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分配在傳統經濟學各分支學科中的地位

我們已著手解決有關分配的一個檢驗問題,也就是檢驗一下把社會收入分為工資、利息和利潤從理論上講是否可行。我們已注意到,這就迫使我們開始研討生產領域,以期斷定這些收入是否分別各歸其主了。其中每一種收入都是由獲得它的那種生產要素創造的嗎?要是的確是這樣的話,那么整個分配科學豈不也就是一門具體生產過程的科學了嗎?無論如何,創造財富過程與分配財富過程的關系,要有一種細致詳盡的研究才行。

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等術語,一直是分別用來稱呼經濟學的四個分支學科的。不過,這些分支學科并不是性質迥然不同的分支學科,因為其中的一個都還包括另外幾個當中的兩個在內。財富的生產在由一種有組織的社會進行時,是既包括交換在內又包括分配在內的一個過程。這一事實使人們認識到,為了研究起見,經濟理論必須予以重新分類,而且是按照某種新的原理予以重新分類。經濟學過去的里程碑不會徹底消失,因為這門學科依然必須把生產、消費等等稱為猶存的、可予以明確表示的和理解的過程。然而,作為這門科學的一個個分支學科,它們則都是會消失的,因為在這些分支學科之間所確定的那些界限,在現實生活中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它們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區分,這種區分是為了把一個大得無法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論述的領域分解成小一些的幾個領域而作出的。這些分支學科當著我們棄而不用時,經濟學這個領域就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了,而且是不久就會形成共識的,這就是經濟學領域的真實的、天然的面貌。不過,該領域還會有多個分支學科。說明交換、分配和生產是如何令人失望地交織一起的這一項研究,也有揭示經濟學三個分支學科既自然又易懂的效果,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實際上,我們是由于認識到了我們為什么可能就不用那幾個老的分支學科,這才有了這幾個普遍適用的分支學科的。

生產,也就是使物品進行產生;而且除原始社會以外,在其他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下,生產都是通過分工完成的。現代的生產者都是專家,他賣出一種商品或一種商品的一部分,并用因此所得到的收入,需要什么就買什么。只有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它才是萬能的商品創造者。也就是說,社會生產是借助于交換完成的。因為有了商品從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的傳遞,全社會也就都能生產各種商品了。一方面是“分工”、另一方面是“交換”的這兩個措辭,無非也就是換種方式,描述了創造財富的那種有組織的方法而已,而這一方法,是與孤立的、獨立的生產方法形成鮮明對照的。但凡一種物品,從籌劃生產,直至成為成品,乃至最終被使用,始終是經一人之手的作用而形成的,這種情況也就說明生產尚未實現社會化。按經濟學意義來說,一種物品,直至該物品的零售商已找到買主,而該買主的需求在該物品能予以滿足時,才能成為制成品。因此,制成品的銷售是社會生產的終端行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是財富的生產者,而交換則是生產中的社會化要素,它是這個綜合過程的一個典型的組成部分。

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迄今未變,而不論社會組織化程度現已多高。地球依然提供物質資源,而人類將之加以改造。就這一點而言,某種鋼制工具在一個現代工廠的生產,是與一個史前人的一把石料短柄小斧的制作相近似的。社會生產之所以新,是新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依賴取代自給自足了:大型組織取代了一群松散的生產者。專業化和交換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的生產,還與一些固定的價值觀念直接相關。如果我們賣掉自己的產品,那就必須決定,作為交換,我們要得到多少。一個市場確定的那種并非違反常情的交易比例,現在已在這門學科中按照慣例定名為交換的那一分支中給予論述了。不過,交易比例在該分支學科中進行論述,適得其所嗎?

有一類分配并不決定工資率和利率,而是決定一個行業作為一個整體,包括它的工人、資本家和企業家在內,與其他行業相比,能得到多少。這一類分配決定整個商業部門是否會比另一個商業部門繁榮一些。這屬于整個分配行業中的一種中間成分的業務,是借助價格完成的業務。例如,小麥價格一高,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工薪就高;而小麥一價廉,農業工薪水平就銳降。如果我們記住的是某種物品的所謂的“市場價格”,也即某種物品的供給量在既定條件下的那種即時價格,那么,這種價格也就成了我們所稱的按小組分配的主導因素了。例如,如果鋼鐵售價高,那么,生產鋼鐵的那個小組也就獲得了巨額收入。此項收入最終在該小組內各方面之間實現分配;至于工人得多少,資本家得多少,還有雇主得多少,這個問題我們暫不提出,這要由小組內進行的最終分配決定。按小組分配,是社會收入的一種初步分配,是涉及各行各業的分配。社會收入初步分配的價格取決于各種物品。農民希望小麥價格高,礦工希望礦石價格高,如此等等,是價格決定這些小組的收入。

