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季節(jié)
- 馮敏飛
- 5819字
- 2020-04-07 11:47:00
春秋三小霸
東周前60年周王室在晉、鄭等諸侯國的大力支持下還比較安穩(wěn)。隨后,鄭國、楚國等都不支持,天下就開始大亂了。
陳雪良《春秋史》寫道,春秋爭霸“開始兼并和爭霸的國家為數(shù)眾多,后來逐步收縮到少數(shù)幾個霸權(quán)國家”。以爭霸舞臺為視點,可將這時期分為這樣三個重要時段:首先是華夏之爭,主角齊與晉;接下來南北之爭,主角楚與晉;再次東部之爭,主角吳與越。
“霸”本意指人,即伯,音轉(zhuǎn)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名義上為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古人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春秋五霸”耳熟能詳,“春秋小三霸”則不大為人所知,其興起正處于東周建國70周年前后這一時期。三小霸有多種說法,一般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位霸主。
鄭莊公:膽大包天射天子
鄭國(前806—前375年),最初在今陜西鳳翔一帶,后遷今河南新鄭一帶,地處當時“天下”的中心,具有民主色彩的“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就出在鄭國。鄭國音樂深受民眾喜愛,與莊嚴而沉悶的“雅樂”形成鮮明對比,被孔子斥為“鄭聲淫”,儒家千百年呼吁“棄鄭聲”。具體可以去讀讀《詩經(jīng)》中的《鄭風》,我想你很可能會喜歡。
鄭國國君與周天子原本一家,都姓姬。第一任國君鄭桓公姓姬名友,是西周厲王之少子,周宣王之弟。因為姬友在同外族入侵者作戰(zhàn)中屢建戰(zhàn)功,被周王封作鄭公。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鄭桓公與周幽王一同遇害,兒子姬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
鄭國有扶助之功,周平王常念叨“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為了表示感恩,周平王給功勞最大的晉、鄭、衛(wèi)、秦加封土地。鄭武公老謀深算,說:“如今天子土地所剩不多,我就不再要封地了,只希望讓我繼續(xù)為天子效力!”周平王聽了很感動,讓鄭武公兼任周室卿士,后人世襲。卿士是王朝的執(zhí)政官,權(quán)力很大。
鄭武公死后,兒子鄭莊公(前743—前701年在位)繼位,同時,按照慣例又繼任了周王朝的卿士。鄭莊公作為《左傳》中首位登場的政治人物,他通過各種手段,利用自己在周朝的地位,借天子的名義去討伐那些對鄭國發(fā)展構(gòu)成威脅或障礙的國家,使西周末期才立國的小小鄭國,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有“鄭莊小霸”之譽。
隨著周王朝的日益衰敗和鄭國的日益強盛,周、鄭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也愈演愈烈。這場斗爭大致可以分為由“周鄭交質(zhì)”到“周鄭交惡”,再到“周鄭交戰(zhàn)”的三個階段,最后則以周王朝的慘遭失敗和鄭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從鄭桓公到鄭武公到鄭莊公,一連三代都作周王朝的卿士,總掌周朝大權(quán),與周王朝并無二心。只是到了周平王的晚年,面對日益強大的鄭國,周平王才感到有些擔心,于是產(chǎn)生了要削弱鄭莊公的權(quán)力、借以鉗制鄭國稱霸的想法。周平王也封虢公為卿士,讓他與鄭莊公平起平坐。周平王有所顧慮,沒正式發(fā)布任命,可鄭莊公還是很快知道了內(nèi)幕,怒氣沖沖找上門,直接質(zhì)問:“為什么要削弱我的權(quán)力?”周平王不敢承認有這么回事,急不擇言,竟然主動說:“如果你不相信,咱們交換人質(zhì)!”史稱“周鄭交質(zhì)”。周平王與鄭莊公是君臣關(guān)系啊,竟然互相交換兒子為人質(zhì)!從此,二者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拉開了序幕。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便想教訓一下鄭莊公,偏要任虢公為卿士。于是,周鄭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可當時周室連辦平王葬禮都感到囊中羞澀,派人到魯國求助,魯公不大慷慨。鄭莊公瞄準時機,派軍隊搶收了王室的麥子,“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這下周王室可慘了,連吃飯都成問題了!周公在天之靈如有聞,不后悔“分封制”才怪!
