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
- 星賢
- 4709字
- 2020-03-27 13:23:20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通行版本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古本合校
絕學無憂。
唯與呵,相去幾何?
美與亞,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
望呵!其未央哉!眾人巸巸,若享于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咳。
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愚人之心也。
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若閒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沕呵!其若海。望呵!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關以鄙。
吾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注:
1、這里的“佻”字,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兆”,“佻”是帛書《老子》甲本的寫法。根據文意,此字應為“佻”,“垗”與“兆”應該都是抄錄筆誤。
2、這里的“渾”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惷”,其同“蠢”字,也作“亂”解;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沌”;“湷”為帛書《老子》乙本的寫法。“湷”古通“渾”,用在此處較為恰當。本合校版選用“湷”字。
3、這里的“關”字,在帛書《老子》乙本中寫作上門下元,即字,其古通“管”,亦通“關”,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頑”,帛書《老子》甲本缺此字。根據文意,此字應為關閉之意,“頑”字應為抄錄時因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故本合校版用“關”字替代。
4、本章在楚簡《老子》中只有前四句,“望呵”之后的部分是沒有的,而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都有后半部分。這兩部分之間關聯并不緊密,故本合校版雖保留后半部分,但用分隔符將兩部分隔開。
古本注釋
唯:答應。
巸:美好。讀yí。
咳:小兒笑。讀hái。
湷:古通“渾”,渾厚,淳樸。讀hún。
鬻:賣。讀yù。
昭:明。
閒:無關緊要。讀xián。
有以:有用,有作為。
鄙:邊境。
食母:乳母。
古本釋義
杜絕無益的學問則沒有憂慮。
答應與呵斥,相距多少?
美與丑,相差如何?
人們所畏懼的,也不可以不畏懼人。
——————————————————————————————————
遠望啊!他們無邊無際啊!眾人感覺很美好,如享用太牢,又如春天登上高臺觀景一般。我淡泊不輕佻,如嬰兒沒笑時的樣子。
疲憊啊!好像沒有地方可以回去。眾人都有盈余,我卻有一顆愚人之心。
渾厚淳樸啊!買賣人什么都要明明白白,唯獨我好像什么都無關緊要啊;買賣人什么都要清清楚楚,唯獨我默不作聲啊。
深啊!其如大海。遠啊!好像沒有止境。眾人都有用處,唯獨我關在邊境之地。
我想要獨自相異于眾人,而且重視養育過自己的乳母。
真經解讀
上一章講到了“絕知棄偏”,本章接著“絕知”的主題來講一講“絕學”。
絕學無憂。
“絕學”即杜絕學問。老子前面講“無知”,繼而升級為“絕知”,現在又升級到“絕學”了。而且他說,“絕學”之后將沒有憂慮。上一章講了,“絕知”就是拒絕無益的知識,以此類推,“絕學”也就是拒絕無益的學問。學問的概念比知識更為復雜,知識是點狀的信息,而學問是把知識串聯起來,成為知識系統。因此“絕學”所絕的不僅是那些分散的知識點,還要棄絕整個無益的知識系統。
別小看這句“絕學無憂”,這可以說是老子所傳承的古老修煉體系的精華所在。上古真人曾有一些流傳萬年的秘密心法,老子作為大周朝守藏室的官員,估計是接觸過這些秘籍的。他如此反復地強調“無知、絕知、絕學”,必然深知人類清理垃圾知識系統的妙處。
打個比方,頭腦中的思維系統相當于人類生活在世界上的操作系統,沒有這個操作系統,人類將無法正常的生活。學問就相當于數據庫,每一套學問都是一個單獨的數據庫,一個人所有的學問加在一起則匯集成大腦的總數據庫。而知識則相當于具體的數據。人在日常生活中出于各種需要不停地檢索這些數據庫,然后通過對數據的處理來進行具體應用。可見思維對于人類而言是基本配置,而學問則是運行于思維系統之上的程序。
但是,世人往往會沉迷于對數據的獲取,不停地充實自己的數據庫,以致于數據泛濫,數據庫過于臃腫。這就可能會導致系統運行卡頓,甚至系統崩潰。而且混亂、矛盾的數據如未能及時整理,將使系統運行負擔過重,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煩惱、糾結與憂慮。這就是有些人為何總是心煩意亂的根源所在。
人類往往過于依賴這些數據庫,把自己困在其中不能自拔,而忽略了一種不必使用數據庫就能直接讀取信息的更為高級的運作方式——直覺。“絕學”之后,也就是在停止了大量無益的知識系統(數據庫)所導致的臃腫、混亂與矛盾之后,一切都將變得很簡單,人們自然就可以無憂無慮了。
唯與呵,相去幾何?
