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下)
- 汪高鑫主編
- 2358字
- 2020-04-07 11:49:51
歷史學科的應用價值問題
田先生將“史學危機”的呼吁放到近代學術發展的長過程中加以剖析,使我們深受啟發,然后,他又神情嚴肅地談到歷史學當前面臨的困難:
上面講的是過去一個階段的情況。今年以來,我特別感覺到社會上形成的空氣,對歷史學科來說非常不利。要說真感受到壓力的話,我現在是覺得有壓力了,心里很不自在。過去說“危機”,到底是不是危機等等,可以分析。因為確實存在歷史學科范圍窄,眼界不開闊,課題選擇比較單調等情況。要搞百花齊放,結果只是“五朵金花”,1957年講的這種話,結果成為劃右派的一個重要根據。方法陳舊,不僅思想方法,技術手段也是非常陳舊的。所以讓年輕人不滿意,確實存在這些問題。對于這種不滿意,有經驗的人可以給以疏導,承認他這種不滿意有理由,但是要達到滿意,不能只依靠涉獵這個、涉獵那個新理論,試嘗輒止,那也做不到。這些都好解決。我在前年煙臺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開年會的發言,后來在《文史哲》登出來,即講這個意思。同情青年的不滿,但是青年人應看到自己的不足。年輕年老之間雖然在這個問題上有“代溝”,但是這個代溝是好填的,只要說得合情合理,年輕人的意見老年人不見得不同意。老年人這些持重的意見,雖然不新,但是青年人也感到合乎情理。現在新出現的問題,是學歷史的研究生分配不出去,大學生更不用說。這可是大問題。過去十年中盡管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對歷史學科發展的信心還比較強,現在卻感到真有壓力。
這種壓力從何而來呢?原來年輕人也充滿信心,自己選擇了歷史專業,選上了一門自己愿意為之獻身的學問。可是近幾年來,當研究生的人漸漸不安心了。一個博士生對我說:先生,我們博士生中有句話,叫自己是“失足青年”。意思是當博士生走錯了路,沒有出路,連求職、安家、住房、基本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不如早工作,早解決。我聽了后心里很難受。當然我對這句話也并不信以為真。這些人本來是有志之士,振興歷史學科,大陸上最可靠的不就是這一代人嗎?他們在一個大學里并沒有幾個。今天他們卻面臨這樣的實際問題,處于這樣的心理狀態,這是十分可悲的。就是這些青年人,早幾年說起專業來,津津樂道,道理很多,味道很濃,而今情緒已經很不一樣了。應當有一種輿論為這一代博士呼吁:為理工農醫博士呼吁,也為文科博士呼吁;為“洋”博士呼吁,也為“土”博士呼吁。
從上層,我不知道上層到哪一級,總是不斷強調,搞應用學科。應用學科應該有,理論物理和應用物理都是獨立學科。文科中有應用性強的,如圖書館專業、管理專業等。有些學科應用性不強,文史哲,特別是史哲,作為基本學科,你無法過分強調其應用價值。讓古代史向應用學科發展,我覺得要走歧路,令人擔心的路,這個學科存在的價值,并不在三年五年,出多少利,多少社會效益。其價值,在于若干年后,發現它是一個涉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因素,關系到民族素質。要講它有用,真正的用是在這個地方。
當然,古代史也要改。怎么改呢?什么東西作為改革的根據?如今天歷史系學生分不出去,是不是應作為歷史學科改革的根據呢?這里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它真正不需要了,搞古代史的人多了一點,因而加以控制。另一種可能是,一時以為不需要了,就像當時國家棉花豐收了,于是出現減少棉花種植的輿論,一個時候豬肉多了,號召老百姓多吃肉,叫吃愛國肉,越吃得多越愛國,也曾因為糧食多發愁,以為不得了了,提出減少糧食。當時也是有數字根據,要減少它,但那個根據是虛假的。我們今天改革歷史學科,如果根據的不是實際的、長期起作用的真實情況來改,而是根據目前畢業生分配不出去這一點來改,我們又會像當年減少生豬,減少糧食、棉花那樣,那是幼稚的思想狀態。今天國家的全局是必須改革,否則我們民族面臨絕境。但是歷史學科怎么改?這應廣泛討論,但不應以應用為主要根據。強調應用,似乎是強調大學(包括研究生層次)的職業訓練。這自然有道理。但考慮人才市場需要時應兼顧目前和長遠。而且人才培養還有學術本身發展問題,不能只看人才市場。
強調應用,近來又同“創收”掛上了鉤,好像最不能“創收”的學科最無用。領導提倡創收,可能認為知識分子待遇低,又不能多給錢,就叫自己增加收入,“自謀出路”,這是出于一種簡單的好心。我不反對高校搞創收。理科中有一批人員,目前在教學和科研上能抽得出來,他們有能力,信息靈通,把新的技術投到市場上,能賺大錢,也是好事,而且能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文科有些學科也可能有較好的創收門路。可是不區別專業的不同,讓好多教師都去辦班賺錢,年終每人分得幾十元,是否得不償失?至于有的地方發展到變相賣文憑,那問題就大了。中小學沒多少知識和文憑可賣,就賣茶蛋,出租校舍,這叫什么教育!世界上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國家,辦教育是要賺錢的。至于私人開學店,是另一回事。國家辦教育是投資,智力投資。
在當前這種風氣之下,將來會是什么前景?我今年招博士生,在去年與我聯系要報考的人有的臨報名前夕,還寫信講他做了什么準備。可是到最后,沒有來報名。我知道他們改變決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這種空氣,認為讀書沒有出路。這是可憂慮的現象。我說不清楚其根源何在?我也不認為僅僅是錢的問題,待遇的問題。更根本的原因,我說不清楚。怎么辦?我想,歷史學科特別是古代史,目前處在很不利的地位。但這并非歷史學真正沒有用。既然分不出去,就少招一點,就要選擇各種素質高一點的人進來,培養一種信念:我們從事的工作歸根結底對社會有意義,值得坐冷板凳;實在不得已,也愿意生活改善的速度慢一點,比別人過得差一點,而還能自得其樂。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于國家民族是有意義的,值得你安身立命。要有少量這樣的人,渡過目前這樣一個時期。至于國家有關領導,在考慮知識分子生活的時候,就不應當把政策放在知識分子能夠忍受貧困的基礎之上。要讓知識分子在社會公平面前想得通,過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