周桓王咽不下這口氣,正式任命虢公為卿士,并削去原屬鄭國的一些田地。前707年,桓王進而宣布解除鄭莊公在朝中的任職,鄭莊公則宣布不再朝覲。桓王先發(fā)制人,親率周軍及陳、蔡、虢、衛(wèi)四國聯(lián)軍討伐鄭國。鄭莊公也不客氣,親率大軍迎戰(zhàn),在繻葛列“魚麗陣”,戰(zhàn)車前沖,步卒后隨,先擊敗實力最弱的陳軍。蔡軍、衛(wèi)軍見狀嚇壞了,倉皇而退,周師大敗,桓王本人也被鄭將祝聃射中肩膀,忍痛而逃。祝聃要追去活捉桓王,鄭莊公制止說:“君子不逼人太甚,何況他畢竟是天子呢!咱們自衛(wèi),能不受欺就行了!”當晚,鄭莊公派員去慰問周桓王。
這樣一來,周桓王不得不心服口服,當年恢復鄭莊公的卿士之職,其他諸侯國紛紛趨炎附勢。前701年春,東周建國69年之際,鄭莊公與齊、衛(wèi)、宋等國結(jié)盟,以霸主自居。這一年五月,鄭莊公病逝。他在位長達42年,可謂周王至高權(quán)威時代的終結(jié)者與諸侯爭霸時代的開啟者。
然而,諸多英明帝王對外能平天下,對內(nèi)卻處理不好接班人問題。鄭莊公有11個兒子,立忽為太子,但偏愛另一個兒子突。突是宋國寵臣雍氏女兒所生,聰明能干,不甘居人之下。為了維護內(nèi)部穩(wěn)定,他特地讓突移居宋國。這些年來他們兄弟還算和睦。不過,這種局面他死后還能維持下去嗎?回光返照之時,鄭莊公冷靜想了想,感到不安,嘆道:“鄭國自此多事矣!”果不其然,內(nèi)亂緊接著鄭莊公葬禮爆發(fā)。這一亂近30年,鄭國霸業(yè)戛然而止。
齊僖公:妹妹、兒女們更出名
齊國是武王伐紂的首席功臣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的封國。齊的初封之地孤懸于異質(zhì)文化族群的包圍之中,立國艱難。《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姜太公到達封地五個月,就向周公匯報封地治理的情況:“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在魯?shù)兀苓t才陳報政績。周公因此擔心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強大,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
經(jīng)歷了姜太公初封后300多年的積累,前731年齊僖公即位,他曾幾次主持多國會盟,平息宋、衛(wèi)爭端,討伐不肯朝覲周天子的宋、郕,幫助平定許、宋內(nèi)亂,與鄭聯(lián)手敗狄戎,在國際舞臺上大顯身手。
如果說漢時美女多出竇家,那么春秋時美女多出姜家。歷史上有記載的美女本來就少,齊國卻美女成堆,比如齊僖公的妹妹莊姜,齊僖公長女宣姜、次女文姜。她們不僅高貴美麗,而且很有才華,各諸侯國君侯、世子們紛紛借故訪齊,攀扯關(guān)系,討好齊僖公。不過,有一年北戎侵齊,齊僖公向鄭求援。鄭國派太子忽率軍援救,大敗戎軍。齊僖公非常高興,要將女兒嫁給忽,忽卻答復“齊大非偶”,意思說鄭國小齊國大,門不當戶不對,謝絕這門婚事,讓他們父女好掃興。
前709年,文姜嫁給魯桓公。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女兒出嫁父親總是最不高興的。齊僖公是遠古之人,又高高在上,但此情此理相通。按當時禮制,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國家,如果是國君的姐妹,由上卿護送,以表示對前代國君的尊敬;如果是國君的女兒,由下卿護送。如果出嫁到大國,即使國君的女兒也由上卿護送。嫁給周天子,由全體大臣護送,但國君不親自送。嫁到小國,由上大夫護送。文姜嫁到魯國,按禮制由大臣送就行了,齊僖公卻親自送了一程又一程,讓人笑話不知禮,可他不在乎。那種難舍難分的父女之情,令人動容。
在這之前,齊僖公的妹妹莊姜嫁給衛(wèi)莊公。莊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依據(jù)的美人,詳情見《詩經(jīng)·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
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
東宮之妹,邢侯之姨,
譚公維私。手如柔荑,
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
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這首詩寫的就是莊姜!不僅如此,連朱熹在《監(jiān)本詩經(jīng)》中也承認莊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詩經(jīng)》中有四五首是她的作品,如: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為妹妹遠嫁送行,燕子飛去又飛來,可是妹妹何時能回?一詠三嘆,淚如雨下。就是這樣一位出身高貴、才貌雙全的佳人,卻因為沒有生育被打入冷宮,衛(wèi)莊公好不識風流!