全社會的巨額收入——有待分配的——實際上都是由具有某種用途的具體物品構成的。其中大多數都是消費品,它們是用于滿足零售商店的備貨待售需要的。這個日雜消費品儲備,要以某種方式分成幾份兒,不論是工人還是資本家,他們都可以從中得到一部分。絕無物品制成且已陳列待售后才開始并完成決定分配的條件的情況的。假如在物品儲備準備就緒、消費者立等可取前,每個工人、資本家都能獲得多少這一點都還沒有作出決定的話,那么,分配也就只得根據某種隨心所欲的規則而且就由國家的某個官員付諸實施了。但是,實際上已經定好的分配條件,是物品的生產處于進行過程中就定下了的:商品,的確是尚在制造中就給予分配了。

這樣一種備用的商品存貨總量的形成,是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一個綜合過程。一個小組的生產者制造物品甲,另一個小組的生產者制造物品乙,再一個小組的生產者制造物品丙,如此等等。物品甲售出所得的收入總額,在制造該物品的小組內分配;物品丙售出所得的銷售收入,按同樣方式在共同制成該物品的那些人中分配。成品的價格于是完全決定各小組的收入。這幾個小組也以同樣嚴格的方式,分成若干個小小組。這種小小組吸收農民、羊毛商人、制造商、染匠、布商和裁縫等,做成一件件外套。各階層的人們各自組成小小組,各小小組又都從那個大組那里得到任何情況下都視價格而定的一份。如果羊毛昂貴,則牧場主就興旺發達;而如果羊毛價格與布匹價格差幅大,那么,制造商就紅火。決定各小組和各小小組收入的都是時價。

不過,這些價格調節手段中,沒有一種是直接決定工資和利息的。這是分配的最后一個且也是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發生于各小小組內,是構成必須完成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分配的。屬于農場主、制造商等等的那幾部分的收入,還得進一步加以細分,因為有一份是必須歸屬于每一個工人和資本家的。但是,這最后一次分配就不繼續進行了,因為上述種種常規一些的分配,只不過是按照制成品銷售量作出的分配而已。在這里,是包含了更為精細、難度加大了的種種調節在內的。現在,我們還得清楚地考慮到,進行可用商品存貨總量的分配所取的那種系統方法,是遵循每個生產階段進行時它所取的那種方法,以及它在決定交換價值中所起的作用的。這一分配分三個不同的階段進行。社會收入需作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最后的一次再分配。首次分配決定各行業小組的收入;第二次分配決定各小小組的收入;最后一次分配調節全社會系統無數個小小組的工資和利息。各小組和各小小組所得的份額都完全取決于商品的價格,由此可見,是時價的決定導致了按小組分配條件的那種調節。

例如,令A″代表某種制成品,如面包;令A代表原料,該原料系由地里長著的小麥制成;A'即可代表經脫粒而后運往一家面粉公司谷物倉庫的小麥;A″代表磨成面粉的小麥。依此類推,B和B'等等代表的是另一種商品,比方說,處于幾個提升階段的毛料衣服;而諸C系列又是代表一種商品。所有的A構成一個大組的產品。A″的價格決定其所有小組的收入的規模。B″和C″的價格決定制造它們的兩個小組的總收入。類似地,A″的價格與A″的價格之差,決定了把一種產品變成另一種產品的那個小小組的收入。在此例中,此差價為烘烤業的毛收入。以同樣的方式,A'與A″的差價決定了磨粉業的收入,如此等等。由此可見,整個系列中每一個小小組的收入均直接取決于價格。

但是,探究這種市場價格的一個宗旨,促使我們思考稱為“自然的”或“正常的”價格的概念。這類價格是用貨幣表示的價格,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市場價格往往會與這種價格趨于一致。換句話說,這些常態價值也是分配現象。這是因為有某種在按小組分配領域起作用的因素,是這種因素確立了市場價格往往會與之趨于一致的正常標準。我們剛才指出,市場價格決定各個小組的收入,情況也的確如此,而且還在分配的幾個早期階段控制著分配。現在我們必須指出,還有一種更深刻的因素在分配中起作用并控制著正常價格。市場價格是按小組分配之因,正常價格則是某種分配現象之果。自然或正常價格的調整是分配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那幾種使價格成為“自然的”變動,實際上是由獲取其收入的若干自然份額的各色人等所作出的種種努力。

