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圣人無為

通行版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古本合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亞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怠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注:

1、這里的“浧”字,在帛書《老子》中為“盈”,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傾”,“浧”是楚簡《老子》的寫法。此三字均可用,本合校版選用楚簡古字。

2、這里的“怠”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厶下心,即“怠”的異體字。此字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始”,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辭”,帛書《老子》甲本缺此字。從文意來看,此字應為“怠”。“始”與“辭”應該都是抄錄時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故本合校版選用“怠”字。

3、這里的“志”字,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侍”,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恃”,在楚簡《老子》及帛書《老子》甲本中都為“志”。本合校版選用楚簡古字。

古本注釋

亞:本意為丑。

已:停止。

浧:滿。讀yíng。

居1:擔任,擔當。

居2居3:占據。

志:記載。

古本釋義

天下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丑就停止了;都知道善,這些不善也停止了。

有無相互產生,難易相互成就,長短相互分型,高下相互盈滿,音聲相互應和,先后相互跟隨。

所以圣人擔當不刻意而為的事,施行無言的教化。

萬物運作而不怠慢,作為而不記載,完成而不占據。

因為不占據,所以不失去。

真經解讀

老子在上一章講了“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這一章接著講并非永恒的名稱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避免因對名的分別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亞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美與丑、善與惡,這些都是名稱,但它們不是普通的名稱,因為它們代表了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人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關于美丑、善惡這類價值觀的灌輸。然而,老子卻看到,當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時候,就沒有人再愿意接受丑了;當人們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時候,就沒有人能接受惡了。而那些所謂的美,真的都是美嗎?那些所謂的善,真的都是善嗎?其實未必。

美與丑實際上只是人們自己設定的觀念。眾所周知,唐朝以胖為美,越豐滿越誘人。前些年以瘦為美,女人們爭著減肥,恨不得減成排骨精。近來開始以勻稱性感為美,女孩們又開始想辦法塑造自己的豐胸翹臀了。不同的時代,審美觀差異很大,過去認為是美的,現在可能反而覺得丑了。

再比如,中國人以白為美,認為越白越水靈,女人們最怕曬太陽,還不惜重金購買美白化妝品。而歐美國家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掀起了曬膚風潮,人們以小麥色或古銅色作為膚色健康美麗的標準,爭著去曬日光浴,甚至有些人還把膚色給漂深了。不同的地域,審美觀可能完全不同。外國人認為是美的,中國人卻認為丑;外國人認為是丑的,中國人卻認為美。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可見,美與丑并沒有永恒、絕對的標準。但人們為了追求所謂的美,往往就會嫌棄、鄙視所謂的丑。那些符合大眾審美的,人們就趨之若鶩;不符合人們審美眼光的,就避之唯恐不及。于是我們就看到無數人在狂熱地追星,他(她)們處處模仿明星,甚至把自己整成明星臉。而那些相貌不佳、身體殘疾的人,則總是到處碰壁、遭受冷遇。人們對所謂的丑的歧視,難道不是一種病態心理嗎?

同樣的,善與不善,或者說善與惡也是人們自己約定的觀念。人們認為放生是善,于是都去買魚買鳥放生,結果卻破壞了生態平衡。這是善還是惡呢?人們認為殺生是惡,于是對于食肉的豺狼猛獸非常厭惡。可是沒有這些豺狼猛獸,如何保持大自然生物鏈的平衡?

如此看來,善與惡也并不是永恒、絕對的。但人們為了遵從所謂的善,往往就會仇視、消滅所謂的惡。那些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人們就贊賞有加;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就嗤之以鼻。很多人都把善的概念絕對化了,于是醉心于燒香拜佛、執迷于禮教戒律,生活在善惡有報的畏懼之中,而某些帶有正常的攻擊性的言語和行動卻被視為惡行。如此一來,人們只好把各種負面情緒都憋在心里,反而更加重了心理的扭曲和身體的疾病,真是自討苦吃。

既然美與丑、善與惡只是相對的概念,何必非要讓天下人都接受同一種審美觀或價值觀呢?何必非要讓人們都去追求所謂的美和善而排斥所謂的丑和惡呢?老子把這個問題拋了出來,讓人們去思考。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