衛(wèi)宣公姬晉(前718—前700年在位)和父親衛(wèi)莊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兒子公子伋寄養(yǎng)在民間。姬晉很喜歡夷姜,也很喜歡公子伋,繼位后將他接回宮,并立為太子。公子伋長大成人,衛(wèi)宣公為他娶齊僖公的女兒宣姜為妻。還沒過門,聽說宣姜非常漂亮,這位準公爹竟然動心,在黃河邊新筑樓臺,將她攔截在那里,娶為自己的新妻。《詩經(jīng)·新臺》寫的就是這樁丑聞。
因為有了新歡宣姜,夷姜失寵,還給逼得自縊。宣姜生了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這幾個同父異母兄弟倒是特講親情。因為不喜歡夷姜,進而厭惡太子伋,衛(wèi)宣公想改立公子朔,便派伋出使齊國,暗地里指使人去伏殺。公子壽聽聞,毅然相救,出發(fā)前夕將伋灌醉,然后在自己船上插他的旗號,讓殺手誤殺。可是伋聽聞,依然前往,怒斥殺手:“你們要殺的是我!”結(jié)果他也被殺,衛(wèi)宣公只好改立公子朔為太子。公子壽與伋兩個同父異母兄弟舍身爭死,千古絕唱,宣姜懷念不已,《詩經(jīng)·二子乘舟》記載了她這一心情。
太子朔于前700年順利繼位,是為衛(wèi)惠公(前700—前696年、前688—前669年兩次在位)。公元前696年,左、右公子怨恨衛(wèi)惠公誹謗殺害太子伋而取代他繼位,于是起兵作亂,進攻衛(wèi)惠公,將他驅(qū)逐出國門,改立太子伋同母弟公子黔牟為君。魯莊公聯(lián)合齊、宋、陳、蔡四國攻衛(wèi),誅殺左、右公子,黔牟逃奔周朝都城,衛(wèi)惠公回國復位。后來,還因為收容黔牟,衛(wèi)惠公與南燕國聯(lián)手攻打周王城,迫使周惠王逃亡,并改立其弟為王。由此可見,周王室有多狼狽。
宣姜也很風流,后來與衛(wèi)宣公的庶子頑私通,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可了不得,一是宋桓公夫人,二是許穆公夫人。不久,衛(wèi)惠公之子衛(wèi)懿公繼位,終日只知奢侈淫樂,竟然給鶴賜官位和俸祿,遭臣民怨恨。赤狄趁機攻打衛(wèi)國,衛(wèi)懿公兵敗被殺。這時候,許穆公夫人挺身而出。
許穆公夫人是衛(wèi)懿公的堂妹,她聽到衛(wèi)國國破君亡的噩耗,痛徹肺腑,請求許穆公援救。許穆公膽小如鼠,怕引火燒身,不肯出兵。許穆公夫人便帶著當初隨嫁的幾位姐妹,親自趕赴漕邑,與逃難在那里的衛(wèi)國宮室及剛被擁立的戴公(許穆公夫人的哥哥)相會,共謀救國大業(yè)。不久,戴公病歿,許穆公夫人又從齊國迎回公子毀(她另一個哥哥),并得到齊桓公的支持,宋、許等國也襄助。在國際聯(lián)盟的援助下終于打退狄兵,收復失地,重建衛(wèi)國。為此,許穆公夫人寫了《詩經(jīng)·載馳》:
載馳載驅(qū),歸唁衛(wèi)侯。
驅(qū)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這首詩大意說:我快馬加鞭,趕去衛(wèi)國吊唁衛(wèi)侯。我趕著馬車,長途遠行到了漕邑,許國的大夫跋山涉水追來,我心里感到煩惱。盡管你們都不贊同,我也不能掉頭。
那個時代的女人啊,傾城傾國、救國吟詩都少不了她們!