勞動和資本投入一個行業時形成的產量和收入,與投入另一行業時所形成的一樣多時,價格也就處于自然水平了。正常價格,意即工資相等、利息相等。如果小麥、羊毛、鐵、木材等等的價格,莫不如此,乃至只要離開生產這些產品中的某一個行業,轉而全身心獻身于制造另一種產品的某個行業的工人或是資本家,那便誰都不可能獲得增強了的一種生產能力,此時,這幾種商品中每一種商品的價格,就都會是正常的了。

人們熟悉的自然價格的定義是:與生產成本相一致的價格。經濟學家向來都是就憑想象力置身于企業家的位置上的,把自己付出用于制造某種物品的錢看作是成本,又把他銷售該物品之所得看成是投資收益,這是他們的習慣。按照這種設想,競爭的趨勢就會是使價格降至投資收益等于成本的程度。但是,這是對正常價格規律所持的一種利己主義的不全面的看法。這種看法是,該規律一出現,就會向創造財富社會活動中的某個人展示這種規律;另一種普遍的看法則是,該規律一出現就把它展示給了整個社會都在他的視野之內的一位學者。誠然,各種物品的正常價格都等于成本,這完全正確。但是,其所以如此,原因并不在于該行業的地方性:這與發生在制造該商品的這個小組內的一切都無關。我們要說,使棉布取某種自然價格的那種影響,是在整個生產體系范圍內起作用的一種影響。事實上,使任何一種價格都成為正常價格的,正是某種具有廣泛性的社會趨勢。有關正常價格規律的這種傳統說法固然并非不正確,但它使人產生誤解,因為這種說法偏向某一方而且是不充分的。它是按照一個企業家的觀點描述事物的,而不是按照一種社會觀點描述事物的。

我們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充分的研究時就可以明白,銷售的一切都是旨在如數獲取相當于已經作為成本——包括作為成本要素的利息和管理人員的工資在內——投入的這樣一個金額,也就是把各行各業的各小組的利潤總額按比例拉平,或者使各小組的單位生息資本等量于單位生息勞動。由此可見,成本價格等于提供等量收益的那些價格。

檢驗并確定這種價格是否正常的是比較收益,而不是任何一個小組的收益。例如,小麥的現行價格是這樣的一種價格,按照這種價格,以致提供得了比另外某些行業所提供的還要多的單位資本的產量:它高于自然標準,而且,即使各地工資和利息都很高,但企業家抵補生產成本之后也還是一無所獲。假如這種結果會導致從其他行業中把人與資本用于種植這類谷物的話,則這種經營就會把現有的所得減至零而宣告結束。只要沒有其他原因攪亂按小組分工中勞動與資本收益能力相等的這種情況,價格就會趨于正常。正是由于其時實現的價格會導致各行各業的各小組收益均等,才會導致價格趨于正常。該詞實際上是意指按小組分配,是處于某種自然狀態的。任何地方都是單位勞動產量相等、單位資本產量相等——這是提供物品自然價格的條件。巧合的是,這一條件還導致了業已定義為成本價格的這一術語。

因此,當人們再無從一個小組換到另一個小組的動機時,也即按小組分配正常時,價格才是自然的。這就須是勞動和資本在各行各業中作如此分配,以至于既不存在某種產品生產過度,又沒有某種產品生產不足等類似情況。總之,社會必須如此指導其生產力,以生產出恰好數量的產品。各種具體物品的產量都必須處于正常水平,以期其價格可能歸于正常。使產量達至這一自然狀態的影響,源自工人和資本家此舉,也就是離開原來的小組,投身于產品價格高的小組,獲取可能得到的任何特殊利益。這顯然是按小組分配的結果。這樣,源于分配的影響,導致了交換價值趨于正常的狀況。那么,經濟學四大傳統分支學科內,交換價值研究應設在哪里呢?這一現象本身就與交換直接有關,其近似原因是生產狀態,支配它的最終影響則是分配諸因素的一種作用。