美與丑、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的,是對事物站在不同立場和角度的看法。老子了悟了這個道理,于是用了六個排比來闡明萬事萬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有與無是相互產生的——首先從“眾眇之門”講起。上一章講到,“有”與“無”是探索宇宙奧妙的門徑。在現實世界中,有生于無——事物從無到有創造出來;而無亦生于有——事物從生到滅歸于無形。雖然從表面上看,“有”與“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但實質上兩者之間并沒有那么大的差別。無中生有,有中生無。以無欲觀有,有即是無;以有欲觀無,無亦是有。正如《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即有、無,這是佛家與道家的相通之處。而“有無相生”則更進一步,不僅指出“有”與“無”本質上沒有分別,還點明了兩者之間可以互相生成轉化的機理。從這扇“眾眇之門”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奧妙,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與“無”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特性。

難與易是相互成就的——有難才知易,有易才知難。同一件事與更難的事相比就是易,與更易的相比就是難。難與易既相對立又相統一。

長與短是在比較中分別出類型的——長相對于短則稱為長,短相對于長則稱為短。同一件東西與更長的比就是短,與更短的比就是長。長與短既相對立又相統一。

高與下是相互盈滿的——高相對于下則稱為高,下相對于高則稱為下。同一杯水與位置更高的水杯相比就是在下面,與位置更低的水杯相比就是在高處。位置較高的水杯能將下方的水杯倒滿,而下方的水杯又能倒滿比它位置更低的水杯。所以說,高與下既相對立又相統一。

音與聲是相互應和的——音、聲是指不同種類的聲音,音聲相和就好比唱歌需要與伴奏相配和。因此音與聲既有差別又互相依賴,既相對立又相統一。

先與后是相互跟隨的——先、后是時空順序,先相對于后為先,后相對于先為后。同一樣事物與更先的比就是后,與更后的比就是先。先與后同樣是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關系。

通過這一系列的佐證,老子說明了類似美丑、善惡這樣的概念其實就像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后等等概念一樣,都是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如此看來,執著于對人、事、物進行類似美丑、善惡這樣的分別,實在是沒有什么意義。更沒有必要把美丑、善惡、正邪、好壞、對錯等等問題搞得黑白分明、上綱上線,進而黨同伐異、斗爭到底。因為那些都只不過是對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已。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通過前面的一番推導,老子得出了一個結論——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圣人明白了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道理,不再執著于那些令人混亂的名稱和概念,于是他就不會被那些名稱和概念所誤導而去做刻意而為的事,只會去做順其自然的事。

“無為”是《道德經》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真實意思是不刻意而為,而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古今學者對“無為”的解釋有千百種,但大多似是而非。有的簡單化地解釋為“自己不做事,讓一切自然發生”,這就將老子思想引入到消極、被動的一面去了。有些又過于復雜化了,過度解讀的情況非常普遍。其中附會了很多諸如不輕舉妄動、不自私自利、不侵犯他人,以及自己不為讓他人去為,領導應無為而民眾須有為等等脫離《道德經》本意的個人理解。而實際上,“無為”的含義既不是表面意義上的不做,也沒有那么復雜,其與老子一貫的“無執”思想是一致的。

老子在第六十四章中寫到,“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可以很好地說明,“無為”即“無執”之近義詞。因此,“無為”就是不刻意而為,就是不強做妄為,就是不固執任性之意。人們不刻意而為,就不會勉強自己和他人去接受違背自然的觀念,也不會讓自己和他人執著于某種人為設定的價值觀,于是就不能強迫自己和他人去做違背自然之事了。

同理,圣人之所以行不言之教,也是因為“不言”就不會去特別強調某些觀念,也就不至于以片面的言辭來誤導眾生,除非他能把話說得很圓滿。所以老子講究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教化方式,一生都沒有留下別的著作,只是在函谷關守關令的請求下,才勉為其難寫下了這部《道德經》。而且我們看到,老子的文字是那么的嚴謹周到、辯證統一,就是因為他深知這個道理。可惜老子所不希望的事還是發生了,《道德經》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以致于被后世誤解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圣人做事但不刻意、教化但不言語,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長此以往,便可使民眾得以放飛心靈、各行其是;不分貴賤、和諧共生。沒有針鋒相對的爭斗,只有和而不同的君子。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所倡導的,不正是當今世界所共同追求的自由、平等的終極社會形態嗎?

