例。第三,整體性。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不是指僅僅只有某一門人文科學的知識,而是各種人文知識的匯合,從而使人具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理想,以及敏銳的觀察事物的能力。第四,穩定性,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不是轉瞬即逝的,而是具有相對穩定性,從知識學的角度看,它是真理長河中絕對真理的粒子。例如“生有輕于鴻毛,死有重于泰山”的價值觀,不只適用于某一個特定的時代,而對于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具有普遍性。
我們希望21世紀的人們具有以上的素質特征,跨世紀人應當具有這樣的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它能培養愛國主義、高尚理想、文明禮貌以及優美風度等等。這種精神需要加以培養,我以為學習人類理論思維發展史即哲學史,了解祖國的歷史文物知識,加強古典文學的熏陶,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關于中國哲學史,我建議青年朋友們讀讀《論語》和《老子》。《論語》是儒家開創者孔子的言論集,奠定了儒學的基本原則,對后代有深遠影響。儒家的人生價值觀重理想、重道義、重中庸、重道德等,這些大都來源于《論語》。青年們讀《論語》是有好處的,會有助于他們建立根植于民族傳統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老子》書只有五千言,它是中國的智者之書,凝聚了中國古老的辯證智慧,至今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人們常用“東方智慧”“中國智慧”這些詞,要了解這些,是非讀《老子》不可的。跨世紀人需要了解祖國的歷史,不僅僅是近現代史,古代史的經驗教訓,也會有助于跨世紀人在未來的歲月里比較準確地判斷事物。要了解中國歷史的演進,只看文獻資料還不夠,需要有文物知識。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漆器、銅器、金銀器、古錢、書法、繪畫等等都屬于文物的范疇。有一些文物知識,其作用不僅在于了解歷史,還可以提高道德品質,增強審美欣賞能力,增添生活情趣。古典文學是人文知識的寶庫之一,青年們讀讀古典小說、唐詩、宋詞是非常必要的。人文知識、人文修養,從表面上看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仿佛沒有什么實際價值。但是它們的潛在功能卻是不可否認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打個比喻,仿佛杜甫《春夜喜雨》詩中所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國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要他的學生讀《詩經》,說過這樣的話,“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我們可以借用孔子的話說:“跨世紀人學一點人文知識,多一點人文修養,可以開闊思路,鼓舞信心,了解民情,熟悉政事,孝敬父母,認識自然,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這些品質和思想對于跨世紀人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