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jīng)
- 星賢
- 2642字
- 2020-03-27 13:23:17
第一章 眾妙之門的秘密
通行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古本合校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古本注釋
眇:細(xì)微。讀miǎo。
噭:古同“叫”,鳴叫,呼喊。讀jiào。
古本釋義
道可以言說,并非永恒之道;名可以命名,并非永恒之名。
無,名為萬物之始;有,名為萬物之母。
故而經(jīng)常無欲,以觀察其細(xì)微;經(jīng)常有欲,以觀察其所呼叫。
兩者一同出現(xiàn),名稱相異但說的都是同一種東西。
非常玄妙,是眾多微妙事物的門徑。
真經(jīng)解讀
本章是通行本《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也是馬王堆帛書《老子·道篇》的第一章,但其是排在帛書《老子·德篇》之后的。因此這一章到底是不是老子原作的第一段文字,還是個懸案。現(xiàn)在我們按照一般的習(xí)慣,還是把它作為整部《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來解讀,看看老子在本章中究竟說了些什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這句話作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的開篇第一句,困擾了中外學(xué)者兩千多年,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解釋,可謂是眾說紛紜。本人不喜歡旁征博引,讀者可自行查閱各家之說,在此不多贅述。
“道可道,非常道”。這可以說是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挕5@句話原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由于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把“恒”字改成了“常”。后文中的“恒”字皆同此。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說的“道”到底是個什么道。
“道”字有很多種解釋,在《道德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道”主要有四種解釋:
1、道體。是對宇宙本源的形象性描述。
2、道理。是對宇宙秩序、規(guī)律、真理的抽象性描述。
3、道路。供人和車輛通行的路,也用于比喻事物發(fā)展或?yàn)槿颂幨浪裱耐緩健?/p>
4、道白。言說、講話。
這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第一個“道”字包含了道體和道理兩層意思,第二個“道”是言說之意,第三個“道”仍然是道體和道理之意。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明確了:道可以言說,但不是永恒不變的道。接下來“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就比較好理解了:名可以命名,但不是永恒不變的名。
“道”不是永恒不變的。事實(shí)上,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即便是道體,也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道理更是如此,很多曾經(jīng)被人們認(rèn)為是永恒不變的道理,當(dāng)達(dá)到某些條件之后,就不再有效了。最典型的就是經(jīng)典物理學(xué)的牛頓三大定律,它們只適用于宏觀和低速運(yùn)動,而在微觀或高速的情況下就會失效。再比如人們對宇宙中心的認(rèn)識,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宇宙大爆炸理論,將來一定還會有新的理論出現(xiàn)。正所謂法無定法,人類就是在不斷顛覆認(rèn)知的過程中得以發(fā)展進(jìn)化的。
“名”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名即名稱,而名稱其實(shí)就是個符號,符號當(dāng)然不是永恒不變的。我們知道,很多名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不斷地變化。例如北京這個地名,西周叫薊城,戰(zhàn)國時稱為燕京,漢朝稱幽州,元朝稱大都,明朝稱北平,后又改稱北京,沿用至今。名稱變來變?nèi)ゲ⒉幌∑妫@里就不多贅述了。
“道”與“名”皆非永恒,這就是本章第一句所要表達(dá)的意思。而受通行本《道德經(jīng)》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xué)者都將此句理解為,可以說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叫的名,就不是常名。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常道和常名都不可以說出來,一說出來就不對了。這個理解也有其道理,“道”在很多時候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可是名如果不能用來稱呼,那還算是名嗎?況且哪有什么“常名”啊!如果真想表達(dá)這個意思,這句話就應(yīng)該寫成:可道之道,非恒道也;可名之名,非恒名也。而不是用“道可道也”、“名可名也”那么肯定的語氣來表述了。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講完了“道”與“名”的非永恒性,接下來老子舉了兩個“道可道”、“名可名”的例子:“無”可以名為萬物之始,“有”可以名為萬物之母。在這里,“無”與“有”對應(yīng)的是道,而“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則是名。如果把這句話帶入第一句的語境,可以這么理解:“無”與“有”是可以用名來進(jìn)行描述的,但它們并不是永恒不變的。“無”與“有”之名是可以用“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來命名的,但也并不是永恒之名。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無”與“有”可以用“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來描述,而“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的意思很明確,指的都是萬物之源。因此對于人類來說,若想探查萬物最初的源頭,就得進(jìn)入“無”與“有”的狀態(tài)之中才行。
人類如何才能進(jìn)入“無”與“有”的狀態(tài)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欲和有欲。故而,人們時常可以通過無欲無求的方法來達(dá)到“無”的狀態(tài),以便能觀察到萬物創(chuàng)生之初的細(xì)微空寂。這個“以觀其眇”的“其”指的是“萬物之始”的景象。同時,人們也可以在有欲有求的“有”的狀態(tài)下,觀察世間萬物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的呼叫喧囂。那么這個“以觀其所噭”的“其”指的就是“萬物之母”生成萬物的景象了。所以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以無觀萬物之始,以有觀萬物之母。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這個“兩者”指的是哪兩者?是指“道”與“名”?還是“無”與“有”?還是“無欲”與“有欲”?抑或“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呢?其實(shí),這個“兩者”指的還是“無”與“有”。
老子在這里闡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無”與“有”是一起出現(xiàn)的,雖然一個叫做“萬物之始”,一個叫做“萬物之母”,但說的都是一碼事——那就是萬物之源。我們知道,這個萬物之源其實(shí)就是道。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本章最后,老子點(diǎn)明了此“兩者”非比尋常的重要性,那就是“無”與“有”非常之玄妙,它們是探索眾多細(xì)微奧妙的門徑。人類探索宇宙,如果能從“無”與“有”來著手,也就有希望開啟玄門、登堂入室了。
本章評述
本章講述了“無”與“有”的名稱與概念,兩者共同指向了神秘的萬物之源。這個萬物之源既是萬物之始又是萬物之母,既是無又是有,既非無又非有。而這一對兒看似矛盾的“無”與“有”就是人類探索宇宙、參透天機(jī)的“眾眇之門”。
老子還告訴人們,若想觀察這個萬物之源,可以無欲以觀其微妙,也可以有欲以觀其喧囂。一個無欲、一個有欲,一個出世、一個入世,雖方法不同,但也都是修道。
老子為何要把“名”與“道”對應(yīng)起來講呢?因?yàn)槿祟愔挥型ㄟ^對“名”的演繹才能解釋“道”。他要提醒人們的是,無論是用來解釋“道”的“名”,還是“道”本身,都不是永恒不變的。人類只有通過那扇“眾眇之門”,不斷地深入探索,才有可能越來越接近真實(shí)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