市價研究顯然屬于分配科學。從表面上看,控制發生于不同小組間或各種行業間的分配,它是通過市場價格來完成的。不過,這種價格是瞬息萬變的,而且是圍繞著某幾種更持久的標準波動的。按小組分配變成正常的——使各行各業的工資和利息都接近于相等——這種趨勢使價格趨于正常標準。

那么,在交換這個標題下還要討論些什么呢?那就只有物品的實際交換了。這個過程導致人們在各不相同的小組中進行角色分類,而每一類小組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都有可能發揮作用。交換決定了工業社會組織的形式。商店向我們供應的每一種制成品的背后,都有著分門別類的一系列專業生產者,其中的每一個生產者都依次參與制成品的研制。誠然,從事生產的那種社會組織是錯綜復雜的,但使之成形的那些原則卻又是簡單的。這些原則是交換理論的研究對象,而交換理論則是工業社會的組織理論。當我們考察社會由以構成的那種小組制時,我們就會認識到這種說法的全部含義了。此時,指出交換逐次使工業分門別類就夠了。交換調整工業在小組和小小組中的支配力,這種支配力的作用則由自然規律決定。

此外,對各種生產要素所進行的一切配置——即置某種勞動和資本于這里,又把他種勞動和資本置于那里——顯然都是一種社會生產現象,是社會生產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對生產力作出的某種安排,是把生產力置于它們所能發揮最大效率之處。事實上,除消費外,一切經濟活動莫不屬于生產范疇。交換,無非是各個小組生產的典型特征而已。在此標題下,我們還要描述各行各業的小組制。我們已經注意到,決定各個小組規模以及各小組將創造的物品總量的就是在分配中見效的某種影響。如上所述,采用小組制,是既能防止某種產品過量生產,又能杜絕另一種產品產量不足。這也是那個無所不包的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還有一種而且是更為重要的一種分配,是屬于生產范圍的分配。與價值相聯系,對其所作的研究產生了一種價值科學意義上的分配,這是全面發生于各種不同行業之間的分配。例如,小麥高價,促使小麥種植業成了一種報酬豐厚的行業,因此,共同種植小麥的工人、資本家和企業家這個小組集體得以擁有巨額收入。這巨額收入中有多少分配給工人呢?資本家得到多少呢?企業家又獲得多少?這正如我們所指出的那樣,這些都是涉及另一類分配問題的。在各行各業內都有這最后一種分配要進行。作為一個整體,各個小組的報酬定下來之后,這筆總數就得在其內部,在對該報酬提出要求的人們中間進行分配。而這是社會收入分配的最后一個環節。

在發生于各小小組內部的最后一次分配——把其中每一個小組的總收益都分為工資、利息和利潤的這一分配——中,生產規律起支配作用。就自然規律是正常的情況而言,勞動往往就會把它獨自生產的部分歸于它自己,資本也是如此。幫助農民種植小麥的工人,自然得到了小麥產量中單獨歸因于他付出的那一部分勞動的價值。這一說法須有證明予以證實,而且會得到這一證明的;但這一證明必須體現現狀,我們將它作為一個論點留待后面的研究中予以證實。現在已經清楚的是,如果是應予證實的話,那么,整個分配以及交換就都應包括在生產財富這樣一個有組織的過程之中。弄清楚社會產品錯綜復雜的關系,窮源溯流,分配這個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這是一種分析性的研究。這種研究逐步上溯到那種綜合而后又匯總很多不同的事物中,則大量可用物品的社會總收入分配額也就形成了。這種研究,首先追溯各小組在所創造的那個總額中各自所占的份額;接著是追溯各小小組各自作出的那部分貢獻;最后再使勞動和資本分別享有創造小小組產品中各自應得的份額。

