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十年一瞥:久有凌云志
前135年五月西漢建國71周年之際,竇太后去世,劉徹徹底擺脫了她的約束,便甩開膀子大干他想干的一切。
內政方面。這年六月,劉徹即以“坐喪事不辦”為由將許昌免職,提拔田蚡為丞相。同時,將信奉道學、直言切諫的汲黯提拔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主要負責諸侯王及其子孫封爵奪爵等事宜。第二年五月,劉徹又一次親自面試各郡國推薦出來的人才,并發表重要講話:
朕聞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嗚乎,何施而臻此與?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淵水,未知所濟。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
劉徹在這里大談治國理想,一是立志學堯、舜,社會發展目標是“成康之治”,不用刑法而把國家治理得“德及鳥獸,教通四海”;二是要實現“天人合一”,社會與自然和諧,使“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讓祥瑞并出,河洛出書;三是要讓肅慎、氐羌等夷狄臣服,四方來賀。要求應試者圍繞這三大目標,談談自己的意見建議,寫成文章,他將親自審閱。
董仲舒再次應試,他沒有辜負劉徹的期望,系統深入地談論關于“大一統”“天人感應”“獨尊儒術”三大理論。對此,劉徹是滿意的。然而,由于某些意外的原因,對于這次應對的百余人“皆請罷”,包括董仲舒只是回江都相之位,而沒能留在中央機關。
關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劉徹實際上沒有全部采納。實際情況是:在尊儒前提下,“悉延百端”。其尊儒活動主要是前136年至前124年這12年時間,一是以儒學取代黃老之學,二是設五經博士,三是從太學中選用人才。前124年之后的劉徹所作所為越來越像法家。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有兩點,一是稱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二是稱他“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好賢不倦”,應該是很中肯的。
對外方面。前135年對匈奴還是“友好”的,所以他們又派人前來請求和親,劉徹交由大臣們討論。大行令王恢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他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兵打擊他們一下才好。”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說:“派兵去千里之外,不易取勝。現在匈奴馬草充足,很難控制。我們占了它也不能算開疆拓土,虜了其民也不能算強大。況且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強風到最后連雁毛也卷不起,等它衰竭了再用兵為好。目前,還是繼續和親為宜。”群臣多數附和韓安國,劉徹只好同意再次和親。
然而,劉徹心里很不甘愿,這從當年他剛繼位不久就招募勇士出使西域就能看出端倪。為了提高戰爭勝算,劉徹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謀劃。其方略之一,就是把臣服匈奴的西域諸國拉攏過來,“斷匈奴之右臂”。正是基于這樣的戰略思想,早在前138年就派張騫出使西域。
前133年,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豪族聶壹通過大臣王恢上言,建議誘殲匈奴。這一次,武帝堅定地站在了主戰派一邊。漢朝調集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山谷。聶壹誘匈奴十萬騎前往馬邑,距馬邑百余里時,單于看到牛羊遍野,卻無人放牧,不禁心中生疑。他抓獲一個漢軍吏,從他口中得知武帝的計劃,立即殺死聶壹,掉頭撤退。“馬邑之謀”拉開了漢匈戰爭的大幕。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武帝令漢軍分四路出擊,每路一萬騎,圍剿匈奴。漢匈戰爭正式開始。直到前87年劉徹去世,這年冬匈奴還入侵朔方,殺掠吏民。總之,劉徹出了幾口惡氣,取得了對匈奴的戰略優勢,但并未制伏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