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作者名: 星賢本章字數(shù): 4428字更新時間: 2020-03-27 13:23:20
第十九章 三絕三棄
通行版本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古本合校
絕知棄偏,民利百伾。
絕攼棄利,盜賊無有。
絕化棄虘,民復季子。
三言以為事不足,或命之:
惑乎!豆。
見素保丵,少私寡欲。
注:
1、這里的“偏”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下下又,似為“鞭”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圣”。古代“鞭”與“偏”應相通,由于第三十一章中“偏將軍居左”的“偏”字在楚簡本中的寫法與此字相同,可知此字應為“偏”。“圣”字應為抄錄時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故本合校版用“偏”字替代。
2、這里的“伾”字,在楚簡《老子》中為“伓”,其與“伾”同。此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負”,在帛書《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倍”。“伾”與“倍”字均可用,“負”字應為抄錄時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本合校版選用楚簡古字。
3、這里的“攼”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左干右攵,即“攼”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巧”,應為抄錄時因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本合校版選用楚簡古字。
4、這里的“化”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為下心,即字,其為“化”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仁”,應該是在戰(zhàn)國至西漢之間被反對儒家之人故意篡改的。本合校版選用“化”字。
5、這里的“虘”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虘下心,現(xiàn)代漢語已無此字,其應為“虘”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義”,應該是在戰(zhàn)國至西漢之間被反對儒家之人故意篡改的。本合校版選用“虘”字。
6、這里的“季子”二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畜茲”,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孝茲”,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孝慈”,“季子”是楚簡《老子》的寫法。根據(jù)文意,此二字應為“季子”,“孝茲”與“孝慈”應該都是后人按照自己的意圖而修改的,“畜茲”應為抄錄時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
7、這里的“惑”字,在楚簡《老子》中為“或”,其古通“惑”。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有”,應為后人不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故本合校版用“惑”字替代。
8、這里的“丵”字,在楚簡《老子》中為“菐”,“菐”通“丵”,即某種野草。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樸”。從文意來看,此字用“丵”比較恰當,“樸”字應為抄錄時誤讀的結果。故本合校版用“丵”字替代。
古本注釋
伾:有力,眾多。讀pī。
攼:求,得。讀gān。
化:教化。
虘:狡詐。讀cuó。
季:幼小。
命:教命,告諭。
見:古同“現(xiàn)”,介紹,推薦。讀xiàn。
丵:叢生的草。讀zhuó。
古本釋義
杜絕知道那些不該知道的東西、摒棄偏好,人民會得到非常多的利益。
杜絕刻意求得、摒棄貪圖財利,強盜竊賊就沒有了。
杜絕刻意教化、摒棄狡猾欺詐,人民便可復歸孩子般的純真。
這三句我認為事情還不完備,或者告諭這個:
分不清啊!豆子。
推介素食、保薦丵草,少私心、寡欲望。
真經解讀
上一章講到,失道之后的社會才會出現(xiàn)仁義、孝道等等這些被標榜出來的價值觀。而天下失道將會導致六親不和、國家混亂等諸多亂象。那么如何才能治愈失道的社會呢?老子接下來就給開出了藥方。這藥方是三劑良藥外加一個藥引子。要說這三劑藥用得可是相當?shù)木珳剩幰右彩欠浅V呙睢>烤谷绾危覀兘又驴础?/p>
絕知棄偏,民利百伾。
第一劑良藥,絕知棄偏。“知”即知道,“絕知”就是要杜絕知道那些不該知道的東西。這是在“無知”的基礎之上更進了一步,要徹底杜絕無益的知識。“偏”即偏好,“棄偏”就是摒棄對人、事、物的偏好。“絕知棄偏”是對“無知無欲”(第三章)的進一步闡發(fā)。
“絕知”聽起來有些刺耳,但其與老子一貫主張的“無知”是一脈相承的,只是這次更加堅決了。關于為何要“無知”,前文已經解說過很多。“無知”就是不去知道不該知道的東西,也可以理解為拒絕無益的知識。與“無知”類似,所謂“絕知”并不是什么都不讓民眾知道,而是要杜絕那些無益的知識。那什么是無益的知識呢?“知”字有識別、分別之意,那些能使人產生分別心的知識就是無益的知識,比如美與丑、善與惡等等。類似這些人為制造的對立觀念都是老子希望杜絕的,因為這些分別與對立在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
大自然中有善與惡之分嗎?沒有。所謂善如綿羊、惡如豺狼,不都是生態(tài)平衡中的必要一環(huán)嗎?如果羊的數(shù)量失控,吃光了所有的草,對草原無疑是毀滅性的災難,何善之有?而狼吃羊就像貓吃老鼠一樣,那是它們的天性,何惡之有?