“唯”指答應,“呵”指呵斥,這兩種態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呢?其實它們的區別就在于對某事表示同意還是反對,而造成這種態度差異的關鍵就在于雙方的觀念不同,或者說他們的知識系統不同。
觀念決定人們的處事態度,觀念有分歧就容易發生爭論、爭吵甚至爭斗。但這種分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于后天的知識積累造成的。實際上,只要人們愿意把各自的知識系統拿出來交流,就有希望互相理解。如果互相理解了,原先不接受、不認可的,也許就能接受、能認可了。反之,若不肯溝通交流,使隔閡越來越深,即便是原先答應的事,也會翻臉不認賬。可見,答應與呵斥這兩種態度雖然反差巨大,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有可能轉化的,其距離只有一念之差。
美與亞,相去何若?
美與丑,這兩種價值判斷之間又有多大差別呢?這是老子第二次講到美與丑,他在第二章中寫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亞已”。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那么丑就停止了。人們說,丑停止了不是很好嗎?非也。那樣的話,世界將變得單一、乏味加枯燥,美也就失去了價值。比如當世界上所有人都身材苗條的時候,人們就該渴望胖子了,那時說不定又會以胖為美了。因此老子主張“不言之教”,不向人們灌輸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人們沒有分別心,也就不會顧此失彼、執于一端了。那么美與丑到底相差多少呢?這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并沒有確定的標準。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老子接著寫到,人們所畏懼的,也一定會畏懼人。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人們對事物的畏懼心理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畏懼是一種嚴重的憂慮,但憂慮了半天,你所害怕的東西,同樣也害怕你。這是由于雙方在認知上都把對方視為可怕的家伙,總是自己嚇唬自己。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做麻桿打狼兩頭怕,人因為學到了狼是兇猛的野獸,所以怕狼;狼因為學到了桿狀的東西是武器,所以也怕人。如果人與狼都不曾學到這些知識,那就誰都不會心生畏懼。不生畏懼會怎樣呢?其結果,可能會相安無事,也可能是殊死一搏,但無論怎樣,都不會產生憂慮。
老子在第五十五章寫到,“酓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蚰蠆蟲蛇弗蠚,攫鳥猛獸弗扣。”就是為了說明,像嬰兒一般天真無害、心無畏懼的厚德之人,竟能與毒蟲蛇蝎、兇禽猛獸和諧共處。在老子看來,不畏懼才是最好的狀態,而畏懼則是由無益的學問所引發的憂慮。絕學者無憂,無知者無畏。世人都把“無知無畏”當作貶義詞來用,而這卻是老子希望人們達到的理想境界。
你可能會說,如果真的遇到狼,害怕不是很正常嗎?事實上,在遇到獨狼的情況下,你還真得放下恐懼,因為野獸能敏銳地嗅到人在恐懼時所散發的氣息。只有勇敢地正視狼的眼睛,讓它猜不到你會怎樣做,它才不敢輕舉妄動。此時不能主動進攻,更不能逃跑,以免誘發狼的攻擊。你只能慢慢后退,或用火驅趕,或尋求支援。看來畏懼并不能幫助人們戰勝危險,而無畏無憂之人反倒有可能生還。
前四句是一個段落,專門說明“絕學無憂”。人們被灌輸了很多無益的學問,于是學會了去爭是非對錯、去分美丑善惡,還總是怕這怕那的。“絕學”則能讓人們從二元對立的狹隘觀念之中解脫出來,還能消除令人畏懼的心理根源。如此,世間將不會再產生那么多矛盾和對立,也沒必要互相斥責和鄙夷,更無法制造各種各樣的驚慌和恐懼,那人們自然就不會再有什么煩惱和憂慮了。
——————————————————————————————————