前699年二月,齊僖公聯(lián)合宋、衛(wèi)、燕攻打魯國,結(jié)果卻是聯(lián)軍兵敗。齊僖公很不甘心,遷怒于鄭國不參戰(zhàn)。前698年冬,齊僖公便聯(lián)合宋、衛(wèi)、蔡、陳襲擊鄭國。鄭國毫無準備,敗得一塌糊涂。就在這年年末,齊僖公去世。
齊僖公的未竟事業(yè)由他兒子完成。此后13年(前685年)他的兒子齊桓公姜小白即位。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楚武王:第一個自立為王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受周成王冊封時只不過是子爵,他參加周天子召集的諸侯盟會時,因為爵位低而不讓坐正席。受此奇恥大辱之后,熊繹奮發(fā)圖強,帶領(lǐng)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國力漸漸強大。西周時期,楚人“不服周”,讓周昭王有來無回。
數(shù)百年后的東周,他們?nèi)匀弧安环堋保屩芴熳痈^疼。公元前741年,熊通自立為楚國國君,是為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熊通是第一個稱王的楚國國君。
這之前還有一個插曲:西周時期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離經(jīng)叛道,自己不敢稱王,他就半開玩笑半公開地把三個兒子都封為王。周厲王繼位后,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這次主要是熊渠的兒子封王,而不是熊渠自己稱王,因此不能算楚國國君稱王,但給熊通稱王作了準備。
楚武王繼位后,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并開始對外擴張。
公元前738年,位于今湖北荊門的權(quán)國成為他的第一個目標。這場戰(zhàn)爭乏善可陳,可是戰(zhàn)后設置“縣”成為千古之功。西周就有“縣”,但那只是泛指郊外地區(qū),不是一級行政區(qū)。熊通將縣設為一級行政區(qū),從此每滅一國便把那里的貴族遷到楚國的后方,而將該國故地通常設為縣,因俗以治。縣制的創(chuàng)立削弱了世襲貴族的勢力,楚王可以直接掌控縣的賦稅、調(diào)動縣的軍隊,增強了楚國爭霸戰(zhàn)爭的實力。我們今天的“縣”就由此而來。
楚人一向“不服周”,之前在子爵位置上已經(jīng)隱忍了300多年,現(xiàn)在熊通忍無可忍了。前706年,楚伐隨。隨國雖小,但屬于姬姓諸侯國,擔負著鎮(zhèn)守南方的重任。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熊通出兵入侵,隨侯嚇得求饒。熊通說:“我可以不討伐你,但你得替我說些公道話。如今中原大亂,諸侯都背叛天子,互相侵奪。我是蠻夷,但也有些不像樣的兵,也想到中原為王室盡些力,請你幫我到周王那里說說話,給我個適合的名號。想當年翦商,我們老祖宗也是出過力的,結(jié)果只落個末等爵,實在讓我沒臉面。”隨侯照辦。
然而,前704年,隨侯回話說周桓王不肯提升楚國的爵位,熊通聽了大怒。于是,熊通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今湖北鐘祥)會盟,在會上自稱為“王”,與會者聽了目瞪口呆:從來只有周天子一個王,你一個諸侯竟然也敢稱“王”?然而迫于楚國壓力不敢吭聲,只得承認。有學者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預示著周王朝分裂了,最顯著的標志是“禮崩樂壞”。
前701年,楚武王令大將屈瑕率軍東進,準備與貳國、軫國結(jié)盟。與貳、軫相鄰的鄖國擔心往后形勢對自己更不利,趁他們這次孤軍深入,聯(lián)合隨、絞、州、蓼國圍剿。屈瑕先發(fā)制人,趁隨、絞、州、蓼四國聯(lián)軍未到,以銳師奇襲鄖軍,大敗之。聯(lián)軍見大勢已去,不戰(zhàn)而退。楚軍完成與貳、軫兩國的結(jié)盟凱旋。
前700年冬,為報復上年聯(lián)軍敵對行為,楚武王親自率大軍討伐絞國。絞軍閉城堅守,楚軍強攻不下,相持一個多月。楚武王采納屈瑕的計謀,派士兵扮樵人到絞城附近砍柴,誘絞軍出城掠奪,并讓他們俘去30人。絞軍膽子變大,爭相出北門,追逐楚兵。楚軍一邊堅守北門斷其歸路,一邊在山下伏擊。結(jié)果,絞軍大敗,被迫與楚軍簽約結(jié)盟。這就是成語“城下之盟”的出處。
第二年即前699年,楚武王命屈瑕率軍伐羅國。大臣給屈瑕送行,回去路上卻說:“屈瑕此戰(zhàn)會失敗!我看他走路把腳抬得很高,表明他心神不寧。”于是進見武王,建議增派軍隊,不想被拒絕。結(jié)果,屈瑕果然十分輕敵,毫不防備,一入羅境真的大敗。屈瑕丟不起面子,吊死在荒谷。其他將領(lǐng)逃回,等待處罰。楚武王倒是不錯,自責說:“這是我的罪過。”將他們赦免。
公元前690年,高齡的楚武王在親征隨國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后,從丹陽遷都郢,開始逐鹿中原。楚武王之孫楚成王成為與齊桓公、晉文公爭鋒的一方霸主,楚成王之孫楚莊王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