大自然中有正與邪之分嗎?沒有。所謂正邪全在人心,正派與邪派只是人類為了方便拉幫結派而給自己貼的標簽。正派也有岳不群,邪派也出任盈盈,此雖為戲說,但在現(xiàn)實中并不鮮見。無論正道還是邪道都是沒悟道,因為世上本無正邪,只有一個自然大道。
可見,不執(zhí)著于這些能使人產生分別心的無益知識才是合乎自然的。這是復興大道的第一步,也是極為艱難的一步,因為世人已經迷失于二元世界太久了。
“棄偏”是對“絕知”的引申,杜絕了分別心,自然就會摒棄對事物的偏好。老子一再強調不要執(zhí)著于美、善、仁義這類人為設定的標準,就是為了避免人們產生偏好心理。人們整天愛這個恨那個,歌頌這個抨擊那個,總是搞得黑白分明、水火不容,甚至折騰得天翻地覆、國破家亡。可能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曾經堅守的信念,只是自欺欺人;而那些曾經痛恨的東西,反倒是救命稻草。偏好即執(zhí)迷,等到大夢驚覺,已悔之晚矣。所以,只有摒棄偏好,才能使人找回那顆沒有偏見的初心。
“絕知棄偏”之后,人民不再被那些使人產生分別心的無益的知識所迷惑,也不再被各種偏見所困擾,難道這對人民的利益還不夠巨大嗎?
絕攼棄利,盜賊無有。
第二劑良藥,絕攼棄利。“攼”即求得,“絕攼”就是杜絕刻意求取。“利”即貪利,“棄利”就是摒棄貪圖財利。老子所要摒棄的,并不是對正當利益的獲取,而是對財利的過分執(zhí)迷,其實就是反對拜金主義。
“絕攼”可能有些令人不解,難道老子不想讓人們求得利益嗎?老子當然不會反對人們得到正當?shù)睦妫攵沤^的是貪求富貴、巧取豪奪,挖空心思謀取不正當?shù)睦妗@献釉诘谒氖轮袑懙剑熬棠U乎欲得”,就是在提醒人們,災禍往往都是在人們刻意求取的強做妄為中孳生出來的,不杜絕這種“欲得”心理怎么行?
“棄利”同樣是對“絕攼”的引申,杜絕了刻意求取的行為之后,自然能夠減少對財利的貪婪和執(zhí)著,也就可以逐漸摒棄貪圖財利的社會風氣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字當頭、拜金主義的不良風氣已經對人們的價值觀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如再不摒棄,整個社會都會被金錢所綁架,人類將深陷利欲的漩渦而難以自拔。
當今中國,發(fā)展經濟可以說是社會的主旋律,但如果連教科文衛(wèi)體這類社會服務部門都在追求暴利,就不應該了。如果一個社會把教育當成搖錢樹,科研不忘功與利,文化充滿銅臭氣,醫(yī)療效益為第一,體育成了大生意,像這樣的不當謀利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又有多大意義呢?
也許有人會問,如何分辨什么是正當取利,什么是不當謀利呢?我想可以這樣區(qū)分:獲取與所付出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價值相當?shù)睦麧櫧凶稣斎±7粗桃庵\取暴利的行為就叫做不當謀利。
現(xiàn)在有很多人受到那些表面現(xiàn)象的誘惑,將不勞而獲、謀取暴利當成人生最高境界,而把誠實勞動、努力創(chuàng)造看作是受累不討好的苦差事。要知道,宇宙是公正的,得失是平衡的,表面的浮華總有一天會散去。我們還是應該遵循老子的教導,踏踏實實做事,不要因一時的利誘而誤入歧途。
“絕攼棄利”之后,謀取暴利的行為將被制止,拜金主義將被人們所厭棄。如此一來,那些覬覦他人財產、貪婪掠奪財富的強盜行徑將會失去存在的空間,經濟運行也將回到和諧發(fā)展的軌道上來。到那時,追求財利已不再是社會的主旋律,誰還會去干那種偷竊、搶劫的事呢?