望呵!其未央哉!眾人巸巸,若享于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咳。
在接下來的這一段,老子將自己與世人做了一系列對比,以表現修道者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遠遠望去,可以看到無邊無際的人流。他們似乎感覺很美好、很愉快,好像在享用太牢一樣。太牢即牛、羊、豬三牲祭品,用在這里是形容人們很享受的樣子。他們又像是春天登上高臺觀景一般,興高采烈地觀賞著周圍的事物。而老子卻總是很淡定,不輕浮、不放縱,就像嬰兒未笑的時候那么平靜。
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愚人之心也。
老子感到自己有些疲憊,好像已經無家可歸了,這應該是他滯留函谷關之時真實的內心感受。他知道眾人都在積攢財物,都能有所盈余,而自己卻是身無掛礙,沒有什么多余的東西。他說自己有一顆愚人之心,是對自己不知積存財物的自嘲。老子有的是愚人之心,而非愚人之腦,他只是心似愚人般敦厚罷了。
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若閒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鬻人”即買賣人,老子用買賣人的精明與自己的“糊涂”做對比,來說明自己有多“愚”。買賣人什么都要弄得明明白白,而老子卻好像什么都無關緊要似的;買賣人什么都要分得清清楚楚,而老子卻總是默不作聲、難得糊涂。的確,商人一般都得精打細算、明察秋毫才行,而老子所崇尚的卻是渾厚淳樸、清靜無為。為何老子放著聰明人不做,偏要當一個糊涂人呢?想必只有求道之人才能明了。
沕呵!其若海。望呵!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關以鄙。
老子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世俗的東西,于是他在此處又提起了道。他贊頌道:深邃啊!其如大海。悠遠啊!好像沒有止境。這個如大海般深邃寬廣的東西指的就是道。
眾人都有所作為,唯獨老子不愿去做那些世俗之事,而使自己被關在函谷關這個邊境之地。可見,老子出關的確是為了隱居,而他隱居的目的就是為了獨自追尋那深邃如海、永無止境的道。“關以鄙”這三個字透露出老子出關的確不太順利,他可能正在為自己被人關起來寫這本《道德經》而感到無奈吧。
吾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老子想要獨自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不在乎世俗的學問,也不在意世人的看法,一心只想求道。而且在老子看來,世俗禮法有很多荒謬之處,實在是誤人子弟。那些貴族、士大夫只重生母輕賤乳母的行為,雖合乎封建禮教,卻是無道的。因此老子偏要對乳母敬重有加,當然也包括養育過自己的其他人。那些人雖然不是親人,但卻勝似親人,怎能以血緣、禮法論貴賤呢?
本章評述
本章以“絕學無憂”這個極為鮮明的觀點開頭,將對無益知識和學問的棄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再次強調以分別心為基礎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后半部分,老子列舉了自己與世人不同的生活狀態,自己與眾人對待財物的不同態度,自己與商人處理事務的不同表現,以及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這些強烈的反差,可以看出老子的圣人之道與世俗的凡人之學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凡人之學是求于財、執于利、爭于功、拘于禮,而圣人之道則是舍其財、輕其利、悟其道、修其德。這真是天壤之別啊!怪不得有勇氣放下世俗之學轉而超凡入圣的人少之又少。
基本上所有對《道德經》的解讀,都把本章解釋成老子的抱怨,似乎他把自己寫成了一個既渾渾噩噩又沮喪頹廢的人,搞得跟怨婦似的。其實老子一點都沒有抱怨,他只是想闡明“絕學”的觀點,以及修道者與世人的差別而已。只要用心體會,我們便能看出,放下一切出關修道的老子,道心是多么的堅定。孤獨求道的他,始終是義無反顧、無怨無悔。