萬物作而弗怠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

接下來老子又以萬物為證,來闡明大自然是如何的不刻意、不執著、不拘泥的。

萬物運作而不怠慢——比如花草樹木靜靜地生長,它們雖然悄無聲息,但一直在不停地工作,為世界帶來生機。它們不會因自己做了很多工作就開始怠慢疏忽,而能始終如一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萬物作為而不記載——花草樹木努力地吸收著陽光雨露,供給人類和動物們食物,維持著大自然的平衡。但它們并沒有把這些作為記載下來,也不用去考量什么是非榮辱,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分內的事。

萬物完成而不占據——植物開花結果了,它們愉快地展現著自己的成熟之美,舒展著碩果累累的枝頭,把自己的果實分享給需要它的一切生物。它們從來不會把果實據為己有,而是年復一年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成果。

萬物有作為、有成就,但始終不輕慢、不記功、不占有,它們根本就不會執著于這些虛名虛利。萬物尚且如此,生而為人難道不應該學一學嗎?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正是因為不占據任何東西,所以也就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一切都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無得亦無失。老子希望世人效法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不執著于名利得失,修身養性,清靜無為。

本章評述

“無為”可以說是老子最重要的一個主張。“無為”即不刻意而為。圣人無為即圣人做事不刻意、不執著。圣人為何不執著?因為執著就是世界上各種偏見和紛爭的根源所在。世人總是各執一端、固執己見,視對立的一方為洪水猛獸。人們總想改變對方來適應自己的想法,這就產生了對抗,造成了不和諧。即便是作為所謂正義的一方,去強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也是一種狹隘的行為。所以老子雖在周朝為官,對周禮了如指掌,但對于孔子恢復周禮的執著追求卻并不認同。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曾問禮于老子,老子對他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意思就是去掉先生的傲氣與過多的欲念,得意的神色與奢望,這些都無益于先生的身體。可見,老子看穿了孔子的執著心,才如此直言不諱地勸告孔子。孔子深感老子的博大精深,所以會對弟子們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如此看來,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可以稱之為偉人,但不能稱之為圣人,大多就是不懂得“無為”的緣故。比如斯大林,比如拿破侖,比如成吉思汗。而歷史上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功過得失,以此理來評斷,應該也能一目了然了。但凡是刻意而為、執著偏激的事,就是不自然的事,就不是圣人所為。支持那樣的事,也就意味著自己有可能走偏了,該迷途知返了。

本章還告訴人們:放下執念,不要有分別心;解除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了悟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道理;看待問題要全面,不要片面偏激;行無為之事與不言之教,莫把美丑、善惡當真理。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困惑——不分善惡、美丑,那社會不就亂套了嗎?對于這個疑問,老子沒有給出解答,我暫且把它補上。

請大家注意:不分別并不代表不分辨。不分別指的是不執著于事物的差別,對所謂的美丑、善惡等等都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但心里跟明鏡似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里其實也包含了“平等心”。而不分辨可就根本分不清事物的差別了,是純粹的糊涂蛋。如果這樣的話,倒是對一切都一視同仁了,但哪些層次高、哪些層次低,哪些有益、哪些無益,完全傻傻分不清,只能干等著被騙,任人宰割,或者沉迷于低級趣味之中,不能自拔。

分別與分辨的差別,實際上是用腦與用心的差別。不分別就是不要用頭腦中的執念去分別,而不分辨則是不懂得用心去分辨。老子教導人們放下分別心,是希望人們放下頭腦中的執念,但絕不是放棄分辨力。很多只知道放下“分別心”而忽視了“分辨力”的人,被人忽悠了,那只能說明此人的分辨力低下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左贡县| 固始县| 柳江县| 保亭| 十堰市| 彩票| 寻乌县| 玉龙| 抚州市| 湛江市| 乌鲁木齐市| 拉萨市| 达拉特旗| 江门市| 色达县| 金坛市| 当阳市| 边坝县| 五寨县| 涞水县| 临潭县| 鹰潭市| 清原| 高淳县| 宁安市| 佳木斯市| 白河县| 哈巴河县| 深水埗区| 汶上县| 荥经县| 仙游县| 武鸣县| 同德县| 五莲县| 岳普湖县| 乌苏市| 昌平区| 博客|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