絕化棄虘,民復季子。
第三劑良藥,絕化棄虘。“化”即教化,“絕化”就是杜絕刻意的教化。“虘”即狡詐,“棄虘”就是摒棄狡猾欺詐。
“絕化”很容易使人迷惑,為何老子會反對教化世人呢?其實這與老子所主張的“不言之教”是一致的。“不言之教”就是不以言論來刻意教化他人,或者說不勉強他人接受自己的言論,而是采取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進行自然而然的教化。
刻意教化的情形就像老子在第三十八章所寫的那樣,“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統(tǒng)治階層教人們遵守禮法,教化了半天沒人回應,只能動手強拉人們來跪拜行禮了。
長期的刻意教化,在人們的頭腦中植入了太多脫離自然、違背大道的觀念。人們被這種人為編造的觀念所蒙蔽,就會失去純真的本性,反而弄不清到底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了。
“棄虘”還是對“絕化”的引申,杜絕了刻意的教化,進而就能使人們摒棄狡猾和欺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刻意教化所灌輸?shù)膹碗s思想,必然會使人變得多慮、多疑、虛偽、奸詐。一旦斷絕了這些思想的灌輸,人們就能找回自己的本性,從而把那些煩惱疑慮統(tǒng)統(tǒng)拋掉,撕開層層面具,真心實意地活。
欺詐是人類的一個大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中國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各種手段層出不窮、防不勝防,以致于人們處處留心、草木皆兵,有時仍難免受騙上當。究其緣由,我想其中一條就是中國古代兵家思想的廣泛傳播。
所謂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像《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這類兵書戰(zhàn)冊、詭詐之學在社會上風行,人們在從中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詐謀。還有如《三國演義》這般膾炙人口的謀略之書,把諸葛亮、司馬懿等軍事家描寫成神一般的存在,奇謀妙計冠絕古今。再者,類似《厚黑學》這種厚黑經典,也將人性中陰暗自私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本來是用于戰(zhàn)爭的軍事思想被廣泛地應用于民間,使得很多平民百姓一下子成了“謀士”、“軍師”,整天想著怎么學以致用,這社會能不亂嗎?所以說,要想“棄虘”得先“絕化”,“絕化”之后自然就能“棄虘”了。
“絕化棄虘”之后,人民就能擺脫禮法觀念的束縛和偏執(zhí)思想的誤導,也能以簡單淳樸的真性情來面對世界。如此一來,人們不就可以恢復純真的本性,像孩子一樣可愛了嗎?
三言以為事不足,或命之:惑乎!豆。見素保丵,少私寡欲。
寫到這,老子覺得只讓人們奉行上面這三句話還不夠,于是又加了一條。老子很風趣,一句“惑乎!豆”幽默感十足。這個意思是說:豆子種類太多,都給弄迷糊了。
為何提到豆子呢?因為老子在建議人們吃素。“素”即素食,而“丵”字應該是泛指某些草本植物。老子建議人們多吃豆子和蔬菜,因為食素者必然會減少口腹之欲,慢慢的也會使其它身心之欲逐漸淡化。民以食為天,從飲食習慣入手來讓人們減少欲望、改善身心健康是相當高明的辦法。多吃素食,同時減少人們的私心與欲望,這就是治愈社會的藥引子。有了這個藥引子,要實現(xiàn)“絕知棄偏”、“絕攼棄利”、“絕化棄虘”也就容易多了。
本章評述
老子幫統(tǒng)治者開出的這副藥方,實乃治世之良方,只是藥性太猛,敢試者寥寥無幾。遙想人類歷史,有誰曾經施行過這副藥方,或者是施行了其中的一部分呢?可以說是屈指可數(sh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