因此,有組織地采用某種社會方式繼續著的各種經濟過程,我們現在都可以把它們匯集成這門綜合的生產科學。于是,這些過程看來是不見得有相繼分離的情況的,但在各種傳統理論中,它們卻都是視為各不相同的科學分支的。例如,在制鞋廠工作的是一名男子日掙2美元。在這里,且讓我們把他的工資額作一說明。他是一個小小組的成員;而我們首先就得對社會對各個小組和小小組作出的系統安排進行說明,這些小組和小小組是相互交換產品的。在這里,我們要用專業術語來狹義地、精確地討論一下交換理論。在論述交換時,我們其實也就開始了有關生產的討論了。這個人所得的是他所在小小組所得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是按小組分配規律——市場價值規律——決定的。不過,市場價值取決于所生產的各種物品的相對數量;也就是說,市場價值是取決于相對的小組產量的。不過,如果我們就這樣嘗試追溯小小組收入起因的話,那么其實我們也就還是停留在更一般的生產科學基礎上了。實際上,我們是想要追溯這種小組收入的起因,該制鞋工人的工資是從小組收入中獲得的。當我們已經發現作用于該小組收入的影響時,我們就必須弄清楚,那項收入中該制鞋工人所占的份額為什么是一天2美元。這就將把我們引向對具體生產的某種深入研究。首先,我們務必證實該工人工資是否與他獨自生產的相等;其次,還得探明是什么決定他生產的產量。此系最后一個階段的分配研究,但它也是有關生產的一種研究。因此,在調查該制鞋工人勞動而付2美元工資之原因時,我們是在部分地研究四個傳統學科中除消費外的每一個了,不過,我們始終是在社會生產這個學科內進行的。

只有消費依然還是一種個性化的過程。糧食,我們固然是合作生產的了,但我們還是各吃各的。社會生產我們需要穿的衣服,蓋好我們的住房,等等,但我們一旦得到衣服,我們就自行各穿各的,居住我們也同樣是各住各的。不過,社會還是對我們的自然界起反作用了,而且改變了我們的必需品且使之成倍增加。各自消費時與他人有所分享的愿望,甚至有可能使消費某些產品的這一過程具有了某種集體性。例如,我們享受一塊兒吃飯的樂趣,我們很多人一起聽音樂、聽演說,分享其他人到來后在一起的快樂,但在物品消費上,則又不存在與物品生產上出現的那種合作相似的合作。沒有明顯的小組制,沒有諸如勞動和資本一類的生產要素的合作利用。產品著手解決的是個人的感情。因此,消費是社會經濟的個人獨特組成部分。

但是,要是我們看一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就會發現,生產和消費并不處于同一水平。一種是集體活動:要是不加組織,那就一事無成;另一種則是個人活動:它存在于每個人都使用社會憑借其錯綜復雜的生產體系為他所制造的東西。按照某種精確的意義來說,這一個過程是社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個過程則不是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

要是我們看一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就會發現,生產和消費是完全協調的,其中的一方就是另一方的倒轉。一種狀況下是人類作用于自然,另一種狀況下則是自然作用于人類。在土地上耕作,因而你有了糧食,因而你通過作用于自然形成了某種財富;但這糧食通過作用于你,又使你衰弱了的組織得以復原,使你喪失了的精力得以恢復。人類創造財富和財富創造人類,兩者構成了整個的人類經濟活動。在此過程的前半部分,是人類持主動的和進攻性的態勢,而在后半部,則是取被動的和愿意接受的態度。在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下,這兩個過程是發生的僅有過程。孤身一人生活的原始人,會殺死獵物并吃了它;他會做衣服并穿在身上;他會作用于自然并承受自然于他的反作用,而那就構成了他的整個經濟活動。他與交換和分配全然無關。實際上,假如我們就視之為一個單位的話,則這就是一個經濟社會所能做的。他生產食物、制作衣服、構筑住處以及制成一切能使他舒適愉快的東西,而且均歸自用。實際上,這一切都是他安排和有序地制成的,而享用則又是任意而為的。伴隨這一切的是稱為交易和分配的過程;而生產和消費卻使整個經濟消耗殆盡:不存在超出這一切的財富現象。

這些都是一著手分配研究就必須認識到的事實。從著手這項研究直至到完成為止,社會生產這個領域我們都須臾不可忽略,交換這個還要偏窄的領域也不能從略。價值通常是已在交換部分予以論述了的主題,但是價值理論和按小組分配理論則完全是一回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临海市| 定南县| 当阳市| 阿克| 平度市| 长海县| 大名县| 来安县| 光山县| 二手房| 陆丰市| 乡城县| 嘉鱼县| 阿克| 蒙城县| 英吉沙县| 同仁县| 错那县| 济源市| 新田县| 凤台县| 吐鲁番市| 漳州市| 金山区| 太仓市| 天津市| 潼关县| 兰考县| 西藏| 新竹市| 祁门县| 婺源县| 桂平市| 五莲县| 广安市| 宁明县| 周宁县| 铜鼓县